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打印 加入Vip

如何把握“六个坚持”内在的逻辑关系?

 时间:2015-12-11 10:13:00 |  吴莹 | 字体:【 】| 阅读: 146

原题:遵循“六个坚持”原则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了“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重大举措,强调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必须做到“六个坚持”,即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科学发展、坚持深化改革、坚持依法治国、坚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坚持党的领导。“六个坚持”从不同角度,回答了“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深刻认识“六个坚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充分把握“六个坚持”内在的逻辑关系,对于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推进云南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大的意义。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回答了发展目标问题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是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根本内容,是中国共产党根本宗旨的本质体现,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要求。因此,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六个“必须坚持”,摆在首位的就是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人民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力量,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是发展的根本目的。人民群众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财富创造主体和成果享受主体的统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主体力量是人民群众,依靠力量是人民群众。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就是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与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坚持完成党的各项工作与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这就要求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人民主体性原则贯穿到发展全过程,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发展过程中密切联系群众,始终相信群众,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放手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进一步完善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保障机制,努力把改革发展取得的各方面成果体现在不断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上,体现在不断提高人民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上,体现在充分保障人民享有各方面权益上。

坚持科学发展,回答了发展方式问题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发展是硬道理,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和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这是谋划发展的基本依据。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实际出发,把握发展新特征,加大结构性改革力度,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这是对我国基本国情和发展实践的深刻把握,是对“发展是硬道理”这一战略思想的深入发展。坚持科学发展,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这是科学发展的根本依据。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我们要坚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这个重大战略判断。”这个重大战略判断,是运用唯物史观基本原理,深入分析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得出的科学结论,是推动科学发展的根本依据。二是坚持科学发展是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也就是说,发展并不意味着什么样的方式都可以,而必须是一种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这就要求在发展实践中转变发展方式,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改变高投入、高能耗、高浪费、高污染、低产出的生产模式,实现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投资消费出口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坚持深化改革,回答了发展动力问题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改革是发展的强大动力。实践早已证明,改革的力度、开放的程度,决定着发展的进程和质量。要解决发展中面临的不充分、不平衡、不协调等一系列问题,都必须依靠改革。尤其是在“十三五”时期,我国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发生深刻变化,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更加有效地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根本出路在于坚持深化改革。坚持深化改革,必须明确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明确全面深化改革的总要求,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必须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改变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的环节和方面,改革上层建筑不适应经济基础的环节和方面,健全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制度体系,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加快完善各方面体制机制,破除一切不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为发展提供持续动力。

坚持依法治国,回答了发展规范问题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仅意味着经济发展水平和能力获得质的提高,更意味着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取得阶段性的重大成效。法治是现代社会的一个基本框架,大到国家的政体,小到个人的言行,都需要在法治的框架中运行。一个国家,如果离开法律,国家的各项职能无法实施;如果不靠法律来维系政府、企业、社会的运转,就会出现混乱状态;如果不以法律来规范人们的言行,必然影响社会和谐稳定。依法治国是社会进步的重要体现,是现代社会的重要标志。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解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增强社会活力进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最终确保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对此,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法治是发展的可靠保障。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加快建设法治经济和法治社会,把经济社会发展纳入法治轨道。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而且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改革发展稳定的难度加大、复杂性加深、利益冲突加剧,各种矛盾的关联性、集聚性和突发性进一步增强,同时,人民群众的民主法治和权利保护意识不断增强,这就要求必须把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放在更加突出、更加重要的全局性、基础性和战略性地位。把法治作为深化改革的基本方式和有效载体,通过制度供给、制度导向、制度创新来解决制约发展的制度空白、制度缺陷和制度冲突,真正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纳入制度化、法治化轨道。

坚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回答了发展空间问题

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孤立地发展。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统筹考虑和综合运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国际国内两类规则。对此,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全方位对外开放是发展的必然要求。必须坚持打开国门搞建设,既立足国内,充分运用我国资源、市场、制度等优势,又重视国内国际经济联动效应,积极应对外部环境变化,更好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推动互利共赢、共同发展。具体来说,统筹国内的大局,就是要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重点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在增强国家硬实力的同时注重提升国家软实力,不断增强发展整体性。统筹国外的大局,就是必须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完善对外开放战略布局,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推进同有关国家和地区多领域互利共赢的务实合作,打造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开放的全面开放新格局。

坚持党的领导,回答了发展保障问题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在党。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政治保证。必须贯彻全面从严治党要求,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确保我国发展航船沿着正确航道破浪前进。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本质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坚持党的领导,是载入宪法的四项基本原则之一,现在,又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原则之一,由此可见这个原则的重要性。当前,坚持党的领导,面临着一系列问题。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是党巩固执政地位、实现执政使命必须解决好的重大课题。要解决存在的问题,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最为关键的保障,必须全面推进从严治党、依规治党,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巩固反腐败斗争成果。必须坚持党对法治的领导,把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同依法执政基本方式统一起来,确保党始终依据宪法法律治国理政。同时,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深化对发展规律的认识,提高领导发展的能力和水平,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更好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必须遵循的“六个坚持”原则,是我们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深化认识的最新成果,它为党形成一系列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奠定了牢固的基础。“六个坚持”原则具有丰富的科学内涵和严谨的内在关系。“六个坚持”中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是根本目标,居于最高位置,坚持科学发展、坚持深化改革、坚持依法治国、坚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坚持党的领导,是实现人民主体地位这一根本目标的方式手段和关键保障。“六个坚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每一个原则都具有深刻的内容,都是一个重大的战略部署,都肩负着重大的战略任务。总体言之,“六个坚持”相互依存、相得益彰,共同为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提供了重要保证。

(作者系省社科院马列所副所长、研究员)

公文写作,请认准公文库 https://www.gongwk.com
公文库客服

QQ扫我,联系客服

风过无痕老师,fgwh799

微信扫我

此生此时老师,fgwh7919

微信扫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