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最近提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释放出宏观经济管理和政策的新动向。 “供给侧结构改革”备受人们热议和关注。
市场经济是通过供求双方变化而运行的,供求关系及其平衡始终是经济学理论既古老而又崭新的永恒课题,供给与需求孰轻孰重、谁为决定的理论和政策之争也一直存在。早在上世纪20年代末西方经济大萧条时,面对严重的供给过剩,西方经济理论的经典解释是凯恩斯的有效需求不足理论。该理论认为,供给过剩是因“市场失灵”和需求不足引起的,因此必须施以国家宏观调控和刺激需求政策。当时西方主要国家采用了凯恩斯理论,对于克服经济危机确有奏效。20世纪70年代,西方许多国家发生了“滞胀”(即经济增长停滞、通货膨胀加剧并存),凯恩斯理论不能解决这一问题而失灵,供给学派因而异军突起。供给学派认为,“滞胀”的关键问题在于供给,即在于生产率低下、供给不足,而不像凯恩斯理论所说的由于社会总需求不足;供给创造需求,而不是需求决定供给。针对当时的滞胀问题,供给经济学派所提出的政策主张有:降低各种税率,刺激生产;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对企业经营活动的限制,鼓励自由竞争;减少政府支出,逐步实现预算平衡;控制货币供给量,稳定物价等等。 1980年美国里根政府制定的“经济复兴计划”,就是以供给经济学派的理论和政策主张为主要依据,其实践也颇奏效。
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主张生产决定消费,认为生产、交换、分配、消费是一个交互作用的系统,供给不会自然而然创造出需求,需求也不会无条件创造出供给。马克思更加关注制度问题,着重研究解决一端资本和财富积累、另一端工人阶级贫困积累的深层社会矛盾。这就启示我们,对于经济发展而言,必须正视制度和结构的变迁、消除失业与贫困、工业化和现代化过程的发动与制约因素及整合等长期性和深层性问题。经济学界有观点认为,凯恩斯的有效需求不足理论侧重经济的 “快变量”和“短期问题”,供给学派则侧重“慢变量”和“长期问题”,解决长期问题是凯恩斯理论无能为力的。从宏观管理看,总体而言,需求管理是总量管理,侧重于在反周期概念下,各个年度短期视野内调节经济生活中银根的松和紧、施行总量的刺激或收缩;而供给管理要更多地着眼于中长期和全局的发展后劲,考虑不同角度的供给结构尤其是产业结构优化,区别对待、突出重点、兼顾一般、协调匹配等等。
我国仍然是发展中大国,不存在凯恩斯理论假设的供给固定和无障碍扩大的前提。尤其是在经过数十年高速增长后,供给端的产业结构、区域结构、技术经济结构和收入分配结构等等都暴露出不适应问题,供需结构存在失衡现象。需求管理所说的“三驾马车”即投资需求、消费需求和进出口贸易需求,它们的具体回应机制都是在供给侧,自然要引到投资的供给、消费品的供给、以及进出口贸易对象的供给。有观点认为,实际上这个动力机制已经自然而然地从需求侧转移到供给侧,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新常态”,特别需要解除供给抑制、放松供给约束,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形成升级版的新型混合动力源。实际上,供给侧的发展创新,还划分了人类社会在经济形态概念之下的不同发展阶段和时代,如信息革命在供给侧的创新带来了“第三次产业革命”的新经济时代。
从宏观管理及其政策看,注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强调在供给角度实施结构优化、增加有效供给的中长期视野的宏观调控。其关键是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全面提升各方面的要素生产力。现阶段政策着力点要放在加大供给侧调整力度上,引导过剩产能供给侧减量和结构调整,达到与需求侧相适应的新水平,价格企稳,企业盈利能力恢复,从而实现转型再平衡。供给侧改革的核心,是降低企业的制度性交易成本,包括交易成本、各种税费、融资成本、社会保障成本等,以利于增强企业创新能力、提高供给质量与效率、改善供给结构,最终提高全要素生产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