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题:深刻理解“四个全面”的重要内涵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调研时第一次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四个全面”并提,次年2月,习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研讨班上,把“四个全面”定位于党中央的战略布局,他强调“这个战略布局,既有战略目标,也有战略举措,每一个‘全面’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的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三大战略举措。”
1979年3月,邓小平在北京召开的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发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讲话,旗帜鲜明地指出: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这四项基本原则。1987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明确表述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这条基本路线,可以概括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改。
时至今日,“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表述似乎不再常被提及。但是仔细琢磨,习总书记提出的“四个全面”以及他对“四个全面”内在关系的深刻阐述,恰恰体现了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当今中国社会环境下,对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但没有丝毫动摇和偏移,而且更加坚定自信,更加清醒执着。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归根结底要依靠和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是“全部历史的基础”。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写道,“人们所达到的生产力的总和决定着社会状况”。生产力是基础,是动力,是标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人类永恒的目标。党的基本路线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决定的。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强调:“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这就决定了经济建设仍然是全党的中心工作”。
然而,经济建设不是一日之功、一蹴而就的。1987年党的十三大提出了我国经济建设“三步走”的总体战略部署,从解决人民温饱问题、到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再到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我国经济建设正一步一个脚印扎实推进。历史走到了人民温饱基本解决,人民生活总体实现小康的今天,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目标要求和成效检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从根本上说是发展问题,中心环节是经济的健康发展,重点体现在“全面”二字上,这个“全面小康”,是指小康覆盖的人群和涉及的领域是全面的。当前,我们建设小康主要问题是不“全面”,一是区域、群体不平衡,存在着比较严重的两极分化;二是经济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发展的不均衡。习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全面小康不分地域、不分群体、不分层级、不分民族,全部实现小康,不使一人一地掉队;同时,“全面小康”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各领域全覆盖的小康。解决这些问题,归根结底还是要靠发展经济,要把蛋糕持续做大、做好,而且要分好。
改革开放以来,通过三十多年的建设发展,我们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物质基础,综合国力显著提升,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由于受到资源环境等制约和国际经济形势的影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速度、结构、动力必须调整,同时面临巨大压力和较大风险,有人据此认为,我国经济发展可以放一放、缓一缓,这种观点是非常错误的。习总书记多次指出:“实现我们确定的奋斗目标,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断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当前,经济不是发展不发展的问题,而是如何更好、更快、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不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实现不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就是实现了全面小康之后,仍然而且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永远铭记发展才是硬道理,才可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二、全面深化改革是“坚持改革开放”的升级版
通过改革调整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使其适应社会发展要求,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总结回顾我国三十多年的改革道路和成果,习近平总书记坚定表示“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的今天,也就没有中国的明天”。面向未来,“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9月23日习近平在访问美国时再次强调,“中国根本出路在于改革,开放的大门永远不会关上”,再次向世界表明中国坚持改革开放的坚定决心。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吹响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号角,作出了新部署。进一步明确了改革方向,“不断推动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确立了“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提出要坚持“战略思维、辩证思维、法治思维、系统思维、底线思维和创新思维”的思想方法和准确、有序、协调推进改革的实践途径,注重处理解决好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创新的关系、以及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理解和落实“全面深化改革”,一是坚定信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改革面临的矛盾越多、难度越大,越要坚定与时俱进、攻坚克难的信心”“啃硬骨头、涉险滩,需要领导干部敢于担当,尤其要牢固树立进取意识、机遇意识、责任意识。”二是明确标准。即“对党和人民事业有利的,对最广大人民有利的,对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有利的,该改的就坚定不移该”。三是问题导向。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的,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影响群众切身利益、“四风”等突出矛盾和问题。四是抓好落实。“要抓实、再抓实,不抓实,再好的蓝图只能是一纸空文”,“凡事都要有人去管、去盯、去促、去干”,要防止“改革与我无关,开放离我很远”的思想。每一个党员领导干部都应对自己所在领域、所分管工作,要按照大政方针要求,结合实际大力推进改革,勇于做改革的促进者、参与者。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国发展已深入融入世界,改革和开放是相辅相成的,互相促进,不可分割的,改革必然要求开放,开放必然要求改革。新形势对我们开放的力度、领域、水平有新的要求,应站在全球和战略的高度,统筹用好国际国内两个资源和两个市场,既要维护国家核心利益,也要以更加开放的襟怀拥抱世界,担负起大国的责任,树立起良好形象,既为我国和平崛起营造良好国际环境,也为人类发展和全球治理做出应有贡献。
实践发展永无止境,思想解放永无止境,改革开放永无止境。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历史经验和现实需要出发,选择用全面深化改革来突破新的历史隘口,为中国巨轮的航行提供更开阔的水域。
三、全面依法治国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有效保障
马克思主义指出,无产阶级在夺取政权以后,必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但无产阶级专政采取什么形式,只能根据各国的历史条件和具体情况而定。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和无产阶级专政的一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发展了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提出了无产阶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在人民内部实行民主,对人民的敌人实行专政,是专政与民主的辩证统一。
