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题:中国梦:破解时代课题的思想锁钥
相关阅读:七常委心中的中国梦到底是什么样的?
到2015年11月29日,中国梦提出已三年。
三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接过历史的接力棒,中国的治理思想与治理脉络日渐清晰。
回首三年前,在参观《复兴之路》基本陈列时,习近平同志提出:“每个人都有理想和追求,都有自己的梦想。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概括提炼为“中国梦”,这一表述不仅为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奋斗和探索添上了画龙点睛的一笔,也为新的历史阶段党领导人民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一步指明了努力方向。
三年来,中国梦日渐深入人心。
在刚刚结束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将未来五年,即“十三五”时期,定位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这是因为,距离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我们党确定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仅有五年时间。
在这样一个关键性阶段,要把13亿中国人更加紧密地团结起来,更加凝心聚力为这一目标奋斗,中国梦将发挥出凝神聚气、团结人心的作用。
在这样一个节点上,有必要重温,中国梦的提出脉络,进一步理解与把握其根本意义。
现实国情:中国梦是13亿中国人的最大公约数
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三五”规划建议指出,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我们党在不同历史时期,总是根据人民意愿和事业发展需要,提出富有感召力的奋斗目标,团结带领人民为之奋斗。党的十八大根据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提出确保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就意味着,承担并实现这一宏伟目标的重任,历史性地落在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肩头。
从改革开放初期提出小康社会奋斗目标以来,我们党已经为这一目标接续奋斗了30多年。3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容易的、皆大欢喜的改革已经完成了,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
换句话说,进入“十三五”规划时期,我们面临的现状是,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凝聚改革共识难度加大,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任务艰巨而繁重。
在“十三五”决胜阶段,如果形不成广泛共识,改革就难以顺利推进,勉强推进了也难以取得全面成功。怎么办?这就需要下更大的功夫去凝聚社会共识。
习近平同志指出:我们13亿人,八千多万党员,包括海外同胞,大家能凝聚共识,本身就是力量。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不同地方、不同阶层、不同领域、不同方面,大家会有不同想法。“把最大公约数找出来,在改革开放上形成聚焦,做事就能事半而功倍。”
在当今中国,什么思想和概念最能凝聚广泛共识?就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只有中国梦能够把方方面面群众的期盼和追求凝聚起来,把全国人民更好地凝结成“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焕发出实现共同理想、共同目标所需的强大凝聚力。因此,中国梦最大限度地兼顾和包容了各族人民根本利益,是全体中国人利益的最大交集。
在多元中立主导,在多样中求共识,在多变中找恒量,中国梦的提出,体现了新一届党中央用中国梦来整合“多”元社会的执政智慧,标志着我们党找到了新形势下把全体中国人思想意识和目标指向高度联系起来的价值纽带。
显然,中国梦的提出,也是着眼于十八大以来面临的形势任务和基本国情,立足于推动解决突出矛盾和问题的现实考量。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是对当今中国人民奋斗状态和精神面貌的本质揭示,既准确反映了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也鲜明地宣示了当今中国的时代主题。
正如习近平同志指出的:“中国梦是一个具有凝聚力的目标,是中华民族的最大公约数,要用来团结中国人民、团结中华民族,让每一个人的追求奋斗都融汇到实现中国梦中去,形成一种百川归海的正能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代表了“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和根本利益”,“我们13亿多人的一切奋斗归根到底都是为了实现这一伟大目标”。
因此,中国梦的提出,顺应了发展大势和人民期盼,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大共识,也是激励全体人民继续团结奋进、决胜“十三五”的精神旗帜。中国梦,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破解时代课题的思想锁钥。
历史渊源:中国梦是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中国梦的提出,是在党的十八大之后。但实现这一梦想,却是近代以来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根本夙愿。
习近平同志多次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最根本的梦想;中国梦凝结着无数仁人志士的不懈努力,承载着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向往,既深深体现了今天中国人的理想,也深深反映了我们先人们不懈追求进步的光荣传统。
中华民族,具有5000多年绵延不绝的文明史,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近代以来,中国被世界快速发展的浪潮甩在了后面。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在西方列强坚船利炮轰击下,中国危机四起、人民苦难深重,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黑暗深渊。为了救亡图存,中国的先进分子带领中国人民始终坚持在苦难和挫折中求索,尽管历经磨难、命运多舛,但从未放弃对美好梦想的向往和追求。
1894年11月,孙中山在檀香山组建了中国近代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顾名思义即为“振兴中华”。这一时期,不同阶层、不同团体都开始提出类似的口号。振兴中华、民族复兴,已成为全民族的共识。以此为标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成为近代以来中国历史潮流中的突出主题。
为了实现这一梦想,中国人民经历了千辛万苦,付出了巨大努力,作出了巨大牺牲。从1840年到1920年,在长达80年的时间里,无数中国人前仆后继、不懈探索,寻找救国救民道路,却在很长时间内都抱憾而终。
辛亥革命之前,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清末新政等都未能取得成功。辛亥革命之后,又尝试了君主立宪制、帝制复辟、议会制、多党制、总统制等各种形式,也都黯然收场。
直到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革命才揭开了新的历史篇章。正如习近平同志指出的:“马克思列宁主义,为中国人民点亮了前进的灯塔;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人民有了前进的主心骨。”
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经过2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夺取了中国革命的彻底胜利,实现了几代中国人梦寐以求的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纵观中国历史,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这100多年时间,是中华民族最动荡、最屈辱的历史时期,是中国人民最悲惨、最痛苦的历史时期。中华民族遭受了世所罕见的外族入侵和内部动荡,中国人民遭受了前所未有的苦难,一度到了濒临亡国灭种的危险境地。
正是这种深重的危机把我国各民族命运空前紧密地连在一起。共同蒙受的外族入侵与战争,共同遭遇的深重灾难与苦痛,共同经历的非凡奋斗与抗争,让中国人民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各民族、各阶层、各团体只有把自己的命运同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连接在一起,才有前途,才有希望。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最伟大、最根本的梦想。这一梦想,凝结着中华民族在饱经忧患之后重新奋起、再创辉煌的强烈渴盼,反映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共同利益”、“共同期盼”、“共同追求”、“共同愿景”和“共同理想”。
奋斗历程:“两个百年”目标追逐中国梦
