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题: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哲学基础
马克思主义新闻学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和其他经典作家关于新闻传播活动、新闻传媒生产及流通规律的观点与学说的理论体系。对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我们首先要认识它的哲学基础。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有五个方面的特征。
第一,从事物联系的普遍性来考察人类社会交往的必要性。所谓联系,作为一个哲学范畴,是指一切事物、现象之间以及事物、现象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关系。一方面,联系是客观的,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它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另一方面,联系又是普遍的,世界上的一切事物、现象及其过程的内部和外部都处在相互联系中;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每一事物、现象及其过程都是世界整体联系中的一个环节,事物通过自身体现出世界的整体联系。在事物的普遍联系方面,我们要注意到:事物的普遍联系是以差别为前提的,我们既不能否定差别,也不能把事物之间差别的存在绝对化;事物的普遍联系是要经过中介的。
第二,从存在决定意识规律认识新闻传播的本质。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存在决定意识。新闻传播活动是人们有明确目的和动机的社会行为,是人们认识外部世界和反映外部世界的意识活动,新闻作品作为观念形态的东西,是人民反映和评论外部世界的产物,离开了外部世界和人们的社会实践,新闻传播活动就失去了反映客体和报道依据,新闻作品也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也就是说,客观事实在先,新闻报道在后,事实第一性,新闻第二性。新闻作品是新闻传播者意识活动的产物,这种意识活动是有能动性的。
第三,对立统一法则制约新闻传播机制。任何事物都包含着内在矛盾性,矛盾双方既统一又斗争,推动事物的发展和转化。毛泽东曾说过,手就包含着矛盾,大拇指朝一个方向,其余四指朝一个方向,这样手才能握得拢,才能劳动。新闻传受双方所传播与接受的各种信息、观念和舆论,实际上无一不是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各种矛盾事物及其每一个矛盾侧面的公开披露,无一不是传受双方对这些矛盾事物及其侧面的数量上的把握和性质上的认定。新闻传播者时时刻刻都在对汪洋大海般涌来的成就与问题、好人好事与坏人丑事、大好形势与缺点不足等事实进行考察选择,权衡其利弊得失,对报道时机的快与慢、报道量的大与小、新闻处理的重与轻等进行决策定夺。这就要求新闻传播者要把握事物运动的发展变化,全面地观察事物,同时要把握事物合理的“度”,实事求是地反映和指导实际工作,要做到客观、公正、真实、全面地报道新闻,这是新闻传播者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
第四,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互动规定新闻事业性质。社会结构由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两大部分构成,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和能动作用。新闻传播事业是一种上层建筑,但是并非政治上层建筑(国家机器),而是思想上层建筑(意识形态)。对于国家来说,意识形态也是一种重要的政治资源。世界上没有一个明智的国家政权会放弃这种政治资源。历史和现实的经验都表明,一个国家绝对不能没有意识形态。当代社会两种主要的社会制度,决定了两种主要的新闻传播事业。新闻传播事业及其学科体系新闻传播学以什么特色同各种意识形态形式相区别呢?以新闻手段,也就是新闻传播者用事实说话的特殊手法,如消息、通信、评论、图片及编排和各种传播形式。作为意识形态的新闻传播事业对于经济基础和意识形态的其他形式有着能动作用,马克思讲过,“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个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的资料,因此,那些没有精神生产资料人的思想,一般地是受统治阶级支配的。”我们要正确把握和认识新闻传播的主导思想、新闻传媒的性质和功能,以及新闻传播者的历史使命。
第五,人民的历史主人地位决定人民是新闻事业的动力。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强调新闻传播工作要根据人民群众的需要,向他们提供适用的新闻作品和其他思想资料。同时,也要求新闻传播者要谦逊,要努力地向人民群众学习,向社会学习。要同群众打成一片,熟悉群众,懂得群众语言,否则就会无用武之地。
(作者系复旦大学新闻学院资深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