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经济闪闪发光 新动能澎湃前行
中国经济,究竟是春江水暖,还是严冬将至?对待这样的问题,华尔街投资经理们的选择向来具有风向标意义。
数据显示,一个由国际著名投行高盛追踪的“新兴中国股”资产组合在2015年上半年取得了高达23%的收益。而在另一个“传统中国股”组合中,即便是表现最好的股票,同期收益增幅也仅为2%。
资本市场的信号,为观察和判断中国经济提供了很好的参照。如今的中国经济,正处于引擎迭代、动能转换的关键时期。伴随中国政府加速落实各项改革创新措施,中国新经济已渐入佳境,悄然崛起为对冲下行压力的新兴力量,为中国经济图景投下最耀眼亮色。
海外媒体近日纷纷援引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11月中国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3%,增速高于规模以上工业4.1个百分点,高技术服务业和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分别增长51.7%和11.7%。
法国巴黎银行则在一份中国经济深度观察的研报中说,虽然近年中国一些传统经济部门出现调整,但中国电商销售收入正以每年超过50%的速度增长,电影票房收入年均增速则超过40%,新型商业和文化产业开始迅猛发展。
电商唯品会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沈亚认为,伴随中国消费结构升级,未来中国电商发展将更加开放和多元。有赖于中国政府创造的利好大环境,众多电商企业赢得了走出国门、打通全球供应链、实现双向流通的历史机遇,让中国企业有机会插上“互联网+”的翅膀,成长为全球竞争者。
对于这种现象,英国《金融时报》近日评论说,随着“硬”、“软”两个层面的创新推进,中国的居民消费潜力得到很大释放。如果只片面关注那些面临困境的行业,将会低估中国经济增长的潜力。
英国《经济学人》杂志近期刊文指出,中国电子商务是个大赢家,现在中国电子商务市场比美国的更大。据咨询公司福里斯特预测,中国电商商品交易总额到2019年将突破万亿美元大关。
澳大利亚创新金融研究院院长郭生祥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目光停留在过去,显然无法纵览中国经济全貌,应该看到中国经济当前的诸多新意,比如“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他说:“这些热源将带来中国新经济的春天。”
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赵炜显然感受到了新经济的春意。作为西安一家知名光电高新企业的负责人,他告诉新华社记者:“我们的项目涉及新材料、高端制造、物联网和大数据,这契合了国家发展战略。总理一直强调创业、创新的重要性,如今知识密集型产业成了香饽饽,过去是我们追着投资跑,如今是风投追着我们跑。”
视辰信息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张小军是一个80后的草根创客,他的公司业务十分“酷”,主攻虚拟视觉效果增强技术。他告诉记者:“我没有任何背景关系,是政府的‘双创政策’给了我机会。公司获得办公场地支持、研发费用补贴和政府创新基金支持。现在创业环境好、门槛低,创业氛围浓厚,我们对以创业谋求美好未来的信心很足。”
全球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瀚纳仕高管兰熙蒙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近些年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迁离中国,影响了部分就业岗位,但众多创新型高科技公司的涌现,带来了很多新的工作机会。有数据表明,中国产业结构和就业市场正在发生很大变化,新经济正在承前启后发挥重要作用。”
对于中国经济而言,新和旧并非割裂对立,而是彼此联通、相互促进的。正如李克强总理上月在《经济学人》上撰文指出的那样:“结构性改革不仅是寻找新的增长点,也包括提高传统产业的竞争力。”
英国投资咨询机构伊科斯崔特公司创始人史密斯指出,服务业的命运与制造业密切相关。伴随“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等规划的不断落实推进,中国的“旧经济”部门完全可以凤凰涅槃、历久弥新,并催生更多生产服务型企业,为中国经济注入新的动力。
对此,中建钢构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欧阳超深有体会。他说:“像我们这样的传统企业正焕发新活力。目前,公司已建成多个绿色建筑示范项目,为整合上下游关联企业资源、形成新型产业链打下基础。可以说,新技术带来了新需求、新价值,极大拓展了企业生存发展空间。”
通过优胜劣汰、升级迭代、吐故纳新,中国经济正呈现出一派积极进取的新气象,在激发增长、创造就业、带动创新、助推环保等诸多方面展现巨大能量。中国新经济的勃兴态势,值得全世界点赞与期待。
新产业蓬勃跃动 新政策与时俱进
“中国新经济在悄然变化”、“规模庞大的中国经济正经历重大转型”……
时下,越来越多国际观察家注意到,“新经济”带动下的新产业正在中国蓬勃发展,其活力与能量超出想象。而这种“新经济”之所以能够在中国生长壮大,与不断创新发展的执政思路与政策环境密切相关。
