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我国扶贫开发工作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要确保贫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脱贫,必须在“精准”上下足功夫,按照真扶贫、扶真贫、摘贫帽的行动逻辑着力推进精准扶贫新战略。
扶真贫:精准识别帮扶对象,严防乱撒网
开展实地摸底,深入准确收集贫困信息。精准掌握扶贫第一手资料,是精准识别帮扶对象的基本前提,也是打赢扶贫开发攻坚战的重要保证。走得勤、问得频、见得广,才能摸得透、想得全、谋得远。扶贫队伍必须下沉工作重心,深入贫困区域实地调研,逐村逐户了解核实农户基本情况,摸清贫困人口数量、找准致贫原因、了解脱贫需求、明确帮扶措施,从而解决为谁扶贫”谁来扶贫”怎么扶贫”这些重要问题。
推进建档立卡,构建扶贫信息网络系统。严格按照建档立卡工作要求,逐户、逐村、逐县登记造册,将扶贫对象家庭成员结构、住房条件、收入来源、生活环境等情况详细录入信息系统,避免误识、漏识问题发生,真正做到“户有卡、村有薄、乡有册、县有档”,构建起涵盖贫困户、贫困村、贫困县、贫困区域的全国扶贫信息网络系统,为精准扶贫提供依据和平台。
实行动态管理,完善“脱贫进退”机制。扶贫开发需加强动态管理,每年根据扶贫工作进展情况、取得成效以及扶贫群体收入情况及时调整帮扶对象,促使稳定脱贫群体及时退出,新增贫困人口及时纳入,坚决杜绝“富人戴贫帽”现象。确保扶贫工作实现动态调整,应扶尽扶,有进有出。
真扶贫:精准制定扶贫措施,争取树样板
转变扶贫方式,由“输血式”向“造血式”转变。“输血式”扶贫是救助式扶贫,“造血式”扶贫是开发式扶贫。输血式扶贫大多采用无偿办法直接给钱给物,造血式扶贫则注重激发贫困对象的内生动力实现内生转型。精准扶贫理应侧重激发贫困对象的内生发展动力,不断增强“造血”能力,克服等、靠、要错误思想,充分挖掘富源,彻底切断贫根,让有意愿改变现状的人有能力实现脱贫致富。
创新扶贫模式,由“单一型”向“复合型”转变。我国扶贫开发已取得巨大成就,当前扶贫工作面临新的挑战,贫困人口分布地区条件更加恶劣、致贫原因更加复杂、返贫压力更加巨大。“一把尺子量到底”的思路已经过时,“一招管用”的做法已难奏效。精准扶贫要取得成效,关键在于找准路子,找准路子关键在于因地制宜、因户施策。要始终围绕当地实际发展特色产业、优势产业、绿色产业。要推动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等有机结合、互为支撑。综合运用产业扶贫、财政扶贫、金融扶贫、搬迁扶贫、教育扶贫等有效模式,啃下扶贫攻坚这块“硬骨头”。
重塑扶贫导向,由“速度型”向“质量型”转变。扶贫开发不能只重速度,切忌流于形式,务必取得实效。严禁数字出政绩。目前,部分地方急功近利,有的盲目上项目而不考虑成本收益问题,有的只图一“搬”了事而不顾及贫困户的易地生计问题。精准扶贫强调真抓实干、提质增效。唯有如此,才能打破“扶贫—脱贫—返贫”的怪圈。
摘贫帽:精准落实脱贫责任,确保不返贫
强化联动参与机制。一方面要强化部门联动合作。加强民政、财政、教育、农业等涉农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积极建立上下协调、横向协作的联动机制,整合扶贫资源,形成扶贫攻坚合力。确保每个贫困村都有驻村工作队、每个贫困户都有帮扶责任人。另一方面要动员社会协同参与。要认真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扶贫开发的意见》,广泛吸纳多元扶贫主体,努力完善“人人皆愿为、人人皆可为、人人皆能为”的社会扶贫参与机制,构建“政府—市场—社会—社区—贫困户”五位一体的复合型扶贫治理体系,推动形成政府、市场、社会协同推进的大扶贫格局。
落实民主评议机制。村民之间的互评互议存在主观性,但更体现真实性。那么,在确定扶贫对象时,就可以采用召开群众会议的方式进行民主评议。具体来说,要以“民评民议、逐级审核、公开公示”为原则,遵照“农户申请、组级评议、组级公示、村级审核、村级公示、乡级复核、村级公示”程序,经由“民主化、程序化、制度化安排确定扶持谁”。
健全资金监管机制。资金如何分配,投入哪些领域,事关扶贫开发的向度和效度。扶贫资金不能“手榴弹炸跳蚤”,而要实现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和使用,这就要求有关部门加强对扶贫资金的有效监管。首先要加强内部监管,积极推行扶贫资金公告公示制度,配合审计、纪检、监察部门做好资金日常检查、定期督查、专项治理等工作,使扶贫资金在投入前、分配中、使用后各个环节都能够“阳光化”运行,对违法违纪行为严格问责、严加惩处。其次必须加强外部监督,畅通群众投诉、举报渠道,让扶贫对象成为监督资金使用的重要力量,确保扶贫资金管理使用的精准度、可信度和有效性。
完善责任考核机制。扶贫开发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面临的突出问题和艰巨任务,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精准扶贫作为重大政治责任、重要民生工程、重点攻坚课题,增强做好扶贫开发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其一,要全面落实精准扶贫责任,强化党政一把手负总责意识,推广“领导挂点、单位包村、干部包户”做法,做到挂点不脱钩、干部不离村,真正把精准扶贫抓紧抓实抓好。其二,要将扶贫绩效与干
部考核挂钩,引导贫困地区领导干部把主要精力放在减少贫困人口数量、增加贫困群众收入、改善贫困户生产生活条件、保护生态环境等指标上。发扬钉钉子精神,稳步推进。少搞“盆景”,多出实招,多见真效。总之,要让勤政为民出业绩的干部得声望、有位置,要让勤劳上进受帮扶的贫困群众有获得感、得真实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