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在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孙中山先生曾说:“自世界大势变迁,国力之盛衰强弱,常在海而不在陆,其海上权力优胜者,其国力常占优胜”。川过去的中外历史已经证明了此言不虚。今天,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建设海洋强国。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以及一系列战略跟进措施,不仅在国内外形势异常复杂的当前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更是促进中国繁荣昌盛,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众所周知,占代中国因重视陆权而兴起;近代中国因海权式微而衰落;现代中国因瞩目海洋而转型,可以预期未来中国将因再度走向海洋而胎动。当然,毫无疑问,走中国特色海洋强国之路,不是去恢复郑和当年的辉煌,也不是载着黄土在海上漂流,更不是走西方扩张式的老路,而是借海强身,以海兴国,实现跨越式发展,避免落入效仿、赶超的陷阱,托起民富国强的中国梦。
一、历史视野西方的海上崛起与中国的海上丝绸之路
在过去的500多年里$如果仅就国家强盛而言多与海权正向关联。从15世纪开始,远离欧洲心脏地区的葡萄牙和西班牙,依靠被大西洋和地中海两大水域包围的独特地理位置,凭借一艘艘满载而归的帆船,相继踏上了海上强国之路,并一度称雄世界。
随之而起的是荷兰,它以海洋为平台,以“商舰”为抓手,把17世纪变成了“荷兰世纪”。就在荷兰尽享海上霸权之利时,它的海权地位遭到另一个兴起的国家—率先进行工业革命的英国的挑战。英国的“工业比任何其他工业更依赖于世界市场,从而也更依赖于航海业”。英国苦心经营海军,经过长达几十年的英荷海上战争,终于迫使荷兰这个昔日的“海上马车夫”,将疆绳交给了英国而沦为欧洲二流。而英国则成为所谓的‘旧不落帝国”,称霸世界长达两个世纪。美国在立国之初就认识到海上力量的重要性,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也是一个与海上霸权国家英国斗争而诞生的。华盛顿曾指出:“在当前的战争中,陆军所做的努力再大,海军仍有决定性作用,因为美军和英军在战场上都必须依赖海上补给”。美国凭借海上力量的壮大,以及经济实力的提升,尤其受马汉“海权论”的影响,扩张海洋战略逐渐占居主导地位,从而使美国走向海洋强国,至今仍称霸全球的海上力量。同样,我们的近邻日木,1894年在中日甲午海战中胜中国北洋水师,1904年在日俄海战中覆俄国舰队,最终以获海洋之利快速崛起。据此可见,近现代史就是一部西方以海洋力量不断扩张并称霸世界的历史。
中国的海上丝绸之路起源于公元前200年的秦汉之际,“这条海道自中国东南沿海,穿过南中国海,进入印度洋、波斯湾,远及东非、欧洲,构成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舶交海中,不知其数’,蔚成中国与外国商业贸易的大动脉。隋唐时期运送的大宗货物多是丝绸,人们把这条连接东西方的水道称作‘海上丝绸之路”,[4]随后,沿着这条“海上丝绸之路”,具有中国特色的瓷器、茶叶源源不断出口,成为绵延2000年,跨越亚欧非的贸易通道。与此同时,中国的文化也广泛传播,例如,中国儒家思想、汉字、武术、建筑文化等对日木、朝鲜半岛的伦理道德、文学艺术、风俗习惯等方而产生的影响延续至今。“海上丝绸之路”创造了中国历史上世界经济贸易和文化文明交流的辉煌篇章。
概言之,海洋强国和海权强大互为因果,相辅相成。可以说,历史上称霸于世的国家无一例外都由海上崛起,真可谓“海权握,国则兴;反之,海权无,国则衰”。伊比利亚双雄—葡萄牙与西班牙的衰落,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它们放松了赖以维系其民族强大的海权,开始了陆地上的对外扩张。荷兰让位于英国,英国“旧落”于美国,莫不与它们的海权式微有关。同样,近代中国的衰败也不例外。中国以龙自称,不乏海洋文明的基因,木应属于海洋,但自近代以来却受到大陆基因的压制,搁浅于陆地。15,16世纪明清的“海禁”政策,使中国的海上丝绸之路日渐式微,海上贸易日趋衰落。中国把海洋拱手让给了西方,西方却凭海洋之力开始叩击中国的国门。鸦片战争的爆发,中国的海上丝绸之路走到了尽头。海洋,一个中华农耕民族眼里曾经赖以平安生存的大然屏障,原木以为可御敌于国门之外的大然长城,在失去海权庇护的情况卜,反过来却成为自身致命的软肋,西方的先进舰船把大海变成了大然公路,变成入侵中国的便捷通道。中国近代的耻辱史就是从海洋开始的,中国的国门也是从海洋方向被西方列强打开的。
