购物车
我的足迹

打印 加入Vip

习近平总书记当县委书记那些事儿

 时间:2015-10-22 09:52:00 |  | 字体:【 】| 阅读: 133

“这里我很熟悉,当年下乡就骑自行车来。今天就是来听大家的,看看乡亲们,接接地气,充充电。”201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重回河北省正定县如是说。

1982年,当一些年轻人开始下海经商、出国留学的时候,习近平却主动放弃北京的优越条件(编者注:习近平1979年从清华大学毕业后在国务院办公厅、中央军委办公厅工作),来到河北正定县任职。这个1981年人均收入不到150元的县,在1982到1985年间有过怎样的变化呢?习近平总书记主政正定县时有过什么事迹呢?就让小编带大家一探究竟!

一、初到正定:与大家打成一片

人们还清楚地记得,那是1982年4月初的一个上午,一辆绿色吉普车开进了县委大院,从车上跳下一位高大魁梧的小伙儿,身着褪色军服,背着简单行囊,住进了一间简陋的办公室。当得知这位年仅28岁的青年是来这里担任县委副书记时,有些人不以为然,说什么无非是下来做做样子,用不了半年,吃不下这份苦就会卷铺盖走人。

然而,习近平同志扎下根来,踏实工作,和大家一起同吃同住同劳动,没有一点高干子弟的做派。当人们看到,这位小伙儿晴天晒出的褥子打着五颜六色的补丁,身上盖的也是一床旧军被;和大家一起排队吃食堂的“大锅饭”,端着碗与大家拉家常;骑着自行车到各地了解情况,与大家打成一片,距离一下子就拉近了。通过朝夕相处,正定人民逐渐感受到,习近平同志思想解放、勇于改革,有着不一般的胆识和智慧,有着扎实的工作作风。

二、细心调研:缓解了农民口粮紧张问题

  1983年8月9日,时任中共正定县委书记的习近平轻车简从到田间地头查看棉花生产情况。

来正定之前,习近平同志并不十分了解这里的真实情况。他清楚地记得,石家庄地委领导说正定县经济条件较好、农民比较富裕。然而习近平同志通过调研很快发现,由于长期的思想和体制束缚,正定仍在单一经营的死胡同里兜圈子:片面追求粮食高产,踩棉花,挤油料,压瓜果,砍副业。粮食亩产超千斤,但经常是交完征购粮,剩下的就不够自己吃了。

习近平同志和时任正定县委副书记吕玉兰主张立即向上汇报,请求把粮食征购基数降下来,并主动请缨,处理此事。当时县委书记冯国强、县长程宝怀考虑到习近平同志刚到正定工作,不愿意让他出面,怕对他造成不好影响。习近平同志说:“实事求是向上级反映问题是我党的优良传统,你们不用担心。”于是,他和吕玉兰一起跑省进京,向上级部门如实反映正定人民的生活状况和存在的困难。1982年初夏,国务院派出调查组和省委、地委一起对正定的情况进行深入调查后认为,正定反映的问题是真实的,要求是合理的。上级决定把正定粮食征购任务减少2800万斤,初步缓解了正定农民口粮紧张问题。程宝怀高兴地对习近平同志说:“你为正定人民立了一大功。”

三、解放思想:正定经济腾飞的基础由此奠定

1985年4月6日,时任中共正定县委书记习近平在全县首季开门红表彰大会上颁奖。

当时,习近平同志看到南方一些地方正推行农业“大包干”,取得了不错的成效,而河北省还没有启动。在他的推动下,县委和县政府经过认真讨论、反复研究,确立了“先行试点,逐步推开”的工作思路,决定在经济落后、生产条件差、农民生活水平低、离县城较远的里双店公社搞“大包干”试点。工作刚开始,不少干部群众有疑虑,怕犯方向错误、路线错误,甚至有人还编了顺口溜:“先分房、后分地,一步一步往后退,最后退到旧社会。”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里双店实行“大包干”后,当年农业产值就翻了一番,人均收入增加到400多元。这不仅震动了全县,还引来了络绎不绝的省内外参观者,让地处“北疆沙土园”的里双店一下子热闹起来。

1983年1月,正定下发了包干到户责任制办法,提出土地可以分包到户,承包后5年或更长时间不变。在经营管理上,坚持宜统则统、宜分则分的原则。“大包干”在正定全面推广,在河北省开创了先河。正定经济腾飞的基础由此奠定。

四、内外招贤:扯开嗓门喊人才

1983年,时任中共正定县委书记的习近平同赵村群众交谈。

根据习近平同志提议,1982年,正定对全县知识分子进行三次大普查,对各行各业技术人才进行登记造册,对2300多名大、中专毕业生专业、特长、工作经历进行分类、汇总,建立了正定有史以来的第一本“人才账”。同年11月,正定下发了《关于发挥知识分子作用,改善知识分子工作和生活条件的规定》,给各类人才安心工作、献计出力吃了定心丸。

