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20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英国议会发表讲话,强调中英要加强交流互鉴,增进两国人民相互理解、支持和友谊,推动两国合作再上新台阶。
习近平指出,英国是最先开始探索代议制的国家。在中国,民本和法制思想自古有之,几千年前就有“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说法。现在,中国人民正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既吸收中华法制的优良传统,也借鉴世界各国法治的有益做法,目标就是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不断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进程。
(一)民为本
民本思想在中国文化里传承已久,就是一种“以民为本”的政治理念。纵然古代中国很长时间以来都是是君主帝制的国家,但是,君主一人看似高高在上,实则在社会构成的金字塔式结构中,是属于广大基座的芸芸百姓托起了社会稳定,高处不胜寒的君主一人,需要为国为民、如履薄冰,否则他这颗镶在社会结构顶端的“危楼孤星”就可能摇摇欲坠,——这就是“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广大民众,才是生命存活之水,才是政权长治之源。
所以,以民为本,就是如同儒家学者荀子明明白白警戒君王的道理:“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上天生育了人民大众,并非为奉养君王一人;相反,上天设立了君王为主,是为人民大众负重领路。正是人民有所需要,才使政府能够存在;政府既然为民存在,就要以民为主、以人为本。
因而,这就是儒家“十三经”之一的《尚书》中所训导的:“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原句里的“邦”,本是指邦国,现在就可以引申理解为国家。——只有人民是国家的根本,若根基牢固,则家国安康。而这句话,是《尚书》中谆谆教诲说的“皇祖有训”、是来自祖辈先圣的政训,也正是习大大此次讲话中说的“自古有之”、是来自文化传承的政理。
(二)民为贵
这种民本思想的深入人心,使中国文化理念中,始终把“民”的重要性强调再强调。
——把“民”强调到什么高度呢?是可以将百姓苦乐等同于国家利益的。中国文化说“为国为民”、说“忧国忧民”,将“国”与“民”的地位等而论之,爱民就是在爱国,服务人民就是在服务国家。杜甫之所以被赞誉为是比肩圣人的“诗圣”,就是因为他的诗里忧心百姓生活、关爱民众疾苦,而他圣心仁心的爱民,就是心系苍生的爱国。
——还把“民”强调到什么高度呢?是可以让人民大众盖过了国家社稷的。正如《孟子》云:“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连江山社稷的朝代更迭都不如实实在在的民众幸福重要,政权兴衰中的帝王君主就更不重要了,天下所有的贵重,都只在人民大众的身上。这样的民本主义,是在两千年前的中国就呈现出的一种“重民生”的极致程度。
在历史人物故事的演绎中,将“民为贵,社稷次之”的民本思想落实成经典案例的,就是《三国演义》里刻画的刘备:
当刘备军队遭受曹操攻打而撤退襄阳、江陵的时候,他是带着新野与樊城的几万百姓一起转移的,保护百姓共同避走曹军的攻城掠地。当刘备军中众将都质疑他这一行军做法、力劝他“不如暂弃百姓,先行为上”的时候,刘备却坚持己见说“举大事者必以人为本。今人归我,奈何弃之?”民众既然相信相从,那就必要不离不弃。而“百姓闻玄德此言,莫不伤感”,刘备在从此以后,仁德之名更震,民心归顺更多。
这就是在民间广为流传的“刘玄德携民渡江”的故事。虽然,它是一种演绎性质的讲述,却可从受欢迎程度上,看出民众层面的心理诉求和政治呼吁:社会深刻需要着并广泛认同着,中国仁政思想里的民本德治。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这句古语,习近平主席在从前的政论中也曾引用。正如中国哲学的理论说“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地势为民、承载家国,民本为坤、叶茂根深,厚德于民、民生万物,君子亲民、生民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