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经过一年多的实践,人们对新常态的共识业已达成,理解更加深入。站在新的历史关头,如何因事而谋、顺势而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答案。战略上坚持稳中求进、把握好节奏力度,战术上抓住关键点、落实好主要任务,既有打持久战的耐心,也有打歼灭战的决心,我们就一定能追寻到最鲜活、最深刻的改革“获得感”。
作为“十二五”收官前夕的重头戏,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备受瞩目。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总结2015年经济工作,部署2016年经济工作,强调重点是落实“十三五”规划建议要求,推进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会议科学研判了当前国内和国际经济形势和现实问题,提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是适应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综合国力竞争新形势的主动选择,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然要求。
一年一度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历来被视为判断中国经济形势、定调来年政策的风向标。时值两个五年规划交替的时间节点,本次会议就不光要管2016年,还要为“十三五”乃至更长时间的发展确定基调,重要意义不言而喻。透过五千余字的会议公报,各界都在分析与解读,五中全会作出的总体部署将如何落实,中国经济的总体政策将怎样安排,各领域、各方面又将就各自工作作出何种具体布置。这些动向不仅决定中国经济走向,也具有日益重大的国际影响。
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经过一年多的实践,人们对新常态的共识业已达成,理解更加深入。站在新的历史关头,如何因事而谋、顺势而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答案。今年以来的中国经济,从宏观上看,增速虽有一定回落,但依然领跑世界。但好的基本面之下仍存在不容小觑的深层问题,结构性产能过剩尤为突出。经济增速放缓,表面上是需求不足,实际上是供给结构不适应市场需求变化:一方面已有供给因为供大于求出现了过剩;另一方面部分需求缺乏相应的供给难以被满足。从这样的意义上说,中央将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明年经济工作的着力点,切中肯綮。
结构性改革千头万绪,落实起来从何入手?总体说来,战略上要坚持稳中求进、把握好节奏力度,战术上要抓住关键点、落实好主要任务。比如,产能过剩的化解实则是一次利益关系的重新调整,其间免不了涉及企业的关停、人员的分流。在化解存量和控制增量两方面发力的同时,也要讲求策略技巧,减少给就业和社会稳定带来冲击。比如,有效供给的扩大必然要以企业的技术改造与设备更新为前提。这一过程中,为企业债务减负、创新金融支持方式应当成为相关部门的重要抓手。历史经验证明,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结构性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如何在实践中动态把握战略与战术的平衡,考验着执政者的智慧和勇气。
落实好发展蓝图,为“十三五”开好局,需要我们在头脑中把握干事创业的原则。要始终立足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中国现实问题,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还要充分把各方面积极性都调动起来。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内在地、由衷地将自己视为改革的参与者、推动者,而不仅仅是被动的服从者、旁观者。将个人价值的实现与改革发展的成就统一起来,才能汇聚起新常态下推动发展的强大合力。
如果说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重点提出和阐释了“新常态”的话,那么这次会议的着力点则在于新常态下“怎么干”。如今,目标蓝图已明,改革之火正炽,发展之路正长。未来一年,咬定“结构性改革”不放松,既有打持久战的耐心,也有打歼灭战的决心,我们就一定能追寻到最鲜活、最深刻的改革“获得感”,续写中国经济的传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