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打印 加入Vip

爱国主义是实现中国梦的不竭动力

 时间:2016-01-22 13:56:00 |  温诚 | 字体:【 】| 阅读: 165

张岱年曾指出,在一个民族的精神发展中,总有一些思想观念,受到人们的尊崇,成为生活行动的最高指导原则。这种在民族文化中起主导作用的思想,可以被称为民族精神。黑格尔也指出,民族精神构成了一个民族意识的其他种种形式的基础和内容,“现实的国家在它的一切特殊事务中——它的战争、制度等等中,都被这个‘民族精神’所鼓舞”。在我国,爱国主义就是民族精神的核心要义,表征着中国人民对自己祖国最深厚、最纯洁、最高尚、最神圣的情感。现如今,我们迎来了“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迈进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崭新发展阶段。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召唤中华儿女团结一心、和衷共济,可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宏伟目标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

爱国作为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超越社会不同发展阶段而永续存在的情感,是现代民族国家成员的基本守则,是国家得以存续的精神基因和社会心理基础。在我国历史上,爱国主义总是同维护国家的独立和统一,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密切相关,是推动中华民族不断进步的精神动力。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曾经历了亡国灭种危机,使爱国主义进一步凝聚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支柱。以中国共产党人为代表的仁人志士,前赴后继的救国救民是爱国精神的生动体现,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则是改革开放以来爱国精神的时代内涵。邓小平曾指出:“中国人民有自己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以热爱祖国、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社会主义祖国利益、尊严和荣誉为最大耻辱。”这是对我国新时期爱国主义本质特征的精辟概括。

我国历来注重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内容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构建,注重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2001年,中共中央印发《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将“爱国”放在公民道德建设基本要求的首位。2006年,胡锦涛提出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亦是将“热爱祖国为荣”放在首要位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社会主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系,其中也包涵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基本内容。2012年,党的十八大提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在其公民层面倡导“爱国”。从公民道德建设入手,弘扬和培育爱国主义精神,对形成良好社会风气,促进整个民族素质的不断提高,全面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015年12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鲜明主题。而大力弘扬伟大爱国主义精神,能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精神支柱和强大精神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需要坚持“五个必须”,即必须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永恒主题,贯穿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必须坚持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相统一,必须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必须尊重和传承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必须坚持立足民族又面向世界。“五个必须”的提出,为我们新时期弘扬和培育爱国主义精神提供了重要遵循。

具体到我们每一个人而言,爱国主义从来不是艰涩难懂的抽象理论,也不是脱离实际、华而不实的口号。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需要心系民族前途命运,心系国家长治久安,将民族利益和国家尊严放在第一位,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层面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为价值目标,社会层面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为价值取向,公民层面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价值准则,从点滴做起,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把对党的忠诚、对祖国的热爱、对人民的敬畏、对共产主义理想的坚定信念,化作励志图强、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实际行动,将个人的价值追求和价值实现融入党和人民的事业中,积极投身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公文写作,请认准公文库 https://www.gongwk.com
公文库客服

QQ扫我,联系客服

风过无痕老师,fgwh799

微信扫我

此生此时老师,fgwh7919

微信扫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