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应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邀请,国家主席习近平于10月19日至23日对英国进行国事访问。在中英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步入第二个十年、中欧建交40周年之际,习近平主席首次对英国进行国事访问,全面推动中英关系发展,开启中英全面战略伙伴关系黄金时代,为中欧合作注入了新动力,为中西交流互鉴谱写了新篇章。那中英文化软实力发展有哪些不同,中国又能向英国借鉴什么?求是网特邀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政治学系系主任,博导张小劲教授为大家解读。
访谈嘉宾:张小劲教授,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政治学系系主任,博导
精彩观点:
■ 英国作为一个民族国家本身包含着极其丰富的文化积淀,蕴藏着或者说培育出的巨大创造力,为世界文化宝库持续带来了丰富的内容。这种丰富的历史积淀和巨大的创造力,无疑为英国的软实力带来了巨大的增强作用,而且在英国“硬实力”相对下降的情况下得到更加充分的展现,而且相对延缓甚至补强了“硬实力”的衰减。
■ 软实力补偿了硬实力的减退,减缩了硬实力收缩的空间,甚至通过文化产业和教育事业的发展还将文化软实力转化成硬实力的构成。这对中国发展文化软实力确实有很大的启发、意义和价值。
■ 作为一个经济上长期落后、对外联系由于各种原因而处于中断或窄化的国家,中国只是在最近三十多年才全面拥抱外部世界,才开始高度关注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问题,这种滞后性和积累性的缺陷不能不影响中国软实力的现状。
■ 从这方面来讲,我们这三十年来最重要的成功经验就是对外开放;开放才能有更好的交流,交流才能实现相互理解,而相互理解才能有相互的学习和影响。这才是文化软实力增长的一个关键所在。
访谈实录:
求是网:张老师您好,今天我们访谈的主要内容是中英文化软实力对比及对中国的借鉴作用。首先第一个问题,您认为英国的文化软实力有哪些主要特点?
张小劲:坦率地讲,英国的文化软实力之强大在世界范围内都是首屈一指的。一方面,英国有着极其突出的语言优势,因为英语是国际通用程度最高的语言;另一方面,英国作为一个民族国家本身包含着极其丰富的文化积淀,蕴藏着或者说培育出的巨大创造力,为世界文化宝库持续带来了丰富的内容。这种丰富的历史积淀和巨大的创造力,无疑为英国的软实力带来了巨大的增强作用,而且在英国“硬实力”相对下降的情况下得到更加充分的展现,而且相对延缓甚至补强了“硬实力”的衰减。
因此,英国文化软实力的第一个特点就是有非常丰厚的历史积淀,这是不容置疑的。无论经典文学意义上的文学作品,包括这次习主席访问英国时女王作为礼物送给习主席的《十四行诗》,也包括习主席不断引用的莎士比亚的作品,应当还包括英国历史上的各种文化形态,甚至是思想大师的典,以及其他的一些成文文献,都已经构成了世界文明宝库最为珍贵的组成部分。由这个特点延伸出的,就是英国的软实力对世界各国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对现在的思考模式,对文学欣赏标准,都有重大的影响,这是非常强大的。这也是当年的马克思恩格斯,包括邓小平,都曾反复肯定过,强调过的。
第二个特点是,英国文化软实力还体现在对于当下的流行文化、流行时尚以及日常休闲生活的享乐,也有很深的影响。例如,《哈利波特》以小说和电影的方式在十多年里实现了全球性的广泛传播,这是相当长的一个时期以来所仅见的一种文化现象。英国足球文化的发达与扩散也是一例。这一次习主席也专程访问了曼城队。实际上有专门的调查数据证据表明,在世界球迷数量排名前十的足球俱乐部里,英国足球俱乐部占据了半壁江山,总量高达近10亿。我们做过的调查也证实,中国大众对欧洲的认知、对英国的认知,至少在男性群体中,主要是通过观看英国足球获得的。再比如说我们讲“披头士”的歌曲,至今传唱不休,其实是用一种歌曲形式来讲述特定的时代观念,这在当时是一种创新,同时,歌曲的歌词也体现了一种全球性的普遍价值,所以才取得了广泛的影响,包括在世界各国的反响。在这个意义上讲,这是其他国家的文化软实力难以达到的高度。
求是网:英国文化软实力的这些特点,对于中国目前的文化软实力建设有什么借鉴意义吗?
