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文化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法律文化产生不同的法律,引导不同的行为,并进而影响社会或者法律文化的发展。民法文化又是法律文化的首要内容,是其基础文化,是民法精神的核心构成。制定我国民法典已经提到了全国人大的工作议程中,在全社会培育和提升民法文化已成为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还提出要抓紧编篡民法典。法律文化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法律文化产生不同的法律,引导不同的行为,并进一步影响社会或者法律文化的发展。民法文化又是法律文化的首要内容,是其基础文化,是民法精神的核心构成。制定我国民法典已经提到了全国人大的工作日程中,在全社会培育和提升民法文化是一项紧迫的任务。
民法文化的内涵及其在我国的发展
民法文化是人们对待民法和民事法律制度的态度、信仰、评价、思想和期待。民法文化具有客观性:它以民主政治和市民社会的发展为存续前提。民法文化具有主观性:它属于主观世界的范畴,是人们对民法的一种价值评判与行为选择,是人们对民法的认识、评价、心理态度和行为模式。民法文化决定社会生活形成的社会普遍心理态势和行为模式;反过来,社会普遍心理态势和行为模式决定了一个国家的民法文化。民法特有的身份平等、契约自由、诚实守信、遵守秩序和规则等理念以及人们对这些理念的认同和遵从是民法文化的主要内容。
我国缺乏现代意义上的民法文化的传统。受“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我国历史上长期以来商品经济不发达,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占主导地位,民刑不分,诸法合体的法律模式在我国持续时间比较长。封建社会的法律即使在刑或律中有民事方面的零星规定,但是对违反者也是按律问刑,民事问题予以刑事解决,没有产生现代意义上的民法,因而亦未形成现代意义上的民法文化。
现代意义上的民法文化是随着我国民法的产生逐渐形成发展起来的。大清虽起草有大清民律草案,但并未颁布实施。民国时期陆续颁布中华民国民法典,但新中国成立后,国民党的民法典被废除。革命根据地时期颁布有婚姻法、土地法等单行法规都具有临时性和局部性。新中国成立后曾三次起草民法典,但均未成功。由于实行计划经济,调整民事关系的主要依据是党和国家的政策。“文革”中,民法文化不但无任何进步反而严重倒退。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民法文化才获得了滋生和成长的土壤。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我国民事立法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尤以1986年民法通则颁布为里程碑。现已初步形成除人格权法外的庞大的民事法律法规体系。民法文化逐步萌芽、形成并日趋发展起来。
培育和提升民法文化的必要性
德国著名法学家耶林认为,私法才是培养法律信仰和法律文化的根基。民法是私法,民法是规定私权的宪章,是权利的圣经。民法所保障的公民的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是人权保障的基本内容。民法文化是法律文化的基础,在追求依法治理,建设法治国家的今天,培育和提升民法文化的意义尤为重大。
培育和提升民法文化是制定中国特色民法典的需要。民法典的制定与民法文化的培育和提升是一致的,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依存,互为因果。先进的民法文化为民法典的诞生创造了文化土壤,而民法典的制定完善又为民法文化的培育奠定了制度基础。良好的民法文化,有利于民法典的制定和尽早颁布,民法典的出台也会促使社会成员在学习法律条文、运用法律规范的过程中升华民法文化。
培育和提升民法文化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市场经济就是法治经济,而民法是调整市场经济的基本法。培育和提升民法文化,必将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和发展环境。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需要培育和提升民法文化。依法治国是我国的治国方略,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没有先进的民法文法,该基本国策就没有稳定的基础,更谈不到法治国家的建设,人们的合法权益无法得到保障。
培育和提升民法文化,有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大限度地保护私权是人类的共同理想,而民法的首要理念便是保护私权。民法文化实际上是一种私权文化、权益文化,民法文化是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离不开民法文化;把我们的社会建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离不开民法文化;把我国人民培养成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公民,离不开民法文化。中华优秀的民法文化可以更融洽地与人类法治文明的优秀成果相承接。
培育和提升民法文化的路径
抓紧制定民法典,完善民事法律体系,使零散的、单行的民事法律系统化、体系化、规范化。形成先进合理的民事法律制度,即能使民法文化得到更好的发展和传播。这是培育和提升民法文化的关键所在。
重视民法理论的研究,它是民法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进一步研究民法理论的科学内涵和逻辑关系,增强民法文化的理论基础。
培育民法文化要在全社会树立权利本位、身份平等、契约自由、诚实守信、遵守规则的民法理念。民法的上述理念如果能够得到全面践行,正是人类追求的最文明的理想状态。应当把权利本位作为民法文化的主体内容。权利文化是当今世界的主流文化。权利文化是人类进行各种制度设计时必须遵从的文化主流。民法文化的核心就是权利文化。培育和提升民法文化,强化权利意识,减少民法中的义务性规范、禁止性规范,更多地规定授权性规范、任意性规范。
从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的环节培育民法文化。民法文化的生成有诸多因素,政治、经济、文化、宗教、习俗等均有作用,但立法者制定良法,执法、司法者严格实施民法,全民尊崇遵行民法,民法文化才能够发达昌盛。加强民法的贯彻实施,切实解决民事判决执行难问题,增强司法权威。法学家的精心培育,职业法律人共同体的作用也不可或缺。通过民法的宣传教育和普法,使社会成员了解、认识、懂得和信仰民法,才能逐渐形成民法文化。
媒体网络大力传播民法文化。媒体网络是先进民法文化主要的传播者,应传递民法文化的正能量,对培育和提升先进民法文化起引领和表率作用。树立依法维权光荣,侵权违法可耻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