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大报告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同时强调,“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检验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这是首次把“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关系”作为全面提高党建科学化水平的八大任务之一,并把“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检验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及“完善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首次写入党代会报告。
仁者爱人的人道精神。儒家思想的核心观念之一是“仁者爱人”,即仁爱思想。
2014年2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提出,要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一些观念的时代价值,其中第一个就是“讲仁爱”。中华民族这种道德传统和深厚博大的“仁爱”正是今天互帮互助、助人为乐和为维护社会利益、人民利益而不惜牺牲自己利益的精神源泉。
什么是中国精神?不同的学者可能有不尽相同的概括,我觉得最重要的是以人为本的主体精神。以人为本的基本含义,就是说与神、与物相比,人更重要、更根本。
以人为本就决定了中国文化以人文理性为主,以神道设教的宗教为辅的特点,所以在人与神的关系中重人轻神。在中国文化中,神和宗教始终是围绕人世问题活动的,是被作为为人事服务的工具对待的。中国古代大多数哲学家对宗教都缺少热情,不会迷狂,他们所关心的乃是社会、人生的现实问题,从而形成了传统文化重人事、轻鬼神的特色。从西周“敬德保民”的思想观念产生之后,西周后期疑“天”思潮,人们就不再像以前那样,消极被动地祈求上天的恩赐,而是把着眼点放在人事的力量上。神的地位逐渐下降,人的地位慢慢上升。春秋时期的思想家对传统神人关系进行了新的人文思考和理性构建,最终导致了神人关系的重大突破,完成了春秋时期价值观的根本转向,奠定了中国文化的人文主义传统。尽管后来在中国文化中,宗教观念和活动并没有彻底消亡,但却一直未能形成充分发育,一元独大的宗教。即使外来宗教传入,也往往会变形、走样,被中国化、人文化,否则它就难以在中国立足、生存和发展。所以,外来宗教几个中国文化人文精神的涵化也就失去了在产生地的某些宗教成分,而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总之,宗教观念和对神的信仰始终在中国文化中处于次要的地位。
以人为本还决定了中国文化在人与物的关系中人贵于物。中国历史上的人本思想,主要是强调在人与自然万物的关系中人贵于物。《尚书·泰誓上》说:“惟天地万物之母,惟人为万物之灵”,《孝经·圣治》引孔子的话说:“天地之性人为贵”,《荀子·王制》说:“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礼记·礼运》认为:“人者,天地之心也……”;“人者,其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在天地万物之中,人是一个具有感性、能够创造、能够进行自我发展的万物之灵,人有突出的价值。《论语》记载,马棚失火,孔子问伤人了吗?不问马,说明在孔子看来,人比马重要,即人的生命价值比动物重要。其后的儒家学者都坚持这个观点并将其充分发挥与引申。
中国传统文化的以人为本是天地人三位一体,人为主体基本构架中的“以人为本”。中国传统蒙学经典《三字经》说;“三才者,天地人”。“三才”观念就是“天地人一体”思想通俗表达。
“三才”概念最早见诸文字的是《易传》,《系辞下》云:
《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之而两立,故云。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
这就是说,《周易》这部书的内容之所以广大而完备,博大而精深,就因为它全面系统体现了天、地、人三才之道。
中国古代文化常以三者并列探索世界的构成规律,认为天能生物,地能载物,天地万物群生,唯人有智慧,唯人能裁剪天地及其万物。天地定位后,人居中而立,与天地浑然,融为一体。在中国古代人的观念中,天与地是不同的,是各有功能、不可替代的,《周易》以乾为天,以坤为地。至于人在天地之间是处于一个居中的地位,沟通天地,又具有天地之性。人在天地之间的特殊性决定了只有人才能使天地人三者合为一体。
中国文化强调天地人一体,但人在天地之间又有特殊的地位。天地虽然创造了人,但没有人这天地又为何而存在?意义何在?这样,又发展出以人为主体的传统。《易传》强调人的道德主体性集中地通过与天地万物以及鬼神沟通的圣人体现出来。《文言》上说:“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且弗违,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这里的“大人”就是“圣人”,是说圣人与天地相融合并沟通天地,并参与天地之中,仿效天地,建立了一套类通天地的人间秩序;同时圣人又融汇进阴阳的相摩相荡之中,融入到天地的变化之中,成了宇宙整体的一部分。这样,圣人就与天地变化的精神(德)感而通之。
儒家经典《中庸》说:
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参”者,“叁”也,人与天地的地位和价值是平等的。“赞”者,“助”也,人不是凌驾于天地之上的主宰者,而能够参赞、调谐天地万物之化育,让天地万物都能够尽量发挥自己的本性,各安其位,各遂其性,这也就可以赞助天地,生成万物。因此,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自然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一贯以不违背天地自然规律、不破坏自然环境,而能因势利导、顺时治理、尽物之性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