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日,两岸领导人习近平、马英九将在新加坡会面,就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交换意见。中共中央台办、国台办主任张志军表示,两岸领导人会面将开启两岸领导人直接交流沟通的先河,有利于两岸增进互信,巩固共同政治基础,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是两岸关系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
“两岸领导人能否会面是两岸关系的最大悬念,如今能够会面,是最震撼人心的消息,这将推动两岸关系带动世界,深刻影响岛内政治生态,正面引领台湾地区民意,必将载入史册。”上海台湾研究所常务副所长倪永杰对新京报记者表示。
对于这次历史性会面,双方一直积极推动。张志军表示,实现两岸领导人会面是我们的一贯主张,我们的态度始终是积极开放的。国台办和台湾方面陆委会在去年建立联系沟通机制后,一直就两岸关系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保持沟通,双方都认为,两岸领导人会面对于两岸关系长远发展具有重要积极意义。此后,双方经过密切协商,就举行两岸领导人会面达成一致。
“双方一直都在推动两岸领导人会面,2008年以来,在九二共识基础之上,两岸关系发展良好,政治互动频繁,建立较好政治互信,因此经过双方努力促成了此次会面。”社科院台研所政治研究室副主任冷波对新京报记者表示。
那么,此次会面为何选择这个时间、这个地点?习近平与马英九将谈些什么内容?会面是否会影响台湾地区的选举?将产生哪些方面的历史意义?
1为何选择此时会面?
当前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处于重要节点,选择此时举行领导人会面表明双方都希望继续和平发展
对于会面时机,上海台湾研究所常务副所长倪永杰也认为,这是两岸关系的重要历史性时刻,两岸经历7年多和平发展,建立两会协商和两岸事务主管部门常态化沟通机制,为两岸领导人会面打下良好基础。另外,当前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处于重要节点,选择此时举行领导人会面表明双方都希望继续和平发展。
此次会面“身份”引人关注。中共中央台办、国台办主任张志军强调,双方以两岸领导人身份和名义举行、见面时互称“先生”是经双方商定的,这是在两岸政治分歧尚未彻底解决的情况下根据一个中国原则作出的务实安排,体现了搁置争议、相互尊重的精神。
“以这样的身份会面,符合两岸关系实际情况,这样定位恰当,为两岸未来解决政治分歧撮合条件。”倪永杰表示。社科院台研所政治研究室副主任冷波也认为,这是一个很智慧的安排,两岸并没通过政治协商就两岸政治定位作出明确安排,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以两岸领导人身份会面会避免分歧。“只要政治互信足,两岸一家亲,完全可以找到解決问题的办法。”社科院台研所副所长朱卫东说。
2地点为何选新加坡?
新加坡是双方都能信任的朋友,需要注意的是无论是在两岸还是在新加坡,这都是两岸场合而非国际场合
综合考虑各种因素,这次两岸领导人会面安排在新加坡举行。新加坡在两岸关系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1993年,“汪辜会谈”签署四项协议,这是历史性的时刻。为何此次领导人会面也选在新加坡呢?
倪永杰认为,在新加坡会面是“上上选择”,首先,两岸领导人会面既可以在大陆也可以在台湾或港澳,或者是第三地,当初汪辜会谈就在新加坡。如今两岸虽和平发展,但还有一些问题,因此在“一个中国”的原则下选择在新加坡会面,是比较务实的。再加上新加坡在两岸关系上做了很多事情,是双方都能信任的朋友,这是双方都能接受的会面地点。但需要注意的是无论是在两岸还是在新加坡,这都是两岸场合而非国际场合。
3会面将谈些啥内容?
