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早在千年前就将成功之路指明,世人多关注勤思好学,却鲜少关注嬉与随的危害性。正所谓学以致用,学习是为了更好地为实践服务,以便达成预期的目标。学的质量好坏与最终的成果有直接关联,如“鱼”与“渔”,学形则如“鱼”,能充一时之饥;学透则如“渔”,能供一世无忧。故而党员干部要警惕“形而上学”和“学形而上”,做到学而能用、学之有用、学则活用、学以致用。
警惕“学形而上”的急躁心理,做到学而能用。“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的诗句造就了一部分党员干部的实干精神,凡事必躬身亲为,察民情、问民意、解民忧、造民福;同时也容易使人产生急躁心理,学即听、听即为、为即似、似即优,却没有深刻把握学习的内容,徒有形表、缺乏实质,是边缘化的形式主义表现,当警惕之。学习是一个不断深入的过程,从辨识字词句,到理解意思,再到思考实践,直至验证理论。整个过程唯有到最后一步方可称之为“吃准了、学透了”,若仅是停留在辨识或理解的阶段就急匆匆的上阵,那就如同将一片叶子的脉络套用在另一片叶子上,终究是徒有形表而不能用之。故而党员干部要警惕学用急躁心理,在理解上要准确、在思考上要深入、在实践上要反省,方可学而能用。
警惕“形而上学”的外形心理,做到学而有用。形似神异,是学习过程中最大的忌讳之一,《周易》有言:“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视角的不同势必导致所见所想的不同,而好事想成坏事、坏事想成好事的事例比比皆是,错误理解学习内容将会导致学而无用。笔者在网上曾有闻“共产党学习‘三严三实’是因为共产党不严不实”的错误论调,所谓“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他日之果必承今日之因,学习目的是为了进一步的提升自身,党员干部学习“三严三实”正是为了提升思想境界,预防思想腐化。学习不仅要学形,更要学神,不能片面的理解学习内容、不能刻意的曲解学习内容,要理论结合实际,在学习中思考、在实践中反思,克服学而无用做到学而有用。
警惕“学形而上”的套用心理,做到学则活用。荀子有言:“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意指理论强而不付诸于实践,也必将遇到困厄。知与行的不一致,是现今社会反响比较强烈的一个问题。知与行的不一致大部分是建立在自身的利益关系之上,或者可以称之为私心,明知不符合传统道德却依旧不为或为之,实则是“学形而上”的套用心理。学习包括了对实践的思考,亦是要求对可能发生的意外情况进行应对处理的预见过程,即使是漠视却也依旧可能成为跌倒老人的指认对象、即使是路过也依旧可能成为碰瓷者所选的对象,解决问题的关键却只是一段手机录像或者一个行车记录仪。故而党员干部要结合实际转换思维,克服套用心理、发掘内在本质、解决现实困难,学则活用,杜绝学而套用的错误思想作祟。
警惕“形而上学”的上浮心理,做到学以致用。“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时至今日,长达12年的中小学经历在群众眼里依旧是“一考定终生”,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在某一时某一事上能引导事件向预期的方向发展,也就是学以致用。“学者非必为仕,而仕者比为学。” 于党员干部而言,学习是不可或缺的一项主要任务,并且学习的最终目的就只有一个——为人民服务。既是为人民服务就必须克服“仕、农、工、商”的社会地位排序思想,要放下架子、沉入群众,把一身所学用到人民群众身上,克服浮在群众头上的上浮心理,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于党员干部而言,学习更多时候修身之举,修的是道德情操、是思维境界、是正行律己。修身就是党员干部的“渔”,唯有克服“鱼”的诱惑,专心于“渔”,克服“形而上学”和“学形而上”的错误思想,做到学而能用、学之有用、学则活用、学以致用,放可享用一世之“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