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打印 加入Vip

人类命运共同体,并不是你想的那样

 时间:2015-10-29 09:34:00 |  | 字体:【 】| 阅读: 129

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的访美、访英之旅,各路媒体或关注领导们眼花缭乱的礼遇,或关注双边经贸关系和人文交流,甚至关注各种擦边的八卦消息。外交事件常常有,关键是看待国际关系的立场与态度。时代已经改变,如果再用非此即彼的对立思维去看待国际风云态势,会不会过于任性?让“学习笔记”小组为您呈上另一种视角,另一种思考。

中国倡导国际社会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坚持国际关系民主化,坚持正确义利观,坚持通过对话协商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间的分歧和争端。我们将同世界各国一道,维护世界和平,捍卫公平正义,推进共同繁荣。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 

为什么是人类命运共同体?

习近平总书记给出了三个理由——   

当今世界,开放包容、多元互鉴是主基调。在21世纪人类文明的大家园中,各国虽然历史、文化、制度各异,但都应该彼此和谐相处、平等相待,都应该互尊互鉴、相互学习,摒弃一切傲慢和偏见。唯有如此,各国才能共同发展、共享繁荣。    

当今世界,相互联系、相互依存是大潮流。随着商品、资金、信息、人才的高度流动,无论近邻还是远交,无论大国还是小国,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正日益形成利益交融、安危与共的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冷战思维、阵营对抗已不符合时代要求。    

当今世界,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是主旋律。世界经济复苏进程曲折,国际和地区热点此起彼伏,恐怖主义、网络安全、气候变化、重大传染性疾病等全球性挑战仍很严峻。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独善其身。世界各国需要以负责任的精神同舟共济、协调行动。[详细]    

学习笔记批注: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的讲话中正式提出,并在此次访美和访英过程中反复提及的关键词。从当今世界发展潮流上看,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一国的发展不可能在封闭的环境中实现。地球尚且成为一个村落,开放则是必然的选择。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是在深刻把握世界发展态势的前提下,呼吁各国互相扶助的美好祈愿。   

二、新型大国关系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国外交提出要建立以互信、互利、平等、协作为核心的新安全观,积极致力于发展以“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方”为特征的新型大国关系。2012年时任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同志在访美过程中明确表态,要推动中美合作伙伴关系不断取得新进展,努力把两国合作伙伴关系塑造成21世纪的新型大国关系。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我们将改善和发展同发达国家关系,拓宽合作领域,妥善处理分歧,推动建立长期稳定健康发展的新型大国关系。”新型大国关系由此成为中国外交战略的重要内容。这种不冲突、不对抗,在交往中相互尊重,努力实现合作共赢的新型大国关系内涵逐渐延伸至与各个国家的交往中。  

此次访美,习近平总书记面对的是美国国内对华政策风向的改变的复杂环境,这也意味着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建设到了关键时期。习近平总书记访美的重要成果之一,就是双方同意继续努力构建基于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中美新型大国关系,保持密切的高层及各级别交往,进一步拓展务实合作,建设性管控分歧,使中美关系不断取得新的具体成果。  

但新型大国关系并非为中美关系量身定做,中英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堪称新型大国关系的典范。英国是西方大国里最早承认新中国的,以率先加入亚投行、携手中国推动建立国际金融新秩序为起点,以习近平总书记此次访英所开启的中英第二个十年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黄金时代为标志,英国再次成为西方大国里真正承认、包容中国崛起的国家。   

学习笔记批注:新型大国关系,意味着对传统大国关系模式的摒弃,是国际关系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中看,二战和冷战时期的形成的大国特别是东西方国家之间猜疑、对抗和冲突的关系模式显然已经不再适应现实需要。要坚持以开放包容的心态,以合作共赢的理念去共促东西方文明对话,共同维护开放型世界经济和促进世界文明多样化,才能推动国家关系和全方位合作不断深入发展,才真正符合各国人民的切身利益。

三、新型国际秩序

“中国将始终做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坚持走合作发展的道路。中国是第一个在联合国宪章上签字的国家,将继续维护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核心的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中国将继续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站在一起,坚定支持增加发展中国家特别是非洲国家在国际治理体系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中国在联合国的一票永远属于发展中国家。”