正如中国领导人在二十国集团安塔利亚峰会上所言,强劲的内生动力和坚强有力的政策引导,是中国经济信心的一个重要来源。
有学者指出,中国的“新经济”一般是指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由信息技术革命带动的、以高新科技产业为龙头的经济,包括移动互联、先进制造、新能源等重要内容。广义而言,它也可以看做是中国经济内在转型升级的外化表现,是中国经济新常态的一个体现。
国际咨询机构麦肯锡下属研究所的一项最新研究预测,未来几年,尖端创新将显著改变中国经济的总体增长构成。如何实现这一转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创造有利政策环境的能力。几年来的经济成绩已经证明,在培育和扶持新经济方面,中国决策者有“志”亦有“力”。
十八届三中全会确立了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原则。此后,中国领导人提出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论断。“十三五”规划又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理念。一系列理论创新拓展了整个中国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认识边界。
思路对头,道路通畅。具体实践中,中国决策者坚持辩证思维,推出一系列简政放权政策,坚持放管结合,放管有度,有效激发了经济活力,促进了电子商务等中国新经济代表行业的大发展。
2015年“双十一”,仅24小时、仅阿里巴巴天猫一个平台,网购规模就达到912亿元人民币,令世界惊叹。逾千万家网店,上千家物流公司,数千万人就业,新经济形态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而作为一种全新的外贸业态,跨境电商的发展也渐成燎原之势,为中国外贸注入新活力的同时,也在重塑全球贸易价值链。
在新能源领域,中国决策者顺应全球大势,推动绿色经济发展,把应对气候变化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通过法律、行政、技术、市场等多种手段,全力推进各项工作。如今,中国已经成为全球节能和利用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的第一大国。
在制造业领域,新经济正拉动“中国制造”逐步迈向中高端。就在11月,中国自主研制的首架C919大型客机正式下线,其所采用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对中国航空工业发展起到重要的带动辐射作用。国际航空运输协会理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汤彦麟说:“中国航空在几十年的发展中同时实现了体量的快速增长和良好的安全记录,这样的成就非常惊人。”
这些成绩,都与政府因势而谋、应势而动紧密相连。因此,有外媒把中国政府近年倡导的“互联网+”称为开启中国新经济的“密钥”,把“中国制造2025”规划比喻为中国制造业进化的“秘诀”。
亚洲开发银行一份最新报告显示,2014年中国高科技出口已经超过日本,成为亚洲第一。彭博社说,这标志着中国在促进创新成为经济主要引擎方面所取得的成功。亚洲开发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魏尚进说,中国制造的无人机、智能手机甚至高铁都已在国际市场上具备竞争力,从事高科技制造业的企业数量也从2000年的不足1万家增至近3万家。
随着经济转型,中国的服务业也出现新变化。为此,国务院11月发布了《关于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促进消费结构升级的指导意见》,这是顺势助力新经济的又一重要举措。
敏锐的海外观察家看到,中国新经济已经开启新的消费时代。麦肯锡公司的高级合伙人乔纳森·韦策尔说:“我们看到了实实在在的证据,表明中国的消费型经济正在起飞。”耶鲁大学高级研究员、曾任摩根士丹利亚洲区主席的斯蒂芬·罗奇则认为:“构筑可能是21世纪全球最宏大消费传奇的基本材料现在(在中国)已经到位。”
哲人有言,高超的治理不是灌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团火。实际上,驾驭新经济的国家宏观政策亦应如是。国务院今年6月颁布的《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是近年来在相关领域最为全面系统的政策措施,给全社会最具创造力的年轻人群带来“第一推动力”。如今中国创客已如雨后春笋,初创类企业可谓百舸争流。
面对波澜壮阔的中国经济新面貌,英国《金融时报》日前刊文称,传统的一些旧经济指标,如工业产出、钢铁产量等已经难以解释中国增长的全貌。李克强总理11月在英国《经济学人》杂志发表文章谈及2016年中国经济蓝图时强调,中国政府如今“更加关注社会就业、居民收入增长和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这表明中国政府善于根据经济现实变化,积极采取务实行动。
除了对内科学高效的政策扶持,对外积极有效的经济外交,也为中国新经济在全球拓展出更大舞台。2015年,人们看到中国高铁已在全球各地开花,中国核电也落户英国这样的发达国家。
举世瞩目的中国新经济实践表明,中国政策指导善于以现实为导向,化错综复杂问题为有限关键问题,纲举而目张,时至而势成。
