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打印 加入Vip

创新观念,顺应自然,建设智慧生态社区

 时间:2016-02-02 14:46:00 |  曹山明 | 字体:【 】| 阅读: 166

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重要成果就是中国的城镇化,开启了从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向以工业和服务业国家过渡的进程。这是一个了不起的进程,更是人们全面发展的进程。

改革开放以前的一百多年,包括新中国成立以后的三十多年,虽然中国的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但一直没有从真正意义上改变中国农村的生态结构。五十年代的合作社和六七十年代人民公社的建立虽然从组织方式上改变了中国农村的基本现状,但中国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基本依然如故是小农生产方式,仍然是解决不了温饱问题。

时至今日,无论是北上广等大城市,还是星罗棋布于全国各地的小城镇,社区已经成为很多中国人的生活居住场所。接近一半的中国人已经告别了过去鸡鸣犬吠的村落式生活环境,开始了社区式新文化生活。

11112717089cc13ae5dc127a47

一、社区化对中国农民的影响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城镇化已经普及到了边远的农村,原来的村落正逐步地被空心化,越来越多的农民开始在城镇中安家落户,即使是依然从事农业生产,也开始将生产和生活分离,打破了原来农村生产即生活,生活也是生产的生活方式。这是中国几千年小农生产、农业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更是现代社会幸福生活的必然要求。

在以往的农村,农民没有钱也可以生存,基本的粮食,蔬菜水果等都可以自给自足,所谓的钱,都是用于基本生活以外的开销。进入社区的一个最根本的改变就是生活离不开货币了。货币交换商品是等价交换,要遵循公平、平等、公开的原则。

另外一个改变,就是邻里关系,在农村基本上以家族为一个生活圈,由于家族共享的关系存在,每个家庭的财产概念并不很强烈。而在社区与原来农村的生活圈子就不一样了,而一家一户的小家庭形态和基于货币的生活方式,让他们对于财产的观念也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二、社区化对中国城市居民的影响

随着国家工业和房地产开发的推进,中国原来的城市居民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也在发生着改变,从原来的工厂家属楼家属院家属区进入到了现在由房地产开发的综合社区,邻居已经不再是原来的同事,而是没有任何生活交集交流的陌生人。他们可能来自别的单位,别的地方,甚至是国外,从事完全不同的工作,有着完全不同的工作和生活背景,有着完全不同的生活习惯和习俗。

随着城市城镇的扩大、房产价格的货币集合显现,货币收入在城市居民的重要性也越来越显现。

三、社区的文化荒漠化和家庭自闭症

无论是城市,还是城镇,中国社区,其实国外的社区也一样,都面临着文化荒漠化的问题。所谓的社区文化荒漠化,就是社区不再有中国农村或者以前工厂家属区的熟人圈,现在的邻里都是陌生人,每家每户都是各自过着自己的生活。即使在同一个楼同一个单元,甚至就是门对门,也不知道自己的邻居是谁,干什么的,友好一点的见面点一下头,更多的就是不认识。每个人的交往,大多局限于家庭成员亲戚之间,同事之间,朋友之间和其他社会关系。

家庭自闭症,这是现在社区的居民普遍存在的共同状态。他们在社区的绝大部分的时间里都是生活在一个小家庭所在的狭小的空间内,而生活圈也局限在几个家庭成员之间。社区对于他们来讲,仅仅就是一个过道,一个获得生活资料的场所,没有任何的精神可以被寄托。

“家庭自闭症”的危害有以下几点:

1. 缺乏社会安全感

由于和社区邻里不交往,彼此间形如陌路,缺乏信任,相对就缺乏安全感。现在家家户户的防盗门越来越厚就是一个例子。坐自己家楼里的电梯都胆战心惊,小心谨慎的。即使现在安装了很多摄像头,但人们的安全感还是没有增加。

2. 生活圈很小

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每个人的社会圈很小,大人只有同事、家人、几个朋友,孩子只有学校的同学老师和家人。而对自己生活的社区,周围的人就基本忽视,也不关心。长此以往,人将丧失很多人与人之间交往的能力。

3. 缺乏对社会的责任心

这种生活,让人们完全忽视了现实社会的存在。所谓的社会仅仅是物质供应的机器,如物业、商店、快递、银行、公交等等,认为只要有钱就能解决一切。

仔细观察一下,很多居民楼里,各家各户家里都很整洁漂亮,但楼道里、小区空地上都随地有垃圾。

4. 缺乏幸福感

人是感性动物,还是社会化动物,需要精神方面的交流。家人的圈子太小,家庭自闭症让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变得越来越远,精神上得不到满足,常常会让人觉得孤独无助。

“家庭自闭症”的危害还有很多,这种家庭自闭症带来的危害,特别是对于孩子,正在逐步地显现出来。对于未来社区居民的生活习性都在产生着负面的影响。

四、女性社会功能的新定位

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基础是妇女解放、男女平等。我们再也不敢提母亲回归家庭的事了,好像只要一提,就是歧视女性,殊不知几十年的男女同工同酬,让如今的妇女增加了多大的生活压力,让孩子的抚养和教育成为了社会的难题,现在应该到了反思当下的妇女政策和家庭理念的时候了。

