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定北京市“十三五”规划,既有京津冀协同发展新机遇,又正好与城市总体规划修改同步,应更加注重科学、全面、长效,坚持问题导向和改革思维,恰当把握几个重大问题,真正使“十三五”规划适应新阶段、引领新常态,有力指导解决首都发展的迫切需要和突出问题。
战略目标的界定更清晰明确
新的首都城市战略定位,比“十二五”规划提出的“中国特色世界城市”更为清晰,重点更加明确。北京作为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的新定位和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的新形象,决定了部分非首都功能必须疏解,而部分核心功能还要进一步加强,工作重点、工作方式和考核指标也要发生变化,这就为建设一个更加成熟定型的首都提供了较为清晰的路线图。现在,我们迫切需要对“四个中心”定位作更具有科学性、开放性和长远性的界定,这也是“十三五”规划制定的出发点。到目前为止,仍然欠缺对“四个中心”比较权威的界定和比较深入的分析,这个工作一定要与“十三五”规划编制同步进行、尽快完成。同时,各个“中心”的内涵层次也非常丰富,其内涵、外延和具体标准都需要认真研究。
战略路径的选择需更广阔
对于北京而言,“十二五”时期与建设世界城市相适应的人文、科技、绿色三大战略仍然与“十三五”时期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的需要相一致,应予以坚持。同时,又要注意到这三大战略的局限在于是内向型的,即战略空间有“一亩三分地”的限制,主要利用北京自身的文化、科技、生态资源谋求发展,既不主动借助别人的力量,也淡化了发展的溢出效应,在实施过程中受到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制约,资源配置难以达到最优,要素活力无法充分激发,从而与“十三五”新的发展目标产生了不完全适应的问题。
“十三五”时期,要将原有三大战略与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区域协同创新、区域市场一体化、区域生态建设和首都经济圈等五大战略协调联动,构建起协同发展的战略体系。虽然北京的“四个中心”定位里不包含经济职能,但这不是说北京就不发展经济了,相反,北京要通过实施创新驱动、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成为首都经济圈的核心动力,提升京津冀区域的整体竞争力,代表国家参与国际经济科技竞争。
具体需要解决三类重点问题
第一类是“十二五”以来尚未解决的突出问题。这些问题“十二五”时期就致力于解决,但没有最终完成,在“十三五”时期还要做大量的工作。一是经济结构调整没有到位。实质是要实现北京经济结构向“高精尖”转型,并使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成为最重要的发展驱动力。从长期看,调整经济结构必须兼顾调整收入分配结构,缩小贫富差距。二是国有企业改革实质性进展不够。北京有大量国有企业总部,国有经济成分占比也很大,是国有企业改革的重镇,国企改革能否稳妥有序推进,并取得预期效果,影响将是全局性的。三是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城市病”治理艰难。此外,还有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城市管理滞后等问题,这些问题归根到底是由于城市人口、功能过度集中所致,必须在京津冀协同、人口和功能疏解的大背景下寻求破解之道。
第二类是“十三五”要解决的新问题。一是首都经济圈构建过程中的城镇群定位与各区县功能定位调整。在京津冀发展全局中,各地、各区县都要重新定位,是前沿还是腹地,是桥头堡还是过渡带,只有进一步明确并认真执行,杜绝各自为政、零和博弈的现象,才能使协同发展的收益最大化。二是抵御系统风险特别是金融风险的机制与能力建设。与全国相比,北京的地方债务和产能过剩问题不算突出,但在开放环境下,仍要高度重视外来冲击触发系统性风险的可能性。此外,还有疏解首都功能与保持经济发展、协同创新与辐射带动、体制机制创新、全面从严治党环境下的干部约束与激励等问题。
第三类是“十二五”规划实施过程中的产物,也必须在“十三五”期间解决的问题。需要在这一轮规划中予以重视、加以纠正。如,内需和外需同时不稳问题。提振外需主要靠产品创新,提振内需则主要靠进一步完善法治环境和社会保障制度,提高居民收入水平,这就要求北京在改革创新上下功夫,为全国作示范。还有劳动力成本、物业成本不断升高问题。这正是一些国家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一个重要原因。北京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已经超过80%,成本压力将对我市“十三五”时期的经济增长带来持续挑战。还要解决产能过剩与产能合作以及劳动生产率增长速度放缓问题。此外,如何激发创新创业活力,增强劳动者综合素质,进一步提高劳动生产率,有力支撑经济发展,也是我们制定“十三五”规划必须认真考量的重大问题。
(作者为北京市政府研究室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