全面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不但不会削弱人民民主专政,而且会以更加法制化、规范化、常态化的方式巩固人民民主专政,使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更加牢靠,范围更加扩大,方式更加完备,程序更加顺畅。这是党领导人民全面总结历史经验得出的不可移易的治国方略。邓小平深刻地指出:“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依法治国,被写入党的十五大报告,成为党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党的十六大报告进一步强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这就从根本上指明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的关系问题,同时也从根本上指明了人民民主专政与依法治国的关系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全面依法治国,进一步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关键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我们要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宪法理念,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共同建设,共同享有,共同发展,成为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人民民主专政与依法治国高度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实践,共同闪烁着人民的光彩,保障着人民的权益,指向人民的福祉。
四、全面从严治党是“坚持共产党的领导”的重要根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大“特色”是共产党领导。党的领导是“四个全面”的灵魂和核心。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大会上讲话指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新中国的繁荣富强。坚持中国共产党这一坚强领导核心,是中华民族的命运所系。
今天的中国共产党员有八千多万,如何才能让这支队伍坚如磐石、百炼成钢?让这支队伍在关键时刻信得过、靠得住、顶得上?“既然党和国家前途民运交给了我们,就要担当起这个责任”。马克思曾说:我们现在必须完全保持党的纪律,否则一切都会陷入污泥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果管党不力、治党不严,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党内突出问题得不到解决,那我们党迟早会失去执政资格,不可避免被历史淘汰。这决不是危言耸听。”“打铁还需自身硬”“我们的责任,就是同全党同志一道,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切实解决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以强烈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担当,以作风建设为突破口,以教育实践活动为载体,以打虎拍蝇为警示,强力推进从严治党。从严治党的根本目的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我们承认党内存在损害先进性和纯洁性的病症,有病就要早治,毒瘤就得祛除。十八大以来的重拳反腐显示了中央的鲜明态度和坚定决心,得到广大干部群众的赞成和拥护。从严治党还体现在“全面”上,在落实责任,完善制度,严肃党内生活,从严管理干部,持续改进作风,严明的纪律和规矩,强化群众监督等方面都作了明确部署。我们相信,随着全面从严治党的不断深入,党的形象会进一步好转,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会进一步提升,党的伟大工程会进一步巩固,党一定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
五、“四个全面”是“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与当代中国实践相结合的新飞跃
我们常说“老祖宗不能丢”,“老祖宗”指的就是马克思主义。它是共产党的灵魂,也是社会主义的根。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全面”,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唯物辩证法的自觉运用,是面对错综复杂的矛盾和千丝万缕的利益关系作出的十分慎重的战略思考和最为有利的战略抉择,是“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在当代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新飞跃。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辩证唯物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我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不断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的滋养,更加自觉地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增强辩证思维、战略思维能力,努力提高解决我国改革发展基本问题的本领。
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它指导我们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胜利,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物质基础和制度基础。针对近年来社会上有对毛泽东思想产生怀疑的个别现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能把两个三十年对立起来,既不能用后三十年否定前三十年,也不能用前三十年否定后三十年,充分肯定了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重要作用。毛泽东思想特别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的精髓,仍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长期坚持的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和重要原则。
改革开放以来,从邓小平理论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再到科学发展观,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些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秉承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着眼现实,面向未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全面”,主要解答了实现什么目标,怎样实现目标的重大命题,近期目标是建成小康,远期目标是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它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它既指导眼前,又指引长远,是今后一个时期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战略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和世界潮流相结合的又一次重大飞跃。“四个全面”是系统工程,是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由一个战略目标和三大战略举措构成,强调四个方面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强调每个“全面”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这一显著特点,要求我们在贯彻落实过程中掌握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科学方法,注重调查研究,做到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促进,不断增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
六、“四个全面”从“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经验中来,也为继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明方向
“四个全面”的关键在于坚持中国道路。中国道路是历史的选择,是人民的选择。当今中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习近平总书记说“道路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第一位的问题,道路就是党的生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党和国家的长期实践充分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讲话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并形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即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又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其他各方面建设;既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又坚持改革开放;既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又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两个必然”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辉煌成就和美好未来,必将激励我们更加坚定地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的信心和决心。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战略思想是对我们党治国理政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和丰富发展,是党的基本路线延续发展的必然产物,是新时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指南。
(作者系北京市第九期区县局级领导干部研修班学员、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副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