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从严管理监督干部的要求,根据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从2014年1月开始,中央组织部把整治超职数配备干部问题作为一项重要任务,高度重视,扎实推进,取得了明显效果。各地各单位“三超两乱”现象得到遏制,超配干部数量大幅下降,按职数配备干部逐步进入良性循环轨道。截至目前,全国超配的副处级以上领导职数已经消化32041名,三年整治任务已完成79.85%。
从2014年1月至今,距离三年大限已过去两年,细看晒出的整治成绩单,可谓“减肥”成效显著,“官多症”明显好转,干部队伍已初步“精干健壮”。在过去的两年,3万多名副处以上官员被摘去官帽,这样的力度堪称史无前例。照此进度,在规定时间完成既定任务已不在话下。
过去的一段时期,一些地方机构臃肿、超职数配备干部问题严重,大量官员享受着职级待遇却不干活或无活可干,备受诟病。有的地方政府或部门设置一正十几副,加上同级别的巡视员、调研员等等,官员多如”过江之鲫”。正如老百姓常说,“龙多不治水”。官员队伍冗长,办事效率却并没有相应提高。一些理当快速决策的事情,反而因“帮帮派派”“团团伙伙”的不同利益而相互掣肘,难以达成一致。
干部个数过多只是“三超两乱”、超职数配备干部的表象,是“官多症”的标。干部选拔任用方面的乱象才是造成“三超两乱”、超职数配备干部的根源,是“官多症”的本。一些官员谋得大位后,置党纪国法于不顾,用“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方式选人用人,大搞裙带关系和近亲繁殖,采取“多个萝卜一个坑”或“擅自挖坑栽萝卜”的方式,大肆提携“自己人”,是导致“官多症”的真正病根。
近两年,在整治“三超两乱”、清理超职数配备干部过程中,中央决心坚定、部署周密,各地各单位行动有力,紧紧抓住干部选拔任用这个总抓手,通过修订完善制度、强化纪律规矩、畅通上下渠道,用机构撤并、官员退免等方式,使整治清理取得了显著阶段性成果。但是,在成绩的背后,应当清醒看到,剩下的整治清理任务都将是难啃的硬骨头。并且,当前整治清理的重点只是县处级以上,而一些地方县处级以下干部超配问题也极其严重,也亟待整治清理。
既要巩固官员队伍“瘦身”成果,又要继续完成全部整治清理并确保不反弹,接下来的任务仍旧艰巨繁重。要彻底治疗“官多症”,还得继续坚持标本兼治、猛药去疴,把干部选拔任用的纪律规矩切实挺在前面,将“用人失察终身追责”作为遏制一把手在干部选用上独断专横的利器。赛马不相马,建立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众评不独评,用科学考核评价体系取代干部评价的一把手个人好恶。
治国之要,首在用人。古人也早就有“为政之要,莫先于用人”、“尚贤者,政之本也”的精辟总结。“官多症”治病除根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各级政府和下属部门都应当在干部选拔任用和考核评价上抛弃私心杂念,持之以恒,用公平公正公开的方式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只有这样,政治生态才会更加山清水秀,社会才能更加政通人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