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打印 加入Vip

学术自觉与学术自主的中国成长

 时间:2016-01-05 13:25:00 |  陈金龙 | 字体:【 】| 阅读: 131

2015年,中国学术取得了十分瞩目的成绩,特别是通过近年来的学术实践探索和研究积累,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的学术自觉和学术自主逐渐成长起来,为中国学术话语体系的建构与中国学派的建立奠定了重要基础。展望未来,建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正是这个时代赋予中国学术界的责任和使命。

学术自觉的萌生

学术影响力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作为世界文明大国,不能没有引领时代潮流、诠释中国问题的学术话语。如果简单搬用西方学术话语评判中国事实,既无益于中国学术的发展,也不利于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围绕“中国学术话语体系的当代建构”这一主题,学术界展开了讨论,并已达成共识:建构中国学术话语体系,乃至形成中国学派,这是中国学者应当承担的责任。

正因为如此,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各学科、各学术组织和学术团体都在思考这样的问题:中国学术话语体系的内涵、要素、特征是什么?建构中国学术话语体系的途径、方法是什么?如经济学界提出,中国经济学必须有自己的概念、范畴、逻辑和理论体系,要植根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肥沃土壤,总结提炼中国经济学的概念、范畴,形成中国特色的经济理论体系和学术话语。这是一种学术自觉,更是一种学术自信。

随着中国的崛起,国际学术界开始关注中国问题,并对中国模式、中国道路作出了种种解释,而中国学者在这方面反而有些滞后,造成了某种程度上的尴尬。近年来,中国学术界已认识到,不仅要掌握中国实践、中国问题的学术话语权,引导国际社会对中国道路、中国模式作出合理解释和说明,表达中国学者的观点,而且要积极参与国际学术话语体系的建构,就国际社会治理、国际规则制定发出中国学者的声音,表达中国的国家利益和价值立场。

立足中国实践的探究

处于快速发展和剧烈转型进程中的中国,有诸多问题需要回答和诠释,这既给中国学术发展提供了机遇,也为中国学术发展带来了压力。近年来,中国学术发展的重要取向是立足中国实践,破解发展难题,提升改革经验。

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来看,着力揭示马克思主义的当代解释力、生命力,发掘以往由于时代和认识局限被遮蔽的内容,以充分展示马克思主义的当代魅力。同时,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关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总结和升华,重视研究、阐释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这些研究,为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引。

就社会科学学科而言,正在不断贴近中国改革开放的现实,关注改革开放的前沿问题。比如,经济学关注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内涵、特点,探求适应新常态发展所需要的战略与政策,以求在新常态发展中赢得主动。政治学关注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致力于探讨协商民主在中国的具体实践形式,形成协商民主的中国式理解与中国化表达。社会学关切社会转型过程中形成的重大实践问题,谋求社会治理创新的新体制、新机制、新举措。法学针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难点、焦点问题展开讨论,以促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新闻传播学开始思考如何向国际社会传播中国的主流话语和核心价值,关注新技术条件下的文化传播策略和话语表达机制。这些研究,为改革开放提供了理论支撑。

人文科学学科同样观照现实,体现了学术研究服务现实的取向。哲学注重从理性层面总结改革开放经验,回答改革开放进程中面临的问题,为改革开放提供学理依据、思想智慧。文化学关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当代价值的阐释,力求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资当今的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以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以资国际社会新秩序的建构和推进。历史学着眼不同时期国家治理、社会转型的史实呈现与经验总结,力求做到以史鉴今。

建构中国话语的起步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学术界在引进、介绍西方学术思想、学术观点的同时,一些人不自觉地养成了一种对西方学术话语的依赖,似乎离开西方学术话语就难以表达自己的学术观点。近年来,中国学术界开始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术话语体系,并取得了可喜的进步。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的轮廓日渐形成,其中涵盖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理论、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理论、中国式经济增长、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理论,都是基于中国实践、中国经验的话语表达。经济学界还提出,马克思主义世界经济学是构建中国经济学话语体系的重要任务之一。

中国政治学界在借鉴西方话语的同时,也在谋求建构中国学术话语。如将治理概念从国家治理与社会治理两个维度具体展开,国家治理界定为治国理政而追求善政,社会治理界定为政府与社会合作而谋求善治,善政与善治有机统一,这是一种创造性转换和新的话语建构。中国政治学者还清醒认识到,不能做“合法性”概念的囚徒,并对“合法性政治”做出了中国学者的解释:依据法律而组建的、人民参与的并依据基本正义原则而有效治理的政府,就是“合法性政治”。

基于西方中心主义编写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史,有意或无意地忽略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近年来,中国学者在研究二战史、抗战史的过程中,着力还原历史事实,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置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大背景下来书写,彰显中国作为“东方主战场”的地位,赢得了国际社会的认同,引起了国际学者的共鸣。

近年来,中国学术界对中国道路的内涵、实质作出了自己的表达。张维为在《中国震撼》一书中,将中国模式、中国道路的特点概括为八个方面,即实践理性、强势政府、稳定优先、民生为大、渐进改革、顺序差异、混合经济、对外开放,这一合理解释是建构中国学术话语的起步。

创建中国范式的尝试

中国学术界在关注中国现实、建构中国话语的同时,开始形成学术研究的中国范式。

中国学术界在重视计量实证的同时,开始反思“计量实证拜物教”。一方面,中国学术界尽力避免空洞的论证和说教,不仅通过对大量数据实时、动态地监测与分析来解释问题,更基于大量数据、实证来思考、设计和解决问题。另一方面,中国学术界开始反思过于强调计量实证所带来的问题,经济学界发出了“破除经济学的计量实证拜物教”的呼声,强调经济学研究应避免对任何单一范式的迷信和崇拜,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中国学术界在重视学科分化的同时,更强调学科的对话与整合。不同学科有各自的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分科进行研究有其必要性、合理性。而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问题往往具有复杂性、综合性,单靠某一学科的视野、方法难以求得问题的真正解决,由此使综合研究、协同研究成为必然。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将跨学科类研究单独作为一个类别,意在鼓励交叉研究、综合研究,打通各学科的知识壁垒;不同层次协同创新中心的设立,其意也在整合不同学科、不同力量,以问题为中心进行研究。近年来,中国学术界在探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时,注意从整体性出发进行研究,不再从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大组成部分分别进行研究,整体性成为研究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视域。对依法治国问题的探讨,不仅法学学科高度关注,而且吸引了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公共管理学等相关学科的参与,形成了多学科共谋、共治的局面。

中国学术界在立足本土表达的同时,开始重视与国际学术界的对话与交流。研究中国问题要从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传统出发,用中国学者、老百姓熟悉的“中国语”解释中国问题,力图让中国的学者和老百姓听得懂、明其义,能够进行平等磋商、对话和交流。同时,随着国际学术交流的频繁和学术界视野的开阔,中国学者开始走上国际交流平台,借助国际学术界的“普通话”向国际社会传播中国声音,讲述中国故事,表达中国观点。

学术自觉与学术自主的生成需要一个过程,中国学术界任重而道远。

(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公文写作,请认准公文库 https://www.gongwk.com
公文库客服

QQ扫我,联系客服

风过无痕老师,fgwh799

微信扫我

此生此时老师,fgwh7919

微信扫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