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为了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中国人民用了100多年时间;我们的目标是到21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正好又是100年时间。所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总体上可概括为“两个百年”、“两重任务”。
“两个百年”最早是毛泽东提出的。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按照这个思想,提出“三步走”发展战略,使实现第二个百年的目标具体化、明确化了。世纪之交,当“小康”目标提前实现,准备开启第三步战略目标时,党的十五大又进一步提出了“小三步走”战略。这是“建党100年”和“建国100年”奋斗目标的首次提出。
之所以提出建党100年目标,有两层含义:第一,强调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这也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始终追寻的奋斗目标,着眼于此,党的十六大制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蓝图,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
第二,我们党从成立伊始就肩负起实现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到建党100年时能否达到预定目标,既具有一定标志性意义,也直接决定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能否顺利实现的问题。因此,当“小三步走”的第一步已经完成且“全面小康”曙光在望时,党的十八大及时提出了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
近代以来“两个一百年”奋斗历程说明,实现中国梦是一个长期奋斗、接续奋斗的历史过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建设、改革伟大实践,是一项救国、兴国、强国,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完整事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我们党还有一个任务,就是搞社会主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就是所谓“两重任务”。
这“两重任务”是密切相关的。在19世纪中叶,世界上发生了两件大事,一个是1840年鸦片战争,一个是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马克思主义诞生。
这两件事,与中国后来的发展是紧密相联的。鸦片战争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由此提出了民族复兴的任务,而马克思主义则给我们指出了实现民族复兴的正确道路。
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先是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完成了国家独立、民族解放的任务,然后又通过搞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来完成现代化的任务。历史证明,救中国和发展中国都要靠马克思主义,靠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所以,实现民族复兴是我们的梦,建设社会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也是我们的梦。这二者是不可分割的。对于共产党员来说,特别不能忘记搞社会主义这个任务,这是我们的崇高理想。
关于这“两重任务”之间的逻辑联系,习近平同志在十八届一中全会上讲的一段话有助于我们对这一问题的理解。他说:“中国共产党从成立起就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90多年来,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胜利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胜利进行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不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执政使命:中国梦体现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责任担当
2012年11月15日,习近平同志在当选党中央总书记后同中外记者见面时即表示:“全党同志的重托,全国各族人民的期望,是对我们做好工作的巨大鼓舞,也是我们肩上的重大责任。”接着,他用“三个重大责任”阐明了新一届党中央对民族、对人民和对党的责任。
关于对民族的责任,他说,“我们的责任,就是要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接过历史的接力棒,继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关于对人民的责任,他说,“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关于对党的责任,他表示:“我们的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党”,“决不会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我们“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
“三个重大责任”基本内涵和价值指向实质上是一致的,体现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浓厚的责任意识和饱满的担当精神。
挽救民族危亡、实现民族振兴,是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伊始就肩负的历史使命。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结束了几千年的封建帝制,扫除了中华民族复兴道路上的第一个障碍,也成为民族复兴征程上第一座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里程碑。
旧体制的破除并不意味着新道路的开辟,中国的出路在何方,中华民族的前途在何方,在辛亥革命后的10年时间里始终是一个找不到答案的难题。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在世界社会主义革命的风起云涌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领导人民经过长期斗争建立了新中国,又领导人民开创了改革开放事业,这两件大事大大加快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
经过100年的奋斗,回望过去,孙中山提出的很多战略设想实现了,毛泽东提出的四个现代化目标实现了,邓小平提出的第一、第二步战略目标,江泽民提出的“小三步走”的第一步战略目标也实现了。
到本世纪中叶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是孙中山先生的夙愿,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夙愿,也是近代以来中国人的夙愿。习近平同志表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我们的目标,也是我们的责任,是我们对中华民族的责任,对前人的责任,对后人的责任。”
因此,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描绘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战略宏图,体现了我们党继续推动民族复兴大业的历史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反映了我们党始终高瞻远瞩、把握未来的战略眼光和历史自觉。
新中国成立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发展取得了历史性进步,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明显改善。与此同时,我们总结历史经验,不断艰辛探索,大胆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找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不仅使中华民族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潮流,而且使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在2014年7月拉美之行中,习近平同志在巴西国会演讲时引用巴西作家保罗·科埃略的话说:“世界掌握在那些有勇气凭借自己的才能去实现自己梦想的人手中。”
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向全党全国人民作出了铿锵宣誓:“经过鸦片战争以来170多年的持续奋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光明的前景。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
这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执政使命的郑重承诺,对历史责任的自觉担当,昭示了党中央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决心与坚定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