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打印 加入Vip

争当全面深化改革促进派

 时间:2015-12-01 10:19:00 |  陈曙光 刘影 | 字体:【 】| 阅读: 129

时代在变,唯改革不变;逆水行舟,不“改”则退。随着改革进入深水区、攻坚期,改革过程中出现了不想改革、不谋改革、不善改革等阻力,夹杂着唱衰、质疑改革的声音。中国改革的顶层设计已经基本到位,如果不冲破改革阻力,消除改革杂音,改革的顶层设计将变成空中楼阁。有担当的党员领导干部,必须跨过改革的“绊脚石”,打倒改革的“拦路虎”,投身改革洪流中,争当全面深化改革促进派。 

激流勇进有锐气:解决不想改革问题 

改革必然触动利益。今天,改革过程中有着这样一些人,他们可能是财富的拥有者、权力的掌控者;他们获取了相当多的自然资源、社会资源和公共权力;他们掌握着绝对话语优势,是社会中有影响力的一群人,其中的一些人成为了当前改革的最大“绊脚石”,是改革途中的最大“拦路虎”,是改革深水区的最大“暗礁”。对于他们而言,改革意味着“奶酪”的失去。 

从某种意义上讲,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打破利益固化的藩篱,重新“洗牌”不合理的利益格局。改革必然会损害一部分人的利益,这也是既得利益者不想改革的原因之所在,正如李克强总理所强调的,触动利益比触及灵魂都难。谁的“奶酪”都不愿被动,谁的利益都不愿被碰。一部分人口头拥护改革,心里却百般抵触,一旦触碰到自己的“奶酪”,就会百般阻挠。毋庸置疑,改革首先要改变权力的配置和行使,党员领导干部既是改革的对象,更是改革的主体,理应成为改革的推动者,做“改革的促进派”。 

改革必然要动“奶酪”,必然要啃“硬骨头”,必然要得罪人。让不愿改革的人想改革,毫不夸张地讲,犹如行走蜀道一般,难于上青天。改革促进派要有壮士断腕的魄力、要有激流勇进的锐气、要有担当;敢于出招、敢于亮剑、敢于得罪人;敢于触动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冲破既得利益集团编织的藩篱,让改革成果惠及所有人。 

攻坚克难敢担当:解决不谋改革问题 

古语有云,“在其位谋其政,任其职尽其责”。缺乏勇气,缺少担当,维稳心切,使少数党员干部不敢改革、不谋改革、不思改革。虽在其位却不谋改革之政是改革的又一 “拦路虎”。 

缺乏勇气,不敢改革。改革就是要迈开步子,甩开膀子,就是要敢闯、敢干、敢拼。没有智慧干不成,而没有勇气根本干不了;没有“敢为天下先”的勇气,改革就深化不下去。有的官员“谈改色变”,胆子小,迈不开步子,不敢出招、不敢改革;有的官员以“法律法规有约束”、“上级部门没表态”、“地方单位没事权”等为由延误改革。为了保住乌纱帽,不愿意冒任何风险、付出任何代价,实则是最大的失职。若“前怕狼后怕虎”,改革终将前功尽弃。 

缺少担当,不谋改革。有的官员不敢挑重担,畏首畏尾,患得患失,在其位而不谋改革之政。 “为官不为,安于现状”,“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力求在安稳中谋得一席之地。一些长期性、根源性的问题由于受到历史原因和治理水平等因素的制约,改革难以推进,使得一部分人只在改革外围“打转”,在一些皮毛问题上“纠缠”,担忧改革进程,对改革前景失去信心,这也成为改革中的“梗阻”。不踩雷区成为为官标准。当个“太平官”不仅贻误改革事业,而且危害国家和民族的利益。 

维稳心切,不思改革。以维稳为借口为理由拒斥实质性的改革,是一种“不出事就行”的为官心态。事实上,确有人把维护社会稳定作为最大的政治追求,明里暗里抵制改革,阻碍改革。维护社会稳定是为官一任的题中之义,发展是其最终目的,不应当成为改革路上的 “绊脚石”。稳定是改革发展的前提条件,而不是最终的目的。 

全面深化改革需要能勇挑重担、不断出招、不怕得罪人的先行者,需要敢于担当、攻坚克难、善谋善为的改革促进派“上位”。应当引导大家争当改革促进派,在选人用人标准上释放出明确信号,把想改革、谋改革、善改革的干部用起来,大胆起用改革促进派。 

掌握方法提能力:解决不善改革问题 

腐木不可以为柱,庸才不可以为主,改革还需真本领。不善改革,主要表现为“本领恐慌、能力不足”、“思路不对、方法不当”、“疲于创新、落实不力”等情况。 

“本领恐慌、能力不足”。在日新月异的知识经济时代,“活到老,学到老”意义更加突显。改革没有终点,学习就没有终点,只有不断学习,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有的党员干部出现新办法不会用、老办法不管用、硬办法不敢用、软办法不顶用的“本领恐慌”;有的党员干部靠“啃老本”,用老思路、老套路解决改革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往往只能是事倍功半、“出力不讨好”,最终坐吃山空,开改革的倒车。能力不足,不会改革,“歪嘴的和尚”终将把好经念歪。 

“思路不对,方法不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是一项崭新的事业,必须坚持正确的方法论。掌握科学的改革方法论是党员领导干部必须具备的基本功,因为乱改是会出大问题的。全面深化改革在一定程度上说是前无古人的 “破冰之旅”,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借鉴。有的地方的改革盲目照搬其他地区经验,不分青红皂白一股脑儿地运用到本地区,结果偏离改革的初衷,使改革之路越走越偏。 

“疲于创新、落实不力”。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创新是改革之源、改革之基。改革就是要除旧布新,就是“创”与“闯”的结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分部署,九分落实”。部署在前,落实在后。部署要注重创新,部署之后落实是关键,改革成效最具说服力。改革的最终检验者是人民群众,改革政策落地是改革的“最后一公里”,与人民群众息息相关。改革落实这“最后一公里”,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了改革的成败得失。 

深化改革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也将使中国 “风景这边独好”。“既然选择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做改革的行动派、促进派,将改革进行到底。 

(作者分别为武汉大学教授、博导,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公文写作,请认准公文库 https://www.gongwk.com
公文库客服

QQ扫我,联系客服

风过无痕老师,fgwh799

微信扫我

此生此时老师,fgwh7919

微信扫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