两岸领导人此次会面将就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交换意见,探讨深化两岸各领域交流合作等重大问题
据张志军介绍,两岸领导人此次会面将就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交换意见,探讨深化两岸各领域交流合作、增进两岸民众福祉等重大问题,以维护和进一步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会面结束后,两岸领导人还将共进晚餐。
冷波认为,从目前透露的情况看,会面谈论的内容会涉及坚持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道路,继续让两岸民众享受发展红利,还会涉及取得这些成果的基础,即坚持九二共识,这也是双方最核心关切。还可能会涉及两岸交流合作问题,如何继续推进。
张志军指出,当前两岸关系再度处于重要节点,面临向何处去的问题。两岸同胞期望台海保持和平稳定,两岸关系继续和平发展并结出更多惠民硕果。两岸领导人在这个时候举行会面,是两岸双方顺应两岸同胞心愿和时代潮流共同采取的一项重大举措。
4是否影响台湾选举?
专家称两岸领导人会面“会让台湾选民看到谁才是在推动两岸和平稳定”,特别会对中间选民有影响
目前距离台湾地区选举还有两个多月时间,此次会面作为两岸关系中的历史性事件,会对选举产生怎样的影响?倪永杰表示,这会影响台湾选民,会让台湾选民看到谁才是在推动两岸和平稳定,谁在破坏两岸和平稳定,特别会对中间选民有影响。
“民进党宣称所谓的‘维持现状’,此次会面会检验他们这一言论,因为维持现状的政治基础是坚持九二共识和一个中国原则,如果民进党不坚持这个原则,那么会让台湾民众看到民进党维持现状的主张就是空话,也会让台湾民众看到谁才能真正推动两岸和平发展。”倪永杰说。
5会面将有哪些意义?
此举是两岸领导人为巩固两岸和平所作出的重大努力,有助于在岛内掀起“两岸关系应该走何种路”的大讨论
社科院台研所副所长朱卫东表示,此次两岸领导人会面,是两岸关系66年来石破天惊的重大历史事件,它是两岸执政党领导人在两岸关系处于重要历史关头,为巩固两岸和平、维持台海现状所作出的重大努力,这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标志性事件,将向海内外传递出一个清晰而強有力的信号,那就是,两岸各方应全力维护在九二共识、反对台独基础上构建出的两岸和平发展大局,全力维护两岸同属一中的两岸政治定位与合作基石,决不允许岛内外任何力量阻碍破坏这一两岸现状和发展议程。
“习马会”的现实意义和历史影响在于:其一,登高望远,着眼未来。两岸领导人在两岸关系迈入新的关键十字路口时,为下一步的两岸关系发展交换看法、指明方向,即要坚持道路自信,排除万难,坚定不移地走符合两岸民众意愿的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道路,反对走台独之路。
其二,立足现实、应对挑战。当前,两岸关系面临岛内可能政党轮替带来停滞倒退的挑战,岛内政局面临民进党“台独”路线缺乏有效制衡变数增大的风险,此时举行“习马会”,就维护两岸和平发展路线达成共识,有助于岛内民众认真思考究竟怎样才能维护台海现状,哪一种选择真正对台湾人民有利,从而在岛内掀起两岸关系应该走何种路的大讨论。(记者 王晓枫)
走过66年 海峡两岸的历史瞬间
经两岸有关方面协商,两岸领导人习近平、马英九将于11月7日在新加坡会面。这将是1949年以来两岸领导人的首次会面,双方在两岸关系制度化发展基础上,进一步展开良性互动对话,是两岸关系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66年间,两岸关系如何走过?两岸和平发展的过程中,又有哪些历史瞬间值得铭记?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提出
1978年12月26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讨论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告台湾同胞书》,1979年1月1日在《人民日报》上正式发表。
1981年9月30日,叶剑英对新华社记者发表谈话,进一步阐述了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九条方针政策(后来被称为“叶九条”)。“叶九条”包括建议举行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两党对等谈判,共同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建议双方共同为通邮、通商、通航、探亲、旅游提供方便,达成有关协议等内容。
1982年1月11日,邓小平在一次谈话中说,九条方针是以叶剑英名义提出来的,实际上就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这是邓小平首次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概念。1982年12月,五届人大五次会议通过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实行“一国两制”有了宪法的保证。
“九二共识”的基础作用
