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打印 加入Vip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全党实践智慧的结晶

 时间:2015-12-01 09:21:00 |  钟瑞添 | 字体:【 】| 阅读: 104

原题:科学理论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按照科学社会主义的观点,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无产阶级才能从一个自在的阶级转变成自为的阶级,社会主义运动才能从自发的运动发展成自觉的运动。中国共产党成功的奥秘在于特别善于把这一科学理论运用于中国的实际,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高度重视结合中国实际的理论运用和理论武装。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科学理论与中国实践相结合

世界共产主义运动史充分证明,马克思主义只有同各个时代、各个国家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才能保持其旺盛的生命力,才能结出硕果,才能发挥其改造社会的巨大历史推动作用。这是由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程度不一,无产阶级革命面临的任务不同和队伍的成熟度不一所决定的。自中国共产党诞生的第一天起,中国共产党人开始把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与中国实践相结合,“马克思列宁主义之箭,必须用了去射中国革命之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全国各区域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全党实践智慧的结晶。1962年,毛泽东在与外国友人谈到《毛泽东选集》第4卷的写作时说,自己的文章其实是人民革命斗争的产物,是中国革命战争活生生的总结,是党和人民用鲜血和生命写出来的。

安徽小岗村包产到户,揭开了中国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序幕;沿海经济特区的设立,为进一步扩大开放积累了成功的经验。从区域发展的探索中,中国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成就,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中国梦的重要命题并把它确定为中华民族努力奋斗的目标,为了中国梦的实现,又作出了“四个全面”的战略部署。这些都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在当代中国的实际运用。中国梦把中国过去、现在和未来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具有浓厚的历史底蕴,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为之积淀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理论基础、制度基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中国共产党人对当代中国面临的已经发生深刻变化的世情、国情、党情、民情作出的理论回应。

中国梦的精神动力之源是接地气的理论武装

“党的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要跟进一步”,这是我党重要的历史经验总结。马克思恩格斯十分清楚地看到,理论的武器只有为广大的劳苦大众所掌握,才能把“批判的武器”转化为“武器的批判”,才能换取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的彻底解放。中国共产党人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天起,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时代化也提到了同等重要的位置,认识到只有将马克思主义与独特的民族优秀文化相结合,才能形成喜闻乐见的形式,才能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

理论武装的首要任务是千百万党员干部,统一思想,凝聚共识,不断增强党的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正如毛泽东所言:“在马克思主义看来,理论是重要的,它的重要性充分地表现在列宁说过的一句话:‘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然而,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只是空谈一阵,束之高阁,那么,这种理论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

对广大党员干部的理论武装,必须接世界发展大势之气,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与人类社会发展潮流联系起来,与时代的变迁发展联系起来;理论武装必须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实之气,直面执政党建设面临的“四大危险”,直面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困境,努力探索破解困局的对策;理论武装必须接党员干部思想实际之气,直面时代快速发展给党员干部所带来的思想困惑,直面多元社会给党员干部带来的冲击,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释疑解惑,统一思想,提气聚力,为实现中国梦共同努力。

理论武装最繁重最基础的任务是面向广大的人民群众。富有成效的理论武装就是要贴近时代、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要把理论普及和具体实践工作做得更细、更实、更深入人心,进而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实际行动,才能使理论转化为共赴中国梦的巨大的现实力量。

富有生命力的理论武装必须切实联系各民族的实际,利用好民族文化这一载体传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只有深入研究各民族的历史文化,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民族文化有机融合,才能让科学理论为各民族群众所掌握,转变为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

卓有成效的理论武装必须与各个不同区域的实际相结合,接区域发展实际之地气。我国各地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程度不一,东、中、西部地区的自然条件和城乡发展差异大,各自发展困境、诉求和发展目标也有很大的区别。科学理论武装就必须深入解剖现实,直面不同区域的情况、特点,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念和科学方法指导实践,不断破解区域发展中遇到的各种难题,才能体现和发挥理论魅力,才能成就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独具感染力的理论武装还必须深入研究社会中不同人群的特点,在不同的语境中用不同的语言体系传播科学理论。理论武装只有联系不同群体所关心的问题,使用他们习惯的语言,解决他们的所疑所困所惑,才能产生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推进理论运用和理论武装是理论工作者的时代责任

永葆马克思主义理论青春的奥秘在于“与时俱进”,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理论工作者担负的历史责任,一方面,是要进行不间断的理论创新。要基于宏大的时代场域,紧密结合时代的发展变化,紧密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进程,紧密结合广大人民群众的丰富多彩的实践,不断地进行理论体系、理论观点、理论方法的创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不断丰富和完善。

另一方面,是要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根植生活,“到群众中去,到工厂去,到农村去”,真正体悟群众所思所盼,掌握群众话语体系,善于运用群众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方式方法,善于使用通俗化的道理、生活化的语言,直面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并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做出科学解答。用人民群众听得懂、喜欢听、听得进的语言,普及马克思主义理论,普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普及党和国家重大决策和路线方针政策,实现更接地气的理论武装。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基于优秀传统文化的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特殊路径研究”(15BKS013)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公文写作,请认准公文库 https://www.gongwk.com
公文库客服

QQ扫我,联系客服

风过无痕老师,fgwh799

微信扫我

此生此时老师,fgwh7919

微信扫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