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在“质”字上寻突破
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通过量的不断积累,积累到一定程度,抓住量变与质变的关节点,即抓住有利时机,再积极促成事物的质变。所以,这种变化过程是阶段性、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
十八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里在如何实现发展质量的提升方面着意用笔,始终强调一个“质”字,即提质增效。提质增效就是要实现发展从量变到质变的跃升。
比如,经济发展要提质增效。“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我们党确定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决胜阶段。面对经济新常态,面对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的严峻挑战,要实现“到二○二○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二○一○年翻一番”的目标着实不易。在“十三五”规划建议中,关于经济发展目标的确定确实备受关注。对于各方的高度关注,习近平总书记在访英前接受媒体采访时就曾表示:“一个国家经济增长,有快有慢是正常的,不能说只能加速、不能减速,这不符合经济规律。”但又必须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才能确保“翻一番”目标的实现。所以,“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保持一定的增速是必要的,但决策层更强调的是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2015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华东七省市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上指出,要“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这一精神在“十三五”规划建议中得到了很好的贯彻和体现。“十三五”规划建议指出:“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实际出发,把握发展新特征,加大结构性改革力度,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追求经济发展质的跃升必将成为“十三五”时期的主基调。
还比如,扶贫工作也要提质增效。扶贫工作必须强调“精准”。要在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7000多万贫困人口的脱贫是个必须要完成的艰巨任务。2015年10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的演讲中指出,精准扶贫要讲求抓六个精准,即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要打赢扶贫脱贫攻坚战,必须重新审视扶贫工作的任务、方法和路径,做出根本性调整,以“坚持共享发展,着力增进人民福祉”为扶贫工作的基本理念,让所有穷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真真正正得到实惠。因此,“十三五”规划建议中强调:“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因人因地施策,提高扶贫实效。”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的说明》中指出:“通过实施脱贫攻坚工程,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7017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目标是可以实现的。……具体讲,到2020年,通过产业扶持,可以解决3000万人脱贫;通过转移就业,可以解决1000万人脱贫;通过易地搬迁,可以解决1000万人脱贫,总计5000万人左右。还有2000多万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可以通过全部纳入低保覆盖范围,实现社保政策兜底脱贫。”分类扶持贫困家庭赋予扶贫脱贫攻坚工程全新的思路,在扶贫的针对性、实效性上必将有一个质的飞跃。
二、在“新”字上求发展
“新”就是创新。创新意味着什么?创新意味着突破,突破原有的理念,突破原有的体制,突破原有的机制,突破原有的格局,等等。“十三五”规划建议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从经济发展的历史过程来看,发展动力一般都要经历低级的资源驱动、中级的要素驱动、高级的创新驱动等不同阶段。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大背景下,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的动力类型已经难以为继,必须依靠创新发展,实现动力转换,转向创新驱动。可以说,“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对发展动力认识的深化,创新发展赋予了发展新的内涵。发展需要创新,不创新就不能发展。通过各方面的创新能够突破思维的障碍,打开思维的窄门,变换思维的通道,能够抢得先机,拔得头筹,推动创新实现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十三五”时期是进一步改革的深化期和拓展期,改革就是创新。创新已成为国家发展的发动机,因此必须充分发挥创新对国家发展的引领和导向作用。在五大发展理念中,创新发展是第一位的,是基点,是引领,要通过创新驱动,厚植发展优势,引领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理清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实现“十三五”预期发展目标;同时,创新发展又是一条主线,贯穿于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之中,创新是这四大发展的灵魂。
要实现创新发展,实现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必须抓住有利时机。当前,以信息和科技为主导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方兴未艾,我们要借鉴“德国工业4.0”的经验,推进“中国制造2025”的实现,全面实现产业的升级和改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不创新就要落后,创新慢了也要落后。要实现创新发展,还需要切实激发和调动广大干部群众的创新激情,持续发力,因为广大干部群众当中蕴藏着无限的创新智慧,是推进创新的强有力的依靠力量。通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充分激发干部群众的创新冲动,调动干部群众的创新热情,充分利用干部群众的聪明才智来推进国家的创新发展。
关于创新发展,“十三五”规划建议指出:“拓展发展新空间。用发展新空间培育发展新动力,用发展新动力开拓发展新空间。”对于一个地区来说,创新也是该地区实现经济社会转型和发展质量提升的核心要素。要实现某一地区的创新发展,必须借力发展,坚持变中求新、变中求进、变中突破。“十三五”规划建议指出,要“拓展区域发展空间。以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为基础,以‘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为引领,形成沿海沿江沿线经济带为主的纵向横向经济轴带”。对于某些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如西部地区、东北地区来说,要着力扩大对外开放战略,积极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以创新引领发展,以创新发展推动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和共享发展的深入实施,力争在对外开放承载平台和区域通道建设上取得新的更大突破,真正拓展区域发展新空间。
三、在“实”字上做文章
全面贯彻落实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和“十三五”规划建议的相关要求是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因此,必须在“实”字上下功夫、做文章,要务实担当。这种“实”、这种务实担当体现在三个方面。
“十三五”规划建议是纲,要想纲举目张,十八届五中全会的精神和“十三五”规划建议的相关要求,特别是五大发展的基本要求还需要在改革创新的实践中进一步细化、推出和实施,从而形成更加具体的政策措施。在具体实践中,要把十八届五中全会的精神和“十三五”规划建议的相关要求体现到具体制度设计、政策法规制定和社会治理之中,形成更加具有现实解释力度和可操作性的政策话语,充分发挥其规范、引导、保障和促进作用。同时,要做好与各地具体政策的衔接,充分发挥政策的导向作用,防止出现各地具体政策与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和“十三五”规划建议的相关要求相背离的现象。这是“实”的第一个方面。
“十三五”规划建议是指导全国实现小康社会全面建成的总的指导性文件。马克思主义哲学要求我们要把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因此,对于各地来说,在遵循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和“十三五”规划建议相关要求的基础上,必须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找到自己的主攻方向和发力点,有选择性地发力,不能均衡用力,实现有差别的均衡和发展,这也是协调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另外,各种不违背改革创新的主旨和方向、获得广大人民群众支持并取得良好效果且不影响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基层改革实践也应该得到鼓励。这是“实”的第二个方面。
“实”的第三个方面就是各级领导干部要结合“三严三实”的要求,以创业者的精气神谋发展、干工作,要做到“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切实具备担当精神。如何担当呢?一是要明确自己的岗位职责,担负起所在岗位应该担负的职责。担责是各级领导干部的基本要求,高岗位大担责,低岗位小担责。只有勇于担责才能在贯彻落实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和“十三五”规划建议的相关要求方面切实付出行动。二是要秉持一种理念,即为民谋利。马克思主义的最高命题是实现一切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目标的共享发展正是基于此而提出来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强调指出的那样:“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重要体现。我们追求的发展是造福人民的发展,我们追求的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改革发展搞得成功不成功,最终的判断标准是人民是不是共同享受到了改革发展成果。”所以,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三是要积极有为。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体现在具体的执政实践中就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就是“平时要看得出来,关键时刻要站得出来,危急的时候要豁得出来”。“十三五”规划建议指出:“加强党的各级组织建设,强化基层党组织整体功能,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激励广大干部开拓进取、攻坚克难,更好带领群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各级领导干部只有做到习近平总书记所讲的“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堂堂正正做人、认认真真做事,出色高效地完成党和人民赋予的重任,才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希望所在!
(中共长春市委党校哲学与文化教研部)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