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同志说:“历史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形成、发展及其盛衰兴亡的真实记录,是前人的百科全书,即前人各种知识、经验和智慧的总汇……回顾党的历史可以清楚的看到,重视对历史的学习和对历史经验的总结与运用,善于从不断认识和把握历史规律中找到前进的正确方向和正确道路,这是我们党90年来之所以能够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不断取得胜利的一个重要原因”。
金一南说:“昨天距离越来越远,今天过得越来越快,明天逼迫越来越近,昨天、今天、明天,组成了生命的全部、社会的全部、世界的全部”。
以史为鉴,可以正衣冠、明得失,着眼中国近代史竟是一部苦难的辉煌史。在喧嚣浮华的今天,在改革发展进入深水区,需要我们不断探索的今天,在互联网时代迅猛发展,世界已然成为地球村的今天,问问自己是不是还有着坚定的信念,还有先辈们用热血建设新中国时的信仰?读《苦难辉煌》,不禁让我在信息碎片化、爆炸式增长的今天找到了一种更为真实、沉静、充满着信仰的力量。
我们的昨天是一部任人欺凌的屈辱史,是先辈们浴血奋战的血泪史,是自强不息的先辈们的奋斗史,那些逝去的岁月虽未一一铭刻住每一个名字、每一张面孔,但是我们会铭记着今天的幸福是他们的血肉铸就的,我们要怎样才能续写辉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呢?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里仁》)毛泽东同志曾说过,“典型本身就是一种政治力量”。这是说正面典型具有很强的正能量,具有较强的引导作用。 最近媒体大力宣传的青海省原副省长尕布龙就是这样一个典型,他从政50年,官至省部级,无论是做官还是做人都为我们树立了榜样。他至少有三点值得我们“思齐”。
一是对工作抓铁有痕。从1954年到1960年末,尕布龙曾在黄南藏族自治州河南县担任领导职务。当时,河南县境内的河曲草原是青海草原鼠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鼠害面积一度占全县可利用草场一半以上。在尕布龙指挥下,旷日持久的“灭鼠战役”打响了。尕布龙在河南县的十多年里,每到灭鼠时节,在草原上一呆就是一两个月。经过努力,河曲草原生态渐渐恢复。上世纪90年代初,这里成为我国北方第二个草原无地面鼠害县。
二是对牧民亲如家人。尕布龙基层工作多年,结交乡亲不计其数。他经常念叨,牧区偏远交通不便,乡亲们来趟省城不容易,人生地不熟,看病、办事落脚的地方也不好找,于是他在省城的家,就是农牧民的落脚点,家里的房门一直向大家敞着,成了免费的“牧民旅馆”。在尕布龙家,最多的时候,农牧民有30多人,为了让来治病的农牧民能熬药,他家常年生煤炉子,每年平均要买6吨煤,每月要买300斤面粉,面片每天也要做5锅。尕布龙都是和大伙儿一起吃大锅饭,从来不开小灶。据不完全统计,30年来,住过“牧民旅馆”的各族群众多达7000余人。因此,尕布龙被牧民称为省城的好乡亲。
三是对宗旨牢记在心。尕布龙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充分体现共产党人的奉献精神。1993年,他从青海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的位置上退了下来,给自己找了一份新“工作”——义务植树。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青海省会西宁南北两山,树木覆盖率仅为7.2%。1989年,青海省正式启动西宁南北山绿化工程,尕布龙成为工程指挥部顾问,四年后义务担任常务副总指挥。整整十年,尕布龙每年在山上的日子有近300天。在尕布龙带领和感召下,越来越多的人投身西宁南北山绿化。截至目前,两山共完成绿化20.93万亩,森林覆盖率达75%以上,成为青海省生态文明建设的标志性工程。如今尕布龙走了,但在百姓中留了一座不朽的丰碑,与青山长在,与绿水长流。
尕布龙这三点诠释了一个共产党人的崇高追求与价值信念。党员干部见贤思齐,就是要以先进典型为标杆,可以知崇高,重在找差距。我们要以尕布龙同志为镜,从里到外、从上到下反复照一照,能够照出自己的差距和不足,照出努力的方向和路径。
见不贤而内自省。古代圣贤曾子言:吾日三省吾身。言语中流露出的是自律自谦与自爱。党员干部要把自省作为一种责任,让其成为完善自我的手段,塑造形象的模具,坚守事业的基石,在自省的过程中领悟共产党人的精神真谛。为此,中组部发出通知,要求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学习研讨中,以严重违纪违法案件为反面教材,吸取教训、引以为戒,真正在思想上、工作上、作风上严起来、实起来。
正面典型催人奋进,反面典型促人警醒。这正反两面“镜子”,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都要经常拿来照一照,使自己既能见贤思齐,又能见不贤而内自省,自觉增强党性修养,加强从政道德和个人品行修养,始终做到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保持共产党人的崇高品质和浩然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