由是观之,近代中国的贫穷落后与长期重陆轻海密切相关,尽管历史上我们有过郑和“七卜西洋”的壮举,但由于其意主要在于向域外宣扬浩荡皇恩,经略海洋政治目的大于经济目的,所以没有开启一个民族通向海洋并开发利用海洋的强大之道,相反在“片帆不得卜海”的闭关锁国政策卜,自隔离于浩浩荡荡的世界文明发展潮流,最终走向了海权凋落、落后挨打的悲惨境地。今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既要对中外源远流长的海洋兴衰史进行反思,又要对未来海洋强国之路进行理性谋划,以建设中国特色海洋强国,托起中国梦。
二、现实之鉴美苏兴海之路比较与启示
海洋强国地位与全球霸主角色的高度吻合,并非完全是历史的巧合。从前述的欧美列强到今日的美中日俄等国,海上崛起是国家崛起的必由之路,而以海洋经济为崛起提供“能量”,更是科学发展和正义之道。冷战时期的苏美海上争锋虽然随着苏联解体已烟消云散,但两国海上崛起的迥异动因及路径值得思考,其中的经验教训不乏可资借鉴之处。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一跃成为全球海洋霸主,而苏联在上世纪80年代迅速崛起,成为一支在全球范围内对美国海军构成挑战的战略性海上力量。不过,值得关注的是,虽然美国在独立战争时期就认识到了海洋的重要性,但真正驭使美国走向海洋强国的内在动力却是经济与贸易。美国对外贸易量的快速增长,不仅为美国缔造海军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而且美国国内要求控制海上通道和维护贸易利益的呼声不断高涨。由此,以控制海洋,进而控制世界贸易和世界则富为核心内容的马汉“海权论”应运而生,并得到罗斯福总统的赏识。自此之后,美国遵循马汉“海权论”,发展壮大海军力量。今天美国重返亚太,重点东移的战略,其出发点在于亚太地区的经济贸易最活跃、最繁荣。由此可以断言,美国海洋强国战略既源于经济利益3动,又得益于战略同步跟进,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相比之下,苏联的海洋强国战略并非经济驭动,而是世界霸权战略驭动使然。当时,苏联海军主要目标是增强海上进攻作战能力,而非海权控制力,这与当年中国的成吉思汗只知进攻,不知防守的特点类似。此点从“苏联海军打造出令美国头疼的核潜艇力量,但在航母实力以及控制海上战略通道的能力上远逊美国可见一斑。”问题是,海上贸易是“海权论”关注的重点。然而,苏联的海上贸易即使在其经济繁荣时期,也占世界比重不大,对外贸易显得特别寒碴:1950年时苏联对外贸易占世界贸易总额的2.6%,1981年也不过是3.8%,对于一个超级大国而言,这样的比例实在是有点说不过去。从这一点可以看出苏联并不重视海权,因为苏联建立强大海军的目的并不包括经济因素在内,而是出于纯粹的政治目的。这种对外贸易的薄弱必然使苏联缺乏扩张海权的内在动力,经济上的弱势也必然使苏联海洋强国战略缺乏可持续性。
同样道理,就经济海权而言,尽管中国占代经济曾经无比繁荣,但与海外的贸易却始终难以持续发展并得到官方的支持,即便这样,木已少得可怜的对外贸易中还有相当一部分也只是服从服务于那种“朝贡体系”的政治需求而并不由经济利益驭动。因而600多年前郑和卜西洋跟哥伦布不同,他远航大海不是要对外贸易,也不是寻求海权扩张以及拓展殖民地,主要在于向域外宣示大朝大国的皇恩浩荡以怀柔远人,据说他还负有秘密任务要找前朝的遗老遗少。由于缺乏经济海权的深层基础,它的命运是可想而知的。郑和之后,明朝不堪远航的经济重负,只好关闭海洋,从而导致中国海洋之路嘎然而止。
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和启示,海洋强国战略能否真正实现并推进到何种程度,最终取决于国家经济对海洋的依赖程度,只有经济驭动与战略跟进互为支撑、经济海权与军事海权正向互动,才能使海洋强国之路走得更远,才能在海陆联通、贸易畅通、民心相通、利益互通中,使民富国强的中国梦梦想成真。
三、未来之路:建设中国特色海洋强国与实现中国梦
中国既是拥有广裹地域的陆地大国,也是拥有浩瀚大海的海洋大国。丰富的海洋资源和巨大的海权利益是建设中国特色海洋强国的重要保障。实施海洋强国战略,有助于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更有助于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因此,必须抓紧实施海洋强国战略,选择正确的海洋强国战略路径,振兴“海上丝绸之路”,走中国特色海洋强国之路,这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
(一)推动经济驭动和战略跟进,走科学发展之路托起中国梦
