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打印 加入Vip

如何成为新时代的实干家?

 时间:2015-12-18 15:21:00 |  袁刚、丁虹 | 字体:【 】| 阅读: 163

原题:全面深化改革呼唤新时代实干家

“实干兴邦”是勤劳的中国人民从五千年历史中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是中华民族薪火相传的民族智慧,也是我们实现中国梦的不二途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共同为之努力。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强调了“实干”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内在紧密联系。在广东调研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深刻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靠实干,基本实现现代化要靠实干,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靠实干”。

与时俱进,做新时代的实干家

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大背景呼唤着求真务实、踏实肯干、有攻坚克难精神的实干家。“实干兴邦”是执政党对执政活动提出的新指向,也是对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提出的新标准、新要求。

然而,要真正成为一名实干型领导干部并不容易。实干之难,有干部自身思想觉悟与行动力较低的原因,也有社会环境与体制机制不尽完美的原因。从干部自身看,不少干部没有端正从政理念,“实干兴邦”仅挂在嘴上,未内化为自觉行为。有人认为自己是谋划宏图大业的角色,该多想大事而非抓落实,对具体事务不专注,也不躬亲操作。有的官员怕担责任,为官不作为,不想多干,奉行“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消极原则,主观上就与“实干”拉开了距离。也有些官员个人品行不修、官德不彰,不尚“实干”而崇尚以权谋私、欺上瞒下、弄虚作假。由于从政理念不正,工作时就不会从老百姓的愿望和实际需求出发,反倒务虚求名、鼓吹政绩、做形象工程,这样的人不仅成不了实干家,还有可能成为党政干部队伍中的败类。

此外,有些干部虽具备实干精神,但欠缺实干能力,心有余而力不足——业务知识没有更新,无法胜任岗位职责。在当今这个知识爆炸的大时代,形势瞬息万变,在干事创业过程中,随时都会面临新的困难和问题,因此,党政干部应拿出新思路、新办法来应对,但不少干部没有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新问题出现时沿用老办法解决,结果事倍功半、效率低下,甚至根本无法解决问题。随着全面深化改革的不断推进,对党政干部各方面的要求大大提高了,一些在过去可以称之为实干家的干部已不能适应新的要求。一般情况下,传统政务往往注重“结果”,只要求干部们能勤勤恳恳、稳妥谨慎地工作,按规程完成分配的任务即可。但现代意义上的“实干家”,除了追求“结果”,还要追求执行效力,即如何用最少的成本投入,实现最佳的预期目标。追求执行效力,除了对干部的思想觉悟、专业知识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外,还对其决策力、控制力、号召力、目标设定能力、规划能力、结果评估能力和人格魅力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实干难也有社会环境与体制机制的原因。从历史经验看,党政机关“空谈”风气弥漫,曾盛行轰轰烈烈的“教条主义”、铺天盖地的“八股文”、热热闹闹的“关系文化”。领导干部习惯做“面子工程”,说套话空话,乐于溜须拍马,一些讲求实干的反而被视为“傻子”。由于没有完善的用人机制、考核机制、激励机制、监督机制作为保障,导致一些思想觉悟高、业务素质硬的实干型干部,找不到施展才干的平台。干部考核机制“只听不看”,导致了“干得好不如跑得好,干得好不如汇报得好,干得好不如感情联络得好”等官场流弊的出现,也挫伤了实干型干部的工作积极性。监督机制不完善,更是助长了弄虚作假、欺上瞒下的官场歪风。

新时代的实干家要在改革中不断成长、与时俱进,勤修本领、严以修身,同时,也需要完善的体制机制来保障,用健全的法治和制度创造和维护好鼓励实干,构建起人人争干事、以实干为荣的干事环境。

提升综合能力,克服本领恐慌

如何成为新时代的实干家呢?笔者认为,实干家至少应具备以下三点:正确的从政理念、过硬的专业知识以及符合新时代发展要求的全方位领导能力。

首先,如果从政理念不端正,实干也就无从谈起。我国的国家性质决定了党政干部要为人民服务,为公众谋福利,而不是以公权牟私利。因此,干事创业都应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出发点,而非瞄准自己升官发财。“执政为民”不是一句空谈,而应内化为官员爱岗敬业、勇于担当、甘于奉献的精神。只有端正了从政态度,干部才能真正求真务实、真抓实干,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想方设法为群众排忧解难,为群众创造福祉。