——习近平,《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 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2015.9.28 [详细]

国际秩序已经发生改变,新兴发展中国家需要更多空间——

无论是布雷顿森林体系还是牙买加体系,美元霸权的性质并未改变。这种货币体系延续至今,早已不能体现国际经济格局的变化,新兴经济体的发言权需要更多体现。对人民币国际化的支持也顺应了国际社会对货币体系改革的呼唤。    

其次从国际投资和劳动分工看,二战后西方发达国家由于在资金和技术上的优势,基本是国际投资的输出方,处于产业链的上端,发展中国家则普遍在国际分工处于下游,资源能源消耗大,而且利润率低。但如今国际格局也正在发生改变,新兴国家的技术正在进步和取得突破,并且有向产业链上端发展的能力和趋势,未来的经济发展不再像过去那样依赖低技术含量的加工制造。   

最后从国际贸易体系角度看,无论是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协议(TTIP)的谈判还是中欧投资协定,都说明在今后的双边或多边经贸合作过程,以及未来的国际贸易投资规则,将不再是一个或少数几个国家所能决定,全球范围内多层次的、小多边的贸易合作机制将是发展潮流,每个国家都有发言权。   

学习笔记批注: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代表,中国在新型国际秩序的建立中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使命。和平的基因深植于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不接受“国强必霸”的逻辑。在新型国际秩序的构建中,中国的有所作为始终是为了推动国际秩序向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为了保护和深化后发现代化国家的发展利益;中国在国际外交事务中的积极介入,也并非损人利己,只为共建、共享、共赢。   

四、关于“一带一路”

是框架,是平台,并不是一个具体项目——   

全新的发展观:均衡我国开放格局,突出内陆地区的对外开放,着眼于推动西部地区的开放发展,拓展新的开放发展空间;打破以往注重引进和出口的开放模式,强调与相关国家共同打造开放发展的经济带,以共同发展来拓展发展的空间,实现共同繁荣。   

全新的合作观:“一带一路”是我国作为上升大国坚持不走传统大国争霸、称霸的老路,而走开放、发展、合作与共赢的新的和平发展道路的体现。“一带一路”战略不是一项仅仅着眼于中国自身发展的战略,而是以中国的发展为契机,实现地区和世界和平发展的战略,践行走新型大国和平、合作与发展承诺的战略。通过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可以扩大对外开放,拓展发展空间,加快实现中国发展的转型与升级,通过合作共建,让其他国家从中国的发展与合作中获得发展的新动力。从这个意义上说,“一带一路”建设需要中国与合作伙伴的战略理解、战略共识,使这个战略成为大家的战略,成为共同推动新时期开放发展与合作共赢的新模式。  

着眼于长期发展:“一带一路”的建设,是我国扩大和深化对外开放,构建开放发展新格局,践行合作共赢理念的大战略,因此,必须从战略的高度来加以认识,从区域和全球的视野来审视,从长远的发展来规划。要在这个框架和平台中怀抱开放和互利的原则,对经济、政治、文化、安全、宗教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设计,这些工作都要在实践当中去摸索,去探寻。   

学习笔记批注:“一带一路”的提出,是中国对新型大国关系和新型国际秩序的践行与开拓。我们搭起了平台,不是为了围堵或者抗衡,而是不是为了强调发展、合作与共赢。这个跨区域的开放性框架,从亚洲到欧洲,到非洲,有很大的延伸和拓展空间,而且,这是一个动态发展进程,内容可以不断进行调整和丰富。   

古语有云,“以和为贵”。今日之“和”,需要更大的视域和更多的内涵。正如习近平总书所言:“两千多年的交往历史证明,只要坚持团结互信、平等互利、包容互鉴、合作共赢,不同种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完全可以共享和平,共同发展”。因此,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无论对于中国崛起,还是对于人类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公文写作,请认准公文库 https://www.gongwk.com
公文库客服

QQ扫我,联系客服

风过无痕老师,fgwh799

微信扫我

此生此时老师,fgwh7919

微信扫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