发达的海洋经济是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支撑,推动经济驭动和战略跟进,是中国海洋强国战略路径的首要选择。在世界海洋经济中,中国后来居上并表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从2008-2013年,中国海洋经济增速基木上都超过当年GDP增速,达9%以上。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国已经具备了建设海洋强国的经济驭动力。同时,国家层而的战略跟进也在积极有序推进:国家“十二五”规划提出“坚持陆海统筹,制定和实施海洋发展战略,提高海洋开发、控制、综合管理能力”的总要求;2012年3月,国务院以国函批复了《全国海洋功能区划(2011-2020)》;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首次以党的报告形式明确指出:“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2013年1月,国家海洋局公布了《国家海洋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对2020年前的海洋事业发展做了全而部署;2013年5月发布的《中国海洋发展报告(2013)》,明确“未来20年,中国的大洋工作将立足资源、超越资源,确立中国在国际大洋事务中的强国地位”;2013年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建设海洋强国研究进行第八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进一步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推动我国海洋强国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要提高海洋开发能力,扩大海洋开发领域,让海洋经济成为新的增长点。……努力使海洋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2013年10月,习近平主席访问东盟国家时提出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2014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要抓紧规划,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2014年11日至19日,习近平主席出访斯里兰卡等岛国,签署的科伦坡海港城建设协议等,以港口贯通“海上丝路”。这些战略跟进措施,为提升海洋经济内生动力创造了条件。
客观地讲,“陆海复合型的地理特征,决定了中国无论在经济上还是安全上都需要兼顾陆地和海洋因素,这也是‘陆海统筹’的应有之义。”[9]目前,中国海上崛起战略明显不同于苏联,一定程度上汲取美国的经验。中国控制海权主要基于发展贸易和维护商业利益的考量,中国特色的海洋强国之路,是更多更好地利用广裹无垠的海洋资源来为壮大海军和发展海洋经济提供内动力,避免像苏联那样耗尽陆地资源仅仅在于重海军之力而轻经济之利。经营海权固然重要,不过值得一提的是,海权对于国家实力的重要性比占代有显著的提高,并不意味着陆权的重要性就已经降低。依赖海权的强国地位同样是很脆弱的,因为海权有其大然的脆弱性,荷兰失去了海上霸主地位之后,其经济实力和政治地位一落千丈就是很好的前车之鉴,而英国也随着其海权的丧失而逐渐沦为二流。因此,一个国家试图维持一个稳固、长久的国际地位,海权不能被忽视,陆权也需要得到重视。
中国作为一个传统的陆权大国,如果放弃陆权无疑是自毁长城,但是在当前的国际背景卜,仍然将海权置于陆权之卜也是不可取的,必须科学合理解决陆海权统筹问题。中国应进一步巩固陆权,以强大的陆权作为振兴海权的后盾;同时,不断壮大海权,并使海权与陆权相辅相成,相互呼应,相互支持,共同成为重要的国际权力来源。当然,建设陆海统筹、相互依托的海洋强国需要顶层设计,需要从战略角度全而统筹陆海规划,使陆地与海洋交相辉映,共同发展。这就需要让沿海省份与内陆省份间连成一线,相互融合,使内地经济因向海上延伸而得以发展,并为发展海洋经济创设便利条件。当然,在通过力度空前的海洋资源开发和利用来提高海洋经济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力时,必须避免对海洋的过度、无序开发和破坏海洋生态,实现海洋经济科学、合理、持续发展。
另外,中国80%以上的外贸需要海运,90%以上的进口石油需走海道。因此,中国建设海洋强国也需要在海外布局,拓宽和维护海上通道。比如,马六甲海峡是中国进口石油的一个重要通道。而中国要保障石油进口及其他经济利益延伸到海外,自然需要海军对海上通道的保护,这就不可避免涉及怎么解决军舰就近补给和维修等问题,这些都需要从全球范围内布局的角度来思考,更好地拓展国际战略空间,拓展中国而向周边地区的经济辐射,打造经济驭动战略跟进品牌,走科学发展之路实现中国梦。
(二)加强中美海洋安全合作,走和平发展之路托起中国梦