其次,实干家要干实事干好事,需不断更新和完善自己的知识储备。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指出,全党同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都要有本领不够的危机感,都要努力增强本领,都要一刻不停地增强本领。只有全党本领不断增强了,“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才能梦想成真。具体而言,实干家需要不断进行知识更新,才能应对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新挑战、新要求。干部应当明确“真知来自于实践”,沉下心来深入基层一线调研,通过实践将经验上升到理论,让理论与实践互动,使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在实践中得以充实和提升。诸葛亮有言:“任重才轻,故多阙漏。”领导干部应不断学习与自己本职工作相关的最新理论与方法论,增长才识,优化知识结构,及时弥补自己的知识漏洞,努力将理论联系实际,只有这样,才不致出现“外行领导内行”、实干变成“蛮干”等事与愿违的情况。

最后,实干家不仅要追求工作和任务完成,更需追求完成的效果和效率。过去判定领导干部能力高低,主要看其有没有足够的号召力,能不能组织团队完成工作任务。而现代评估领导力,则包含更多的因素。干部干事不能只讲求完成,更要讲求实效,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随机应变,灵活科学地调整领导方法,在新的机遇和挑战面前能不断创新。只有各方面综合能力得到提升,干部真正适应新的形势,才有成为实干家的可能。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为实干提供保障

除主观因素外,客观条件也很重要。全面深化改革,要求从体制机制层面进行革新,只有打破固有的用人模式,实干家才能层出不穷。

司马光有言:“华而不实,无益于治。”讲实干就要整饬浮华的官场环境。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调研考察时也曾指出,要树立正确用人导向,使那些对群众感情真挚、深得群众拥护的干部,那些说话办事有灼见、有效率的干部,那些对上对下都实实在在、不玩虚招的干部,那些清正廉洁、公众形象好的干部,得到褒奖和重用;使那些享乐思想严重、热衷于形式主义、严重脱离群众的干部,受到警醒和惩戒,用为民务实清廉的良好形象凝聚党心民心。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是务实求治的必要前提。

第一,用人要务实去虚,唯才是举,让“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为更多“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实干家提供机会和舞台。这就需要为能者打开 “上”的途径,通过“公开招聘制”“公开选拔制”“差额选举制”“竞争上岗制”等制度,完善“民主”与“竞争”机制,打破论资排辈陋习,破除旧的用人体制弊端,让更多有才能的实干家、特别是青年才俊走上关键岗位。

宋代陆九渊说:“千虚不博一实”,“一实了得,万虚皆碎”。 一个风清气正的官场容不得浮华之徒,花言巧语再多,也不如干一件实事。因此,考评干部主要是看其干不干实事以及如何干实事。合理考评是修正用人导向的基础,实事可以度量,科学化的干部考评体系,可将评判标准量化、细化、多样化,为选拔与淘汰提供令人信服的依据。考评最忌“空谈”,不能光听干部本人说事,要扩大民主评议的渠道,向被评价人的同事、群众了解情况。要多看实际工作中的成绩,“褒奖那些埋头苦干、狠抓落实的干部,教育和调整那些只尚空谈、不干实事的干部,问责和惩处那些因弄虚作假、失职渎职造成重大损失和严重后果的干部”,坚决导正“干得好不等于领导印象好、干得少不等于提拔机会少,干得差不等于组织评价差”的错误价值观。对平者、庸者要疏通退出机制,防止一些干部尸位素餐现象出现。

第二,当下的干部政绩考评体系,应紧跟形势进行改革。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完善发展成果考核评价体系,纠正单纯以经济增长速度评定政绩的偏向,加大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产能过剩、科技创新、安全生产、新增债务等指标的权重,更加重视劳动就业、居民收入、社会保障、人民健康状况。合理的政绩考评体系就是注重实效,讲求实干,引导执政施政者把注意力集中到 “提质增效”和“改革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上来,最大限度地倾听民意,而不是挖空心思不惜代价地“造数据”、搞形象工程。

第三,改革用人体制还须强化健全监督机制,充分发挥法律监督、舆论监督、社会监督的作用,加强与纪检、监查、信访、审计等部门的沟通与合作,对搬弄法纪、弄虚作假求政绩而贻误政事造成损失的官员,应及时予以处罚。要坚持高压反腐、正风肃纪态势,彰显“以猛药治珂、重典治乱”的决心,使干部“行必虑正,无怀侥幸”。让想实干的官员敢说实话、愿办实事,努力追求实效,倡导形成务实求真埋头苦干的“实干”风气,成就千千万万个新时代的实干家。

(本文作者分别为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博士生)

公文写作,请认准公文库 https://www.gongwk.com
公文库客服

QQ扫我,联系客服

风过无痕老师,fgwh799

微信扫我

此生此时老师,fgwh7919

微信扫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