习近平同志亲自撰写面向全国的“招贤榜”。1983年3月,正定颁布了招贤纳士的“九条规定”,以大布告形式在各生产队、机关、学校、工厂张贴宣传,做到家喻户晓、深入人心。3月29日,“九条规定”在《河北日报》头版头条位置刊发以后,在河北“一石激起千层浪”,并在全国引起广泛反响。

正定流传最广的还是习近平同志“扯开嗓门喊人才”的故事。武宝信是石家庄机床附件厂的工程师,他利用业余时间研制出“三露”(粉刺露、亮肤露、增白露)等医用化妆品,已畅销全国。然而,厂领导对他有不同看法。武宝信了解到正定县重视人才,便让人捎信,表示愿意到正定工作。习近平同志知道后,立即决定把他吸引到正定。那是1983年初,在忙完一天工作后,他带着县长、副县长来到石家庄市桥东谈固小区。一个小区几十栋楼,他们找了一栋又一栋,问了一家又一家,但没有人知道武宝信住在哪里。已经晚上十点多了,习近平同志竟扯开嗓门在小区楼下大声喊了起来,“武宝信!武宝信!……”宏厚的声音在寂静的冬夜回荡。武宝信在家里听到后赶紧跑了出来,将他们迎了进去。茶热语灼,赤诚相见,一直谈到天色将白。武宝信当场答应了习近平同志的邀请,将自己研制的医用化妆品项目带到正定,一年就为正定赢来30多万元利润。

五、旅游兴县:旅游业“正定模式”

1983年,中央电视台筹拍大型电视连续剧《红楼梦》,寻找地方政府共建“荣国府”临时外景基地。习近平同志敏锐地看到了商机。习近平同志认为,如果能将“荣国府”建成永久性建筑,随着《红楼梦》的热播,正定旅游业必将如虎添翼。习近平同志马上派人与中央电视台联系,很快达成协议,由正定县无偿提供场地,中央电视台投资搭建。

县委和县政府成立了筹建“荣国府”的专门机构。这时,《红楼梦》剧组内部发生了一些问题,需要追加投资,修建“荣国府”一事有告吹的危险。习近平同志知道后,立即给北京一位朋友写信,请他出面协调。这位朋友很帮忙,协调中央电视台同意一次性投资38万元,问题得到部分解决。为争取更多资金,习近平同志还利用时任石家庄市委书记贾然来正定作报告的机会,向他汇报修建“荣国府”遇到的困难,请贾书记支援20万元。贾然欣然同意。后来,习近平同志又与石家庄市红星机械厂联系,争取到40万元。这些资金都作为股份,投入到“荣国府”修建中。

1986年8月,历时1年8个月,耗资350多万元、总建筑面积37000平方米的“荣国府”景区顺利竣工。1987年,随着电视剧《红楼梦》的播出,正定知名度大大提高,当年有130万人次前来参观游览,门票收入就达221万元,旅游收入1761万元,很快就收回了投资。“荣国府”景区极大地带动了正定旅游业的发展,开创了旅游业“正定模式”。

六、发展教育:一直抓到离开正定

  

1982年,习近平同志到任不久,就对全县学校危房进行了一次普查,发现200多所村小学共有3590平方米危险校舍,上万名学生趴在水泥板、土台子上上课,4万名学生自带板凳。不少人戏称学校“远看像破庙,近看是学校”。学校是“黑屋子、土台子、泥孩子”。

习近平同志看到一份简报,反映南牛公社南永固小学18间教室没有一间不漏雨,一、二年级已停课一周;在落实民办教师待遇上行动迟缓,4名民办教师一年未领到工资。他很生气,立即作了批示:“南牛公社党委应从南永固小学办学问题中,看到与党要求的差距,要采取有力措施,迅速改善小学办学条件,不然就是失职了。”得知里双店公社傅家村小学校舍破烂不堪,他把公社干部叫到办公室进行了严厉批评:“别的工作干得再好,如果教育工作抓得不好,改善办学条件措施不力,也不是一名合格的好书记、好干部,那是没有长远眼光,是不称职的。”他在永安公社检查工作时,发现北贾村小学校舍陈旧,马上责令当地领导限期维修,并以北贾村小学为典型通报全县,要求全县各级干部提高对改善办学条件重要性的认识,形成人人关心教育、关心学校的建设和发展的氛围。习近平同志还捐出200元钱,帮助北贾村改善办学条件。改善办学条件这项工作他一直抓到离开正定。

1984年,正定筹措187万元资金,对1020间近15000平方米危房进行了维修,购置桌凳3000余套,有16个村为学校盖了教学楼,很多被挤占的学校操场又重新腾出归还了学校。

如今的正定已成为河北省的经济强县,正定人民正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道路上阔步前进。经济发展了,事业进步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但正定人民没有忘记为此而奋斗过的老书记——习近平同志,正定人民的心里永远镌刻着这位年轻“老书记”的身影。

(以上综合自新华网、人民网、河北日报等)

公文写作,请认准公文库 https://www.gongwk.com
公文库客服

QQ扫我,联系客服

风过无痕老师,fgwh799

微信扫我

此生此时老师,fgwh7919

微信扫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