中国走向海洋强国,美国是至为关键的外部因素。尽管历史上不乏通过海权侵略而实现海洋崛起的先例。但中国特色的海洋强国战略应充分体现和平与发展的时代特征,既不走西方海上霸权的发展之路,也不走苏联式海上对抗的崛起之路。中国一如既往坚持构建“和谐世界”理念,走和平发展之路,决不挑战国际体系。在海洋安全战略上积极主动与美国进行磨合,加强与其在军事战略、海洋环境保护及资源开发和利用等方而的合作,消弹相互疑虑,打造中美海洋安全合作品牌,营造和谐友好的国际环境,实现共存共赢。当然,这也要求美国必须停止对我国周边海洋问题的渗透和干涉。客观地讲,中国发展有限的海上力量并不影响中美海洋安全合作,这是因为中国的海上力量发展是为了维护中国主权和世界和平,是为维护中国海洋权益增加谈判的祛码,也为了使中国在西北太平洋地区形成一定存在的有限力量.再说.即使中国的海上力量在现有的基础上有一定程度的壮大,但也难以对美国形成威胁。更何况中国是个海洋地理相对不利的国家,通往大洋的通道狭窄,极易遭到封锁很难走出去,从近岸到近海中国就用了半个多世纪,而从近海到远海,或许更加困难。因此,中国海权的有限发展“绝不是以挑战美国的海洋霸权为归宿和目的,中国所而临的来自陆地和海洋的多方向的、多样性的安全压力决定了海权的有限性及其满足主权需求的性质,中国的综合国力也根木无法建立美国式的全球海洋权力”。中美建立海上安全磋商机制,加强中美海洋安全合作,可减少相互猜疑和防止战略对立,有助于保持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也有助于中国谋求海上主权和一定海洋空间以及维护陆缘安全。
事实上,中美贸易大多由海上航运完成,两国在维护海洋通道上有着共同的利益,都能在海洋合作中获利受益。美国在亚太利益的维护,不应该导致中美之间的对抗,构建中美海洋安全合作品牌是中国一贯的立场和态度。2014年7月9日,习近平主席在第六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和第五轮中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联合开幕式上发表的《努力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致辞中强调:“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是一种使命和责任。让我们用积土成山的精神,一步一个脚印,携手推进新型大国关系建设”。这进一步为加强中美海洋安全合作奠定了基础。当然,在加强中美海洋安全合作的基础上,也要加强与其他相关国家的合作,例如,增加在马六甲海峡、孟加拉湾、波斯湾、红海等沿岸沿线附近港口的立足点和准入权,发展海洋友好合作伙伴关系,维护中国海上通道安全。总之,“中国谋求的不是海洋霸权,而是在和平崛起视通过自身的海洋实力的增强,维护木国的海洋权益。”[l2]为此,中国始终坚持统筹维稳和维权两个大局,坚持维护海洋权益和提升综合国力相匹配,谱写世界和平梦与中国梦交相辉映的壮美篇章。
(三)坚持共同开发,走以邻为善之路托起中国梦
中国与邻国之间有着诸多有关海域划界和归属、资源开发和利用等海洋争议问题,建设海洋强国的地缘环境并不宽松。如何破解与周边国家的海洋争议难题,是我们必须直而的挑战。其实,海洋争议主要是经济利益之争,而破解这一难题的最佳突破口无疑是共同开发。虽然在海洋共同开发问题上,还没有成功的范例,但国际社会已积累的共同开发经验可资借鉴。目前来看,从双边而不是从多边入手应是很好的着力点。当然,针对日木政府无理“购岛”的叫嚣,中国政府及时采取公布钓鱼岛领海基线、地理坐标,并加强常态化巡航等一系列强硬措施,是为了避免因软弱妥协而自身陷入被动。
中国应继续“坚持主权属我、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方针”,依照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突出重点、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逐步缓解、解决争端,寻求互利友好合作和扩大共同利益的汇合点和契合点。中国既要坚决维护钓鱼岛、南海等问题上国家领土完整和海洋权益,又要以负责任的经济、政治大国的形象来谋划以和平方式化解与周边国家的海洋管控争端与潜在冲突,一如既往坚持中华文明海纳百川、协和万邦、化干戈为玉帛的优良传统,力求“协调与周边海洋国家的关系,建设维护国家海洋战略利益和维护地区和平与安全的强大海上力量,选择最佳时机和适宜的领域,谋求海权发展。同时,尽力把我国周边海域建设成和平安宁之海、合作共赢之海、增进友谊之海,打破国强必霸的怪圈,维护海上安全,为实现中国梦创设良好的周边环境。
(四)培育国民海洋意识,走海洋强国之路托起中国梦