男和女,性别差别是实际存在,生孩子抚养孩子的事,是男人干不了或者干不好的事,这都是一般的常识,几十年了,我们的社会无视这个基本常识的存在,成为了今天的家庭和社会的不和谐诱因。

出生三个月或者半年后将孩子送托儿所,母亲去上班,是对母亲和孩子最好的安排吗?这种形式是战争年代和工业化初期不得已的社会安排,如今却让它常态化而不知纠正,还拿男女平等作为挡箭牌来掩耳盗铃。

相信每一个母亲在离开孩子上班时都有这种纠结,迫不得已让孩子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出来带孩子,或者请了保姆提心吊胆去上班,由此带来了一系列的家庭不便和矛盾,和家庭混乱、教育错位,难道就是应该是事情吗?

男女平等是指政治上的平等,法律上的平等,而不是废除家庭分工,让女人都变成女汉子。

为了追求平等,实行经济上的AA制,实际上埋下了夫妻不和的诱因。夫妻成立家庭的目的就是为了在生活中相互配合,共同完成家庭所承担的责任。而过于强调男女的平等和独立,就让这种合作和配合关系无法展示出来。

现在的高离婚率,和夫妻双方在家庭中不能定位很有关系。很多夫妻结婚后,双方都忙于工作,根本就没有过日子的感觉,如何让他们能维持家庭的正常?

创新观念,顺应自然,正确理解男女平等和男女家庭分工社会分工的关系,更好地发挥男女各自的性别优势,同时让每个家庭在社区里打开家门,建设文化社区,互助社区,共享社区,不仅在硬件设施上建设社区,更是在软件上增强社区的人文亲情感受,这是多赢和自然的要求。

母亲回归家庭,并不是完全地在家里当老妈子,其实现在城市的社区里,完全可以成立由妈妈团建立的托儿所、幼儿园和家庭服务社等。她们在一起交流育儿经验持家心得,相互帮助,不仅对家庭和孩子有利,还增加了邻里间的融洽、社区的凝聚力,妈妈们还可以建立社区的生活和人文服务平台,不仅服务于孩子,还可以满足照顾老人照顾社区公共服务的需求。青壮年的妈妈们可比退休了老人们组成的社区志愿服务队素质和效率高多了。在这里妈妈们在满足家庭需求的同时,也能找到自己在社会上的位置。

母亲回归社区就可以产生出很多就业岗位。这本身也是解决当下社区社会难题的好方法。

通过提供相互的服务的商业机会,可以让每个家庭都能有所收入,也就可以减少女性在社区生活的心理压力。

五、共同建设智慧生态社区

随着信息化发展,天网工程,社区信息和居民信息管理系统的建立,让我们对社区的管理上了一个台阶,这些工作,从社会治理,加强治安方面确实起到了作用,同时也给社区居民在生活上带来方便。

但所有这些,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社区生活文化荒漠的性质,更不能解决由“家庭自闭症”所引起的一系列问题。

所谓的生态社区,就是让社区具有人气,具有生活气息,具有社会交往守望相助的功能。社区的存在,不仅仅是在物质上支持简单的生命生存,而是要在精神上满足居民的需求。

母亲回归家庭回归社区,可以让在工作岗位上的没有后顾之忧的父亲们更加专心于自己的工作,也可以更加明确他们对家庭的责任,对于社会对于家庭都是有百利而无一害。

母亲回归家庭回归社区,也减少了城市交通的压力,孩子接送的烦恼。好处还有很多很多,这本身就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看不见这些,是因为我们的思维被现代社会的一些错误观念所误导了。

母亲回归社区,让母亲们成为同事,同时通过她们提供的教育和生活服务,打破目前社区家庭之间的壁垒,让家庭自闭症存在的条件不再存在,让孩子们能够在众多妈妈的看护下在社区自由活动,对于孩子来说,那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啊。

母亲回归社区,让社区里生活的老人和其他有需要的人都可以得到生活上的服务。母亲,特别是有知识有专业技能的母亲,是营造社会文化环境的最好人力资源,只要充分发挥她们的作用,社区文化荒漠的问题就会自然消失。

待孩子长大,或者社区具备孩子成长的条件,如果需要,母亲还是可以回归专业岗位的。那时候,没有后顾之忧的妈妈,难道就一定没有机会了?现在的互联网,即使在家里,未必就没有合适的工作,只不过是一种自我的思维定势在那里作怪罢了。

当然,母亲回归不回归家庭,是每个家庭每个母亲自己的决定,但作为社会,作为政府,应该到了提倡和鼓励的时候了。

母亲是家庭的基础,孩子是国家的未来,他们关乎着国家的稳定和希望,在思考“十三五”建设“小康社会”时,让我们的人民有一个更幸福的生活是最基本的动力。顺应自然,善莫大也。在智能社区的基础上,让母亲回归社区,让智能成为智慧,让社区更具生态,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公文写作,请认准公文库 https://www.gongwk.com
公文库客服

QQ扫我,联系客服

风过无痕老师,fgwh799

微信扫我

此生此时老师,fgwh7919

微信扫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