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理论的创新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客观分析了国外和国内形势,就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发展战略做出了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建议》的说明中指出,建议稿体现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反映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决策部署,顺应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内在要求,有很强的思想性、战略性、前瞻性、指导性。建议稿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在理论和实践上有新的突破。这些都充分显示了中国特色经济发展战略理论的创新。
《建议》以适应、把握、引领新常态作为前提依据和总的要求,丰富了经济发展战略阶段的新内涵
作为中长期规划,我国每次制定五年发展规划时都审时度势,就所处的发展阶段和面临的形势特点及要求做出深刻分析和准确判断。如,在制定“九五”时期发展规划时,党和国家针对改革发展进入新阶段和即将跨入新世纪,提出了实行“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即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在制定“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时,正是针对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的国际国内形势与挑战,明确了这一时期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当前制定“十三五”规划,以“十二五”时期取得的重大成就为基础,又适逢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呈现出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三大特点,增长速度从高速转向中高速,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率型,经济结构调整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发展动力从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对于这一阶段性变化,党中央近年来多次予以阐发和强调,特别是在2014年年底的经济工作会议上做出了系统分析和总体部署。“十三五”规划作为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后的第一个五年规划,充分考虑了新发展阶段的趋势和地位,按照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的总要求进行战略谋划。因此《建议》既在总结“十二五”时期取得成就时肯定了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所形成的良好态势,又将“十三五”时期概括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在阐释发展环境时进一步分析了新常态的特征;既在提出指导思想时突出重点地强调“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又在部署各项战略任务时体现如何引领新常态。这不仅深化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认识,而且充实了经济发展战略阶段的内容。
《建议》还做出了“准确把握战略机遇期内涵的深刻变化”的新论断。新世纪头20年我国处在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是党的十六大做出的重大判断。随着世情国情的不断变化,尤其是自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我国发展战略机遇期的内涵也相应发生变化,正在由原来加快发展速度的机遇转变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机遇,由原来规模快速扩张的机遇转变为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的机遇。《建议》在继续肯定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同时强调准确把握其内涵的深刻变化,开拓了新视野,从而为科学制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发展战略奠定了前提和基础,对我国经济发展战略阶段内涵的理解更加丰富。
《建议》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作为新的发展理念,开辟了经济发展战略思想的新境界
面对新的发展阶段及其新条件、新机遇、新挑战,制定“十三五”规划需要继续解决好什么是发展、怎样发展、为谁发展的重大问题。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确立新的发展理念,并系统论述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
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是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长远的东西,是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发展理念搞对了,目标任务就好定了,政策举措也就跟着好定了。因此,《建议》以五大发展理念为主线进行谋篇布局,既突出理念先行和引领,又让人耳目一新、成为写下许多“第一”的发展蓝图。
首先,《建议》突破了以往规划建议的篇章结构,将发展理念作为独立部分进行设置,同时改变先后论述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与改革开放等任务的常用叙述方式,以五大发展理念为统领分别阐释各项任务,这就突显了新的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和发展着力点。
其次,《建议》赋予了五大发展理念的新地位。党和国家以往分析和部署发展时也分别使用过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等概念,但《建议》将其一并提升为引领未来发展的核心发展理念,又做出这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的判断,则体现着新形势下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的需要,反映出我们党对我国发展规律的新认识,确立了五大发展理念的新高度和新位置。
再次,《建议》就发展理念做出了许多新概括。如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我们较为熟悉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这里将发展的首要动能聚焦为创新,要求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并将创新拓宽为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深化了发展动力和创新地位的认识。《建议》提出,“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重点要促进城乡区域之间、经济与社会之间、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之间、国家硬实力与软实力之间协调发展;“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在五年规划中单列一章,所占篇幅也为最长;“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针对中国深度融入世界的前所未有的情况,首次将坚持开放发展单列一章,使全球视野贯穿全篇;“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做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这些新观点和新思路科学回答了新形势下经济发展的性质、道路、目的等重大问题。
《建议》以众多新的战略和工程等作为问题导向和补齐短板的重要支撑,拓展了经济发展战略路径与方法的新格局
战略目标和步骤是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发展阶段和形势的变化,我们党对发展战略目标和步骤的认识也逐步递进与深化。在我国,作为系统和科学的经济发展战略理论提出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邓小平同志指出,到20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走两步”“达到小康社会”,并强调更重要的是第三步在下个世纪再翻两番,这就是党中央在80年代确认的著名的 “三步走”战略构想,后又将经济发展规划扩展为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在跨入新世纪之初,党的十六大结合20世纪末我国已胜利实现第二个战略目标的情况,分析国内外的条件与需求,提出了在本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党的十八大总结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验,进一步描绘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蓝图,发出了向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伟大号召,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据此,《建议》指出要在已经确定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要求的基础上,努力实现新的目标要求。与“十二五”规划建议相比,这主要体现在补充了新任务和提升了原规定的高度。前者如,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产业迈向中高端,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加快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等。后者如,迈进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行列,人民生活水平特别是质量普遍提高,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基本形成等。这些新的标准使发展战略目标更符合形势需要、人民意愿和社会期盼,坚持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需要看到的是,新目标没有停留于建成小康社会的本来任务,而是衔接着加快现代化建设的第二个百年目标。如在“坚持创新发展”部分谋划“构建产业新体系”时,将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实施《中国制造2025》纳入规划,提出促进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航空航天装备、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产业发展壮大。其中很多产业属于国际上的新兴产业,不仅为实现下一个目标奠定雄厚的基础,而且已经和世界现代化同步。这也开启了对发展战略步骤理论的新思考。
《建议》 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已经确定的目标要求作为基础提出新的安排,确定了经济发展战略目标与步骤的新标准
为了贯彻落实新阶段下的新理念和新目标,《建议》以实用管用为准则,坚持问题导向,聚集突出问题和明显短板,在五大发展理念的统领下提出和强调了200多个重要举措。其中有50多个较重大的战略、工程、行动、计划、制度等。从新提出的举措看,如网络强国战略、国家大数据战略直接服务于培育新动力,拓展新空间,实现创新发展;优进优出战略服务于适应开放新格局,提升我国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就业优先战略、食品安全战略服务于共享发展,保障基本民生,建设健康中国;脱贫攻坚工程服务于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艰巨任务,实现人人享有的要求。这些具有针对性、前瞻性的部署,使规划措施更实、更具可操作性,拓宽了经济发展战略的实现路径,而且提供了一种有效的制定和实施方式,丰富了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的方法论。
党的“十三五”规划建议内容极为丰富,不仅率先创新了经济发展战略理论,而且推动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这些理论创新保障了规划的科学性,必将指引实践创新,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伟大胜利。
(作者为天津师范大学经济发展研究所所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