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题:发展方式转变: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课题
十八届五中全会的一个重点,是怎样以发展理念转变引领发展方式转变,以发展方式转变推动发展质量和效益提升,这就促使我们深入研究发展方式转变问题,特别是从发展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的高度,从唯物史观范畴、定理和规律的层次,做出探索、得出认识。
一、 发展方式是经济范畴也是历史范畴
发展方式这一范畴出自经济发展方式。经济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的基本实践和生存发展基础,经济发展方式是经济生产活动的宏观条件。经济发展方式不仅包括经济生产活动中的生产对象、生产工具、生产主体和生产关系,而且包括经济生产活动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从属关系、掠夺关系,还是保护关系;包括不同生产要素在经济生产活动中的地位作用,是资源条件主导、资本机制主导,还是科技创新主导;包括经济结构对经济生产活动的制约和导向,是第一产业为主、第二产业为主,还是第三产业为主;包括驱动经济生产活动的内在机制,是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还是技术密集型,等等。经济发展方式是以新的视野看待经济生产活动,不仅是经济生产的结构和方式,而且是经济发展的结构和方式。
在历史观的领域中,发展方式是包括经济发展方式在内的人类社会发展方式,是一个历史的过程。人类社会既是发展方式的主体,也是发展方式的客体,发展方式是人类社会在自然环境中的自我发展实践;发展方式既包括社会生产实践,也包括社会生活实践,是社会各个领域的全面发展方式;发展方式既是社会活动的目标,也是社会活动的过程,还是社会活动的结果;发展方式既有历史连续性,又有历史间断性和跳跃性。
二、发展方式转变是经济发展机制也是社会发展机制
经济发展过程孕育着变革,变革导致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也就是经济发展机制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经济变革机制造成的经济发展方式整体转型,是经济变革机制推动的经济发展方式质的提升。经济变革机制是连续不断发生作用的,体现在经济生产和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只有在相应的经济社会历史条件具备的情况下,也就是在经济变革机制造就了相应的经济社会历史条件情况下,才会发生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创新驱动型是经济发展方式的最新阶段和当代形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要实现从要素驱动型、投资驱动型向创新驱动型的转变。创新驱动型的经济发展方式的产生,是当代经济社会发展内在矛盾的反映和要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要形成新的经济关系,这就是从投资驱动到协调发展;就是要开发新的经济资源,这就是现代科学技术;就是要建立新的经济机制,这就是创新驱动型的经济发展方式。总的说来就是要建立一种有利于提升发展质量,有利于增大发展空间,有利于拓展发展道路,有利于保证发展未来的经济发展方式。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仅仅是经济领域的深刻变革,而且是社会领域的深刻变革,其实质是一次社会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社会发展方式的基础,社会怎样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经济怎样发展,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必然导致社会发展方式的转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就是将其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和各领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贯彻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的整个过程,成为发展的主要动力、目标和导向,并根据发展规律和进程确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点、步骤和机制。经济发展方式与社会发展、社会生活、社会关系密切相关,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然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既表现为生产要素、经济结构、能源类型、增长动力的转变,也表现为分配体制、生活方式、消费行为、生态环境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已经包含着社会发展方式转变的内涵。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不能局限于经济领域单独推进,要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结构、体制机制、利益关系的整体变革,推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系统转型,才能深入持续、取得成效。
三、发展方式转变是发展规律反映也是发展理念提升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程,就是不断探索、科学认识经济发展规律的历程。从遵循生产方式机制、改革经济体制机制,到转变发展方式机制,都是对经济发展规律科学认识的重大成果。
生产方式是经济发展方式的基础。一是因为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状况决定经济发展的主导要素。在使用手工工具作为主要劳动工具、科学技术水平很低的情况下,不可能把科学技术作为经济发展的主导要素;二是因为劳动分工的发展水平和状况决定经济发展的结构构成。劳动分工既有经济组织内部的分工,也有社会层面总体的分工,经济结构就是社会总体的分工。农业、工业、服务业在经济发展的位置和比例,是各自产业发展和贡献的反映;三是因为生产关系的性质决定经济发展的社会机制。投资驱动型的经济发展方式,只有当资本成为起主导作用的经济关系时才能出现。由此可见,经济发展方式离不开生产方式。
经济发展方式是生产方式的拓展。经济发展方式与生产方式,既相互包含,又相互区别,有其独立的要素和功能。经济发展方式重在推动经济增长的主导要素,运用不同生产要素的方式和能力;重在保持经济发展的经济结构,对不同经济结构的依赖程度以及调整经济结构的能力;重在牵引经济发展的消费方式,采取不同的激励机制来引导消费。这样,经济发展方式就有着新的内涵。这是由于经济发展方式的形成是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结果,这些因素主要包括生产要素在一定发展阶段的稀缺程度,科学技术在一定历史时期的发展程度,经济关系在一定社会形态的制度属性,等等。因此,从依据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规律,发展生产力,改革生产关系,到推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注重遵循生产方式规律,又注重遵循发展方式规律。
生产方式和经济发展方式都是经济发展规律,但二者的侧重点有所不同。生产方式主要是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性质及其统一上,来确定经济发展规律,经济发展方式则主要从生产要素、经济结构、消费方式的统一上,从投入与产出、代价与效益的权衡中,来确定经济发展规律。把经济发展方式作为经济发展规律,就是要在考察经济发展速度的同时,还要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就是要在追求财富数量增长的同时,还要计算物质资源的消耗成本和环境恢复的成本。就是要在把劳动者作为生产力首要因素的同时,还要把劳动者作为社会发展的价值目标。就是要在根据生产力发展的内在要求,推进生产关系变革的同时,还要根据生产方式的发展要求和经济发展的规律要求,推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四、发展方式转变是经济学研究对象也是唯物史观研究对象
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那里,虽然没有明确使用“经济发展方式”这一范畴,但存在着相关思想和论述。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唯物史观,首先是使用“生产方式”这一范畴,生产方式也是发展方式。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一定的生产方式或一定的工业阶段始终是与一定的共同活动方式或一定的社会阶段联系着的,而这种共同活动方式本身就是‘生产力’。”马克思、恩格斯是从所有制形式来考察发展方式的,他们认为在新的社会形态里,“同现在的大工业经营方式相联系的一切有害的后果,将首先被消除。危机将终止。”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描述了新的发展方式的核心之点,这就是“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一种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在马克思看来,发展方式的合理性表现为它的效率,即代价最小化与效益最大化;更表现为它的人道,即最符合人的本性与最有利于人的解放。
随着认识的深化和实践的深入,我们党对发展方式在经济社会发展作用的认识达到新高度,对发展方式转变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基础性决定性作用的认识达到新高度,对发展方式转变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全局中的认识达到新高度,对发展方式转变指导筹划、决策推进的水平达到新高度。因此,围绕发展方式转变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创新的推进,展开全面深入的研究,是发展21世纪中国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课题。
(作者为国防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