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打印 加入Vip

五大发展理念引领历史进程

 时间:2015-11-12 10:16:00 |  陈金龙 | 字体:【 】| 阅读: 137

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是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长远的宏观战略,是发展思想、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提出,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五大发展理念是在洞察国内外发展大势基础上形成的,集中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具有重大现实意义,也将产生深远历史影响。

创新发展着力解决发展动力问题。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邓小平提出的这一重要论断,已为实践所证明,并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创新能力有了显著提升,在航天、高铁等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但总体而言,我国科技创新能力依然不强,自主技术和知名品牌缺乏,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不足,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从表象上看是经济增长速度的换挡,但从本质上说是发展动力的转换。依据经济发展规律,在投资增速放缓和效率下降的情况下,必须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推动经济发展,实现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变,使经济增长获得新的动力源泉。为此,《建议》提出,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的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如此,不仅进一步提升了创新的地位,指明了创新的领域和方向,而且强化了创新的使命和责任,勾勒了创新的愿景和目标。

协调发展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我国发展不平衡问题由来已久,有历史、现实、自然、社会、体制与机制、政策与措施等多方面的原因,主要体现在城乡二元结构、区域发展失衡、社会文明程度和国民素质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匹配等方面。这些问题不解决,不仅妨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而且有悖于社会主义本质,并将影响国际社会对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认可度。在经济发展的起步阶段,某些领域、某些方面一段时间内的非均衡发展是难以避免的现象,但经过一定时期的发展后,就要注意调整关系、补齐短板,提升发展的整体性、协调性,否则,短板效应就会愈加显现,拖累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速度和水平。

为此,《建议》提出,必须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重点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在增强国家硬实力的同时注重提升国家软实力,不断增强发展整体性。协调发展理念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诉求。

绿色发展着力解决人与自然关系和谐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创造了经济高速增长的奇迹,但支撑这一奇迹的是粗放型增长方式,在消耗巨量资源的同时,引发了我国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等问题,人与自然的关系引起了全社会的忧虑。随着环保意识的觉醒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对清新空气、干净饮水、安全食品、优美环境的要求日益强烈,生态环境恶化及其对人民健康的影响已成为突出的民生问题。

正因为如此,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生态文明是一种文明形态,也是一种发展理念,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是生态文明理念的基本内涵,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途径。纵观国际社会,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是当今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基本方向,也是最有前途的发展领域,我国在这方面的发展潜力、发展空间相当大,可以形成许多新的经济增长点。为此,《建议》强调,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绿色发展是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也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

开放发展着力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开放是一种发展理念,更是一种时代潮流,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任何国家或民族想关起门来搞建设,事实上已不再可能。当前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局面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和规则正面临重大调整,引进来、走出去的程度加深、节奏加快,国家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如果说,我国过去的开放注重的是引进来,是接受或融入世界政治经济秩序,在国际舞台上展示自己的形象;那么,随着综合国力的提升,我国对外开放应更多关注走出去,主动参与构建世界政治经济新秩序,搭建国际合作与交流的平台,特别是要掌握制度性话语权,引领国际规则的制定。

为此,《建议》提出,必须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开放发展既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国际地位提升、国际形象建构的需要,也是中国引领世界经济走出困境、摆脱危机的需要。“一带一路”战略与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设立,意味着我国开始从世界政治经济秩序的融入者转变为世界政治经济秩序的塑造者,标志着我国开放发展进入了新阶段、新水平。

共享发展着力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社会发展,关注效率较多,兼顾公平不够,由此导致不同行业、不同地区、不同群体收入悬殊,城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水平差距较大。在共享发展成果上,无论实际状况还是制度设计,都有不够完善的地方,影响了公平正义的实现与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彰显,如不能有效解决,将影响发展力量的积聚和改革共识的达成,也不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

为此,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理念,从制度上作出更有效的合理安排,缩小收入差距、城乡差距,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中有更多的获得感,增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提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特别是要实现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县摘帽,解决区域性贫困问题,使全体人民朝共同富裕的方向迈进。全体人民是“命运共同体”,应该共同享受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成果。

五大发展理念是针对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提出来的,具有明显的针对性,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五大发展理念是顺应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时代发展潮流提出来的,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全球视野、世界眼光,有利于中国融入国际社会,为国际社会认同和接受。五大发展理念既是一种发展思路,也是一种执政理念,折射了中国共产党对世界发展大势、国内发展大局的总体把握,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与执政水平的提升。

坚持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是关系我国发展观念、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是发展思维、发展战略的调整,将深刻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五大发展理念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具有内在联系的集合体,在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过程中,不能顾此失彼,也不能相互替代。如何通过制度安排、政策引导,将五大发展理念转变为发展行动,是“十三五”时期面临的紧要任务。

  (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公文写作,请认准公文库 https://www.gongwk.com
公文库客服

QQ扫我,联系客服

风过无痕老师,fgwh799

微信扫我

此生此时老师,fgwh7919

微信扫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