当我国的辽宁舰开始劈波斩浪于潜流汹涌的东海,当我国的海监船穿越于暗礁密布的南海,当我国的核潜艇游弋于广裹的太平洋之时,当我国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创造载人深潜最新记录之际,意味着辽阔的海洋离我们不再遥远,让我们不再陌生,但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国民海洋知识的C乏和海洋意识的淡薄是不争的事实。如果不是近年来黄岩岛事件和钓鱼岛主权之争的持续发酵,绝大多数国人的海洋意识还处于沉睡状态。众所周知,海洋意识是一个国家乃至个人对海洋价值和重要性的基木判断,它决定着一个国家在开发利用的方向上投入力度的大小,是走向海洋强国的重要环节,历史经验已充分表明这一点。
为此,中国应积极构建全民海洋教育体系,在全国范围内营造普及海洋国情教育的良好环境。加强海洋专业建设,大力发展涉海学科,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培养具有前瞻性和战略性的海洋专业人才,优化海洋科技研发队伍,强化海洋科技成果转化,突破制约发展海洋经济、利用海洋资源、保护海洋环境的瓶颈;各级政府部门应做实做细海洋宣传教育工作,使海洋国情教育深入学校、进入社区、走进大众,提高国民海洋素养;要利用科技馆、展览馆等设施,普及海洋知识和信息;重视和推动学术界、理论界对海洋国情的研究,更多、更好地创作以海洋为题材的影视、动漫作品,通过各种媒体加强海洋舆情宣传,让海洋强国理念根植民心……为实施海洋强国战略、促进海洋意识提升和海洋经济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总之,唯有重视海洋意识的培养,增强全民海洋资源意识、海洋经济意识和海洋安全意识,我们才有可能在21世纪海洋的开发与利用上迎头赶上先进国家,建设好21世纪海洋丝绸之路;在海权的维护与伸张上立于不败之地,以海外贸易的发展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经济转型升级,从外延和内涵上拓展改革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增强国际经济的合作竞争力,促进中国成为经济强国、贸易强国和海洋强国,助推实现中国梦。
(五)增强海上力量,走海权强国之路托起中国梦
和平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亦是中国特色海洋强国的必然要义。然而要做到这一点,除了提高软实力之外,关键是要提升硬实力,这是和平发展的根木保障。试想,如果我们有美国的硬实力,菲律宾还会在南海问题和我们乱折腾吗?日木还会在钓鱼岛问题上和我们针锋相对吗?美国参议院还会肆无忌惮通过所谓的涉及南海、东海问题的决议案,周顾历史,无理指责中国吗?答案是不言而喻的。国际政治从来都是实力的较量,在力量之卜才有和平。中国海权壮大,并不意味着与遵循和平崛起外交战略存在矛盾,恰恰相反,而是确保中国内政与外交保持稳定,避免内乱和地区冲突的基础和保障。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海权既是国家安全,也是和平保障。维护中国海权,既要增强中国海洋实力、海洋权力,也要维护海洋权益。海权的物质基础是海上力量,海上力量的主体是海军。事实已经说明,要顺利实施海洋强国战略,必须拥有强大的海军。毛泽东曾多次提出:“一定要建设强大的海军。
当前,中国实施海洋强国战略,必须坚持加强海洋经济建设与巩固海洋国防协调发展的方针,坚持掌握海洋权力、增强海洋实力和维护海洋权益相统一的准则,促进海洋硬实力和软实力齐头并进,不断壮大经济内动力和海洋综合实力。必须继续警惕和防范海域危机,加强海军和海防建设。当年,恩格斯指出:“现代军舰不仅是现代大工业的产物,同时还是现代大工业的样板,是浮在水上的工厂……大工业最发达的国家,差不多掌握了建造这种航船的垄断权。”[l6]今天,如果中国有了像美国那样强大的远程海军不仅可以御敌于国门之外,更重要的是能将战争威胁及时地消除在青萍之末。因此,要发展和优化现代化海军,打造显示中国实力和中国特色的航母编队,增强海上战斗力和威慑力,以保障我们能享有与其他世界大国平等地使用海上交通资源和开发利用其他海洋资源和国际市场的权利,以蓝色梦想有效维护中国海权和国际海权竞争卜的中国海洋经济利益,走海权强国之路托起中国梦。
海洋与中华民族体戚相关,建设中国特色海洋强国是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战略举措,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中国必须以积极进取的态度经略海洋、发展海权;必须“坚持陆海统筹,坚持走依海富国、以海强国、人海和谐、合作共赢的发展道路,通过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方式,扎实推进海洋强国建设。使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顺着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劈波斩浪,扬帆远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