1987年7月14日,台湾宣布解除戒严。长达三十多年的两岸隔绝状态被打破后,两岸人员往来和经济、文化等各项交流随之发展起来。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台湾于1990年11月21日成立了得到官方授权的与大陆联系与协商的民间性中介机构——海峡交流基金会。
为便于与海基会接触、商谈,中共中央台办、国务院台办推动于1991年12月16日成立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并授权以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作为两会交往和事务性商谈的基础。
1992年11月大陆的两岸关系协会与台湾的海峡交流基金会就解决两会事务性商谈中如何表明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态度问题所达成的以口头方式表达的“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被称为“九二共识”。1992年10月28日至30日,两会在香港商谈。
国务院台办新闻发言人马晓光曾表示,“九二共识”的核心就是,海峡两岸各自以口头方式均表示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此后,“九二共识”成为双方两岸事务主管部门建立联系沟通机制的基础。
值得注意的是,台湾领导人马英九在台两岸事务主管部门工作时,曾亲身见证“九二共识”诞生的过程。他曾表示,“九二共识”的存在是白纸黑字的历史存在,是两岸交流互信的基础,当前更要宣示“九二共识”是确保两岸和平发展的关键。
“汪辜会谈”的历史性握手
1993年4月第一次“汪辜会谈”在新加坡举行。1993年,海协会和海基会已经进行17次函电往来以及预备会议磋商,于1993年正式在新加坡海皇大厦举行。
这是海峡两岸授权的民间机构最高负责人之间的首次会晤,也是40余年来,两岸高层人士的首次接触商谈。
尽管这次会谈只局限于民间性、经济性、事务性和功能性的范围,但其本身所具有的意义及对两岸关系的影响已引起台湾岛内的高度重视和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
会上,海协会汪道涵会长发言,集中论述了两岸经济交流合作中包括直接“三通”应当摆上议事日程、台商在大陆投资和大陆经贸界人士访台在内的8个具体问题。1998年10月,第二次“汪辜会谈”在上海举行。汪道涵和辜振甫于会面期间共同观赏京剧演出。
“胡连会”落实共同愿景
2005年4月29日,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与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北京会面。这是60年来国共两党最高领导人的首次正式会谈。
2006年4月16日,胡锦涛会见连战及参加两岸经贸论坛的人士,对两岸关系发展提出四点建议。
自2005年到2013年,“胡连会”共有12次。连战曾表示,随着“共同愿景”逐步落实,两岸已经签署了18项协议,两岸人民都享受到两岸关系改善带来的福祉。
两岸事务主管部门负责人的推动
2014年2月11日,国台办主任张志军与时任台湾陆委会主委王郁琦在南京进行首次正式会面并达成多项共识。此为国台办与陆委会间建立常态化联系沟通机制的开端,是在两岸政治互信不断增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日益巩固深化的形势下,两岸关系取得的一次突破性进展。
今年10月14日,国台办主任张志军与陆委会主委夏立言于广州举行双方两岸事务主管部门负责人第四次正式会面,也就是媒体所称的“张夏会”。分析认为,在下届台湾大选临近、两岸关系再度面临道路选择的重要节点上,此次会面,对一些彼此关切的急迫问题的解决提出了时间表、路线图。
“习连会”见证两岸一家亲
今年9月1日上午,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北京会见了来京参加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的连战等台湾各界代表人士。第三次“习连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福建厅举行。
首次“习连会”于2013年2月24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登场,这也是习近平就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后,首次与国民党高层会见。第二次“习连会”于2014年2月18日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举办,连战提出两岸关系应该在“一中”架构下进行,两岸政治对话不能回避,习近平更是再提两岸一家亲。
第三次“习连会”上,习近平强调,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是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民族团结奋斗的结果。两岸同胞要牢记历史、缅怀先烈、团结一心、维护胜利成果,携手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