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打印 加入Vip

努力实现社会治理“精细化”

 时间:2015-12-22 14:01:00 |  刘军汉 | 字体:【 】| 阅读: 118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长期以来,受粗放式管理思维的影响,以地方政府为主要角色的社会各界在进行社会治理时习惯运用笼统的、模糊的处理方式,导致“大差不差”、“最后一公里塌陷”等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因此,要想克服社会治理中的短板,必须牢固树立“精细化”治理理念和方法。

把握社会治理精细化的内涵特征

目前,对于社会治理精细化的内涵界定还没有统一的认识,我们在梳理分析现有文献和总结社会治理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初步认为其基本内涵可以界定为:在社会治理实践中引入精细化理念与原则,利用专业的治理方式、标准化的手段、更科学的监测评估方法、更低的成本,实现更优质、更关注细节和更加人性化的治理效果。即按照精细、精确、精益的原则,以标准化、科学化、规范化、人性化的思路,实现社会治理理念、制度、手段和技术的精细化,实现社会治理活动的全方位覆盖、全过程监管、高效能运作、科学化评估。基于以上认识,社会治理精细化至少应有以下七个方面的特征。

治理理念先进。充分体现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以利民、便民、惠民为原则,以公民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更自觉地关注民生、发展民用、维护民权、保障民利。

治理主体多元。加强党委领导,发挥政府的主导、引导和推动作用,鼓励社会各方面的协同和配合,支持公众个人的积极参与,实现政府治理、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动。

治理资源集约。打破地方和部门界限和条块分割,实现社会治理资源特别是执法资源的集约化配置、系统化整合,致力于建立覆盖盲点和真空的治理体系,避免治理交叉,杜绝推诿和无效治理。

治理流程精密。重视治理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并做出最优设计和全程监管,确保各环节、各流程无论是信息互通共享还是资源流通运用都能统筹联动、步调一致、无缝对接。

治理手段专业。社会治理各系统运用专业化人员及专业化技术手段,有效遏制治理过程中的资源浪费,实现科学治理和高效治理。这也是实现治理细节化、精准化与人性化的基础。

治理成本精算。通过提升治理方式的科学化水平,以及公共预算和财政管理精细化等降低社会治理成本,遵从低投入、低消耗、高效率原则,最大限度地减少社会治理中的资源浪费,避免高投入低效益。

治理效果显著。社会治理最终要体现在效果上,缺少效果的治理是低效治理,甚至是无效治理,更甚者是负效治理。社会治理精细化追求治理效果的最大化和最优化,让人民群众感受到真真切切的实惠。

有效提升社会治理精细化水平

从河南整个范围来看,社会治理精细化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整体上仍处于探索阶段。针对存在的问题及不足,应将精细化治理理念和手段引入社会治理各个领域、各个环节,实现社会治理精细化的有效提升。

一是树立求精求细的工作作风。精细化治理需要的是树立求精求细、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每个部门、每个岗位、每个人所从事的工作是不同的,在社会治理各个领域,上自领导下至一般员工,无论工作是平凡还是伟大,无论小事还是大事,只要把自己所做的每一件工作做细、做实,就应该被认为是一种精益求精、一丝不苟、求精求细的工作作风。

二是完善全面覆盖的工作体系。精细化的前提是全面与完备,社会治理精细化要求完善自身工作体系,为具体工作任务的细化、优化奠定基础。要重视顶层设计,加快对现有体系的查漏补缺,构建一个权责对应、层次清晰、分工明确、协同合作的完备体系;要强调无缝衔接,避免治理真空。要在各地各部门之间、各领域之间、政府和社会力量之间以及各项工作的具体单元和环节之间,建立强有力的衔接配合、信息互通、统筹协调的指挥调度和流程操作体系。

三是建立细化、量化的工作标准。要横向细化,即将一项任务,按逻辑结构分解为若干组成部分,每个部分再继续分解为若干更小的部分。这既有利于明晰整个任务的具体事项、局部细节,做到管理不漏项,又可以明确各部门和人员的职责任务。要纵向细化,即按照工作的时间顺序,将工作纵向分解为若干组成环节,也就是细化程序。要全面量化。任何工作只有建立标准以后才能有“度”和“量”的概念,才有进行比较的基础。要针对当前社会治理工作中存在的许多需要量化的问题,研究制定量化标准和具体规范,保证每一项工作、每一个细节都有“标”可循。

四是执行严格缜密的工作制度。精细化管理对制度的要求几乎达到苛刻的地步,每一项工作、每一个细节、每一个流程,随时随地都要有相应的制度来制约。制度执行到位与否,直接影响精细化管理的程度。只有对于社会治理行为和责任的监督落到实处,并以制度化的形式加以奖惩,才能保障社会治理精细化各项要求的真正实现。这里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责任必须落实到具体部门、具体责任人,必须明确责任内容、责任承担方式以及责任追究程序。

五是发挥绩效评估的撬动作用。第一,以绩效为导向实现治理成本精算化与结果优化的结合。第二,以目标绩效考核为抓手,不断推动社会治理创新的新局面。绩效考核有助于推动部门间的良性竞争,各地各部门通过理念引导、体制机制创新、公民参与,在优化发展环境、破解民生问题等方面不断有新的突破。第三,在绩效考评中,通过引入公民评价,把民众满意度作为检验治理工作好坏的根本标准,把社会外部评判压力转化为内部改进动力,促使治理工作者“重心下移”,增强其服务意识与责任意识。

(作者:河南省委党校)

公文写作,请认准公文库 https://www.gongwk.com
公文库客服

QQ扫我,联系客服

风过无痕老师,fgwh799

微信扫我

此生此时老师,fgwh7919

微信扫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