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县域工作千头万绪,但发展是硬道理,科学发展是第一要务。对于县域发展来说,除了经常讲的土地、资金、科技、人才等要素保障以外,还有“发展力”这个重要因素。“发展力”就是县委县政府观大势、谋大事、把全局的一种能力,一种在逆势中寻找优势、在失败中总结经验、在困境中把握机遇的能力,其主要体现在加快县域经济“创新、转型、升级”发展中。
发展力是一种战略洞察力。这是一种对宏观大势、当前形势和未来走势的准确研判。在经济新常态的大背景下,谋划推进县域经济发展,必须分析研判宏观发展大势,把县域发展置于全市、全省、全国发展的大格局中来审视,明确自身所处的区域性、阶段性特征,找准与全市、全省、全国发展大战略相契合的着力点和突破口,顺势而动、借势而为、乘势而上。特别是要准确把握县域发展的形势,所谓“形”即当前县域发展所处的状态,所谓“势”即未来一个时期县域发展的总体趋势,进而科学制定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发展的目标、思路和措施,推进县域发展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行。
发展力是一种机遇把握力。就是要在机遇来临时,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抓牢机遇、用好机遇。如何抓住机遇,关键要立足各地实际,把自身优势与政策机遇有机结合,寻求发展的突破口,明确发展的着力点。尤其要切实提高项目的谋划能力,围绕推进县域经济“创新、转型、升级”发展,谋划实施一批牵动性强、影响面广、利在当前、惠及长远的重大基础设施、重大产业、重大民生项目,努力把发展机遇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发展成果。同时,在抢抓机遇时还要因地制宜,提高风险防控能力,比如在确立产业方向、制定产业政策、推进土地流转、实施重大项目、深化重点改革等方面,一定要注重前瞻性、系统性、科学性,防止决策失误,做到既用好机遇,也不盲目跟风。
发展力是一种改革行动力。当前正处于改革的新时代,改革红利是发展的最大红利。从改革层面看,县域改革最具实践性,改革成本最低,改革过程可控,改革成效也最明显。在县域改革实践中,必须坚持问题导向抓改革,积极破解县域发展中的体制机制障碍和要素制约,比如,建立健全县域发展“多规合一”导则,优化县域发展空间布局;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低效用地退出、建设用地绩效评估、工业用地租让结合等改革,激活土地要素;加强企业上市(挂牌)指导,建立产业发展基金,引导符合条件的企业开展股权融资和发债工作,破解融资难问题。必须突出重点抓改革,针对简政放权、创业创新的问题,推进政府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制度落地和网上运行,积极探索负面清单制度,充分激活市场主体活力和社会创造活力。必须坚持以开放促改革,牢固树立开放发展意识,紧抓招商引资招才引智,搭建开放平台,建立开放机制,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开展跨区域合作和兼并重组,着力打造开放新优势。还要注重项目推进、招商引资、大建设管理、征地拆迁等相关工作制度和机制创新,提高工作的协调性、系统性和科学性。
发展力是一种资源整合力。资源整合是系统论的思维方式,是优化县域发展思路的有效手段。整合资源就是优化资源配置,就是有进有退、有取有舍,将不同内容的资源进行选择、融合和再配置,进而获得整体最优。县域资源整合力就是将内部的土地、资本、劳动力等要素资源,以及外部的政策、财政、项目、人力等资源整合到一起,实现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形象地说,就像厨师做菜一样,同样的原材料,有的厨师能够烹调成色香味俱全的“美味佳肴”,有的厨师却只能做出一锅难以下咽的“大杂烩”。针对县域发展来说,一方面,要加强内部资源整合,就是要坚持非均衡发展思路,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和相关要素保障,办好事关县域发展的大事,以重点突破之功推动全局发展。比如,通过乡镇工业园区整合,提高园区集约开发水平和项目承载能力。另一方面,要加强外部资源整合,就是要善于借势、借力,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把外部的项目、资金、人才、政策等资源吸引到县域发展的重点领域中来,使内外资源相互补充、相得益彰,进而形成以外促内、以内引外的发展格局。比如,通过重大项目引进,带动民营企业发展;以民营企业发展,提高产业本地配套率和综合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