当然,道有夷险,履之者知。如同世间所有新生事物,新经济在中国的发展也会经历挑战。呵护好新经济的势能,促动中国巨舰在全球经济大潮中稳健前行,需要高超的决策智慧。
新力量追风逐梦 新世界潮奔浪涌
面对低迷阴沉的全球经济,重新找回增长动力的关键何在?这恐怕是后危机时代,全球主要经济体最关心的话题。面对方兴未艾的新一轮科技革命、不断涌现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无论发达国家还是新兴经济体,均已把创新视为赢得新一轮增长竞争的关键所在。
距离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已经过去了七个年头,但全球经济仍处于大衰退的长期阴影之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预测显示,今年将是全球经济自进入复苏通道以来增长最慢的一年。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教授劳伦斯·鲍尔的研究显示,大衰退令全球经济损失了一个德国的经济总量,今年的潜在产出将比根据危机前趋势预测的低8.4%。
但在漫长的低迷中,全球经济新动能正在孕育,新亮点初现端倪:以数字化、网络化、机器自组织为标志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已经拉开大幕;集成电路行业从“硅时代”开始迈向“石墨烯”时代;移动通信全面进入4G,并开启5G;软件进入“云时代”;以移动互联网技术为依托的共享经济蓬勃发展……
更为重要的是,这一轮全球科技创新浪潮有着以往所不具备的特殊性:其一是多学科、多领域交叉突破,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材料技术、新能源、航天技术等相互渗透交叉;其二是科技创新和商业创新相结合,例如淘宝、微信、优步、特斯拉、苹果手机等,都是科技和商业互相借力,由此实现了更快发展。
寻根问源,这一轮科技创新浪潮的成因除了科研人员和企业的努力之外,离不开政府的战略推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总干事弗朗西斯·高锐认为,创新在刺激经济增长方面产生深远的积极影响,但这一前景不会自动实现,各国都必须找到最佳政策组合,以调动经济内在的创新和创造潜力,而中国在这方面表现“非常出众”。
从被称为中国“工业4.0”规划的《中国制造2025》到“创新2.0”下的“互联网+”,中国创新在传统制造业和互联网新兴行业实现两翼突破;从“十三五”规划将创新视为第一大理念到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中国创新在顶层设计和草根力量两端共同发力。
经合组织统计显示,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全球对科学、技术和创新的投资稳步增加,而中国的创新投入力度最大。从2000年到2013年,全球研发投入额从7100亿美元增至1.7万亿美元;而同期中国的研发投入从330亿美元暴增到3360亿美元。经合组织预计,到2019年,中国将超过美国和欧盟,成为全球研发投入最大的经济体。
由美国康奈尔大学、欧洲工商管理学院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等机构合作编制的2015年全球创新指数显示,中国已经成为中等收入国家中创新表现最好的国家,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也大幅提升至29。世界知识产权组织高级经济学家萨沙·文施文森认为,目前中国的创新表现已经非常接近排名前25位的发达国家水平。
在政府制定创新战略、营造创新氛围基础上,中国企业也将创新视为最重要的发展动力。在波士顿咨询12月初发布的最新全球最具创新力企业50强榜单中,中国有三家企业入围,分别是排名第12的腾讯、第45的华为和第50的联想。该项目负责人安德鲁·泰勒表示:“中国企业创新的速度正在提升,占据的比例也在提升。”
据亚洲开发银行日前发布的一份报告,2014年中国在亚洲高科技产品出口中所占份额从2000年的9.4%跃升至43.7%,超过日本成为亚洲第一大高科技产品出口国。
事实上对于中国而言,创新不仅是自身经济转型的需要,也是与全球经济体同台竞争的最重要手段。在美国,从2007年的《美国竞争法》,到2009年的《美国复兴与再投资计划》和《美国创新战略》,再到2011年的《美国创新战略2.0:确保经济增长与繁荣》等,该国始终将创新作为刺激经济增长、提升国家竞争力的核心。
力图保持产业优势的日本则在2014年将机器人、下一代清洁能源汽车、再生医疗以及3D打印技术作为今后制造业发展的重点,并写进了《制造业白皮书》。日本内阁今年6月还发布《科技创新综合战略2015》,尤其强调推进绿色能源、医疗、基础设施、大数据等行业的科技创新。
在欧洲,欧盟层面出台了“地平线2020”科研计划,从2014年到2020年将投入近800亿欧元促进科研和创新。在德国,“工业4.0”已正式成为国家战略,政府欲借此推动传统工业的信息技术化发展,掀起一场传统工业制造的智能革命。
可以说,下一轮全球经济大增长的源头必来自于创新,哪个国家能占领创新制高点,能形成新经济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就能占得下一轮大增长的先机。对正在结构转型、提质增效的中国经济来说,创新正是打造中国全球竞争新优势的战略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