张小劲:一个关键的借鉴意义就在于,英国文化软实力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甚至说是促进了国家整体实力的上升。以一个岛国的体量来说,虽然英国早年的文化推进和扩散当中既有殖民主义的理念又有为大英帝国服务的因素,但伴随着时代的变迁,其文化软实力的内涵和外延均有巨大的改变。尤其是近些年来,其文化软实力的增长,伴随着国家整体实力的相对收缩,反而更加凸现出文化软实力很强大的一面。所以,在这个意义上讲,软实力补偿了硬实力的减退,减缩了硬实力收缩的空间,甚至通过文化产业和教育事业的发展还将文化软实力转化成硬实力的构成。这对中国发展文化软实力确实有很大的启发、意义和价值。也许正是因为这样,英国始终是我们在文化教育、文学写作和其他形态的文化推广方面进行学习和借鉴的对象。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有这么多的留学生赴英学习,而英国很多教师和知识分子会在世界各国从事文化活动最重要的原因。
求是网:中国的文化软实力近年来呈现出什么样的发展特征?
张小劲:至少在我看来,第一个值得注意的特征是,中国软实力发展到目前的程度和水平,较之过去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有很明显的发展。但是客观地讲,我们的文化软实力及其传播可能还存在一些短板;我们的文化精粹和思想精华,由于语言的障碍还无法顺畅地扩散到外部世界。我们目前的文化整体发展状况,包括媒体界的文化修养和文化素质由于面对新的全球化时代的各种挑战,呈现出不太适应的状态;进而言之,我们的文化创造力又处在一种摇摆和不确定的状态。因此,我们确实很难能够拿出一些既有时代特征又具有深厚价值内涵的、传播且影响到全球的文化作品。
第二个特点是,与英国这种几乎是全民性的文化软实力的发展模式相比,我们的文体软实力发展中政府决策和政府直接介入的色彩更加突出。在文化软实力气的初期发展阶段,政府的全面介入会起到关键性的作用,但从长远来看却可能会造成与外部世界的接轨是否契合、是否相当的问题,造成不利于全民化参与以及全民参与下的个体创造力迸发的问题。此外,还必须指出的是,作为一个经济上长期落后、对外联系由于各种原因而处于中断或窄化的国家,中国只是在最近三十多年才全面拥抱外部世界,才开始高度关注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问题,这种滞后性和积累性的缺陷不能不影响中国软实力的现状。
求是网:您能向我们举一些具体的例子吗?
张小劲:有些是非常有意思的现象。在九十年代末的时候,我担任了中国-欧盟高等教育合作项目的项目主任。那时候中国项目管理办公室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到各个高校去宣讲和辅导,力争使中国学者的个人简历能够具有“可读性”或“可理解性”。因为那时高校优秀教师所获得的头衔和奖励都是中国语境下才能明白,而欧洲学者会感到极度困惑的,比如说“新长征突击手”(pioneer in the New Long March),比如说“劳动模范”(Labour Model),还有“标兵”(pace-maker),“跨世纪人才”干脆就无法翻译了。我们要帮助中国学者修改完善个人简历,而且还写报告给教育部,建议未来的评奖要考虑国际通行程度的问题。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也出现了很多令人涕笑皆非的故事。
从那时起到现在,这种“文化隔膜”的状态已经发生了极大的改变。我们可以看到的是,一方面,中国在许多方面已经与外部世界有了深度的“嵌套”,例如我们现在的国民教育体系、学制安排和学位制度,甚至包括学位服的规定,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教育制度有着明显的通约性;甚至我们这里所谈论的“软实力”,也是源自于外国。另一方面,外部世界也开始理解中国、甚至受到中国的影响,尽管还是碎片化、零散化的。
从这方面来讲,我们这三十年来最重要的成功经验就是对外开放;开放才能有更好的交流,交流才能实现相互理解,而相互理解才能有相互的学习和影响。这才是文化软实力增长的一个关键所在。过去,在我们关起门的时候,我们既难以知道外部世界是怎么样的,也很难以同外部世界进行交流。因此,中国要发展文化软实力,首先就必须坚定不移地继续对外开放,并在此基础上汲取一切值得学习的外国经验和文化。
求是网:再次感谢张老师接受我们的采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