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这是新世纪以来党中央连续发出的第十三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文件围绕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实现全面小康目标,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新政策、新举措,对做好今年“三农”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有哪些新亮点?对当前我国“三农”发展呈现出的新矛盾、新难题、新挑战,提出了哪些战略部署和破解之策?有关专家进行了解读。
亮点一:
首次提出“农民主体地位”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把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增进农民福祉作为农村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用发展新理念破解“三农”新难题,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
这是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农民主体地位”。从文件内容的布局来看,过去一号文件基本都是按照农业、农村、农民来分割条块进行部署,但今年一号文件打破了这种条块分割,以农民为主体的工作部署贯穿每个部分。
专家认为,这是今年一号文件的最大亮点。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郑风田说,“这几年在土地流转过程中,存在很多损害农民利益的现象,有的地方政府用强迫命令、损害农民利益的办法推动流转。今年的文件强调农民利益最大化,可以说是对地方执行中央政策过程中出现的这种偏差的矫正。”
郑风田强调,改革要尊重农民主体地位,这个理念是放在第一位的。所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其本质上都是为了保障农民利益。
亮点二:
连续四年聚焦现代农业
今年一号文件六大部分中的第一部分标题是“持续夯实现代农业基础,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这是从2013年至今,连续四年聚焦现代农业。
去年,中国粮食生产连续十二年增产,但总的来说,农业的经营规模还非常细小,农业机械化和现代科技普及率还不够,这就造成了中国农业生产的成本比较高,质量效益却不高的局面,在国际市场缺乏竞争力。专家认为,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从根本上提升农业竞争力,是破解这一难题的关键。
中国社科院农村所研究员李国祥表示,农业是受自然灾害影响较大的行业,我国现代农业的基础不牢,水利等基础设施欠账较多,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必须在物质技术装备、基础设施方面着力,建立健全现代农业发展的政策支持体系。
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姚景源表示,未来,要推进现代农业发展,补齐四化的“短板”,需要农业生产实现由量向质的转变,使农产品有更多的附加值和增加值。这又涉及农业的生产方式问题和诸多科技问题。应当说现代农业是中国农业的根本发展方向,确实应下大气力解决这个问题。
亮点三:
力推农业供给侧改革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这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词首次写入中央一号文件。专家指出,尽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文件中仅出现一次,但文件内容通篇体现出农业供给侧改革思路,并作了一系列的政策部署。
“农业供给侧改革不是聚焦数量问题,主要是结构和效益问题。”农业部副部长余欣荣认为,近年来我国粮食连年增产,供求总量基本平衡,但结构性矛盾问题也十分突出。玉米出现阶段性供过于求,大豆缺口逐年扩大,优质饲草供应不足,有效供给不能适应需求变化。
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宋洪远认为,农业自身发展的失衡问题,需要推进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问题突出表现在,现有的农产品供给不能很好地适应消费需求的变化,无论是数量还是品质都有结构性失衡的问题。反过来,正因为供给结构的失衡,不仅不能为消费者提供有效供给,还给资源环境带来了很大的压力。他表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质就是围绕农产品的消费需求来安排生产,改革的核心是提高农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也是符合现代化农业本质要求的。
亮点四:
推进农村一二三产融合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必须充分发挥农村的独特优势,深度挖掘农业的多种功能,培育壮大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推动产业融合发展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撑,让农村成为可以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
专家认为,推进农村一二三产融合是今年一号文件的重点,去年一号文件中关于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仅有一小段,今年一号文件则是将其作为单独一章来阐述,可见中央对推动农村产业融合的重视。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陈锡文指出,去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来自工资性的收入已经超过了来自家庭经营的收入。但在整个经济增长速度下滑的背景下,非农就业机会的增长减缓,去年外出农民工数量增长方面进入了新世纪以来最慢的一次,如何增加农民的收入,是我们必须破解的一个难题。
陈锡文说,要在农村推进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让农民不仅仅卖农产品,而且让农民能够通过介入农产品加工、农产品销售这样一个产业链条,来提升农业自身发展的价值链,让农民从中能够获得更多的收益。
李国祥也认为,“当前农业面临新的形势,农产品供给充裕,农民增收就成为突出矛盾。因此,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就明确了思路,要发展一二三产业融合,目的是形成新的产业,引领产业链,增加农业附加值。”他说,在产业融合发展政策上,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也是一个亮点,这能保障农民共享产业融合发展的增值收益。
亮点五:
全面部署农业绿色发展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必须确立发展绿色农业就是保护生态的观念,加快形成资源利用高效、生态系统稳定、产地环境良好、产品质量安全的农业发展新格局。
专家认为,去年一号文件首次提出“绿色增产”,今年用专门一章来全面部署“农业绿色发展”,意味着过去粗放式农业生产所带来的环境越来越恶化、资源日益减少等问题更加紧迫。事实上,多年来,我国农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付出了资源环境代价,出现耕地质量下降、地下水超采、农业面源污染加重等问题,资源与环境的紧箍咒越绷越紧。
“今年一号文件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确立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李国祥分析说,绿色体现在对“加强资源保护和生态修复,推动农业绿色发展”的部署上。
中国农业大学农民问题研究所所长朱启臻说:“绿色发展本是农业的天然功能,但目前很多追求眼前利益的做法与绿色发展相悖,需要及时纠正。”他认为,要加快改变农业开发强度过大、利用方式粗放的状况,放弃“高投入、高产出”的掠夺经营方式,大力发展循环农业,采用休耕、轮作、种植结构调整等措施修复农业生态环境。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中央一号文件部署食品安全工作时用的是“实施食品安全战略”。专家认为,过去中央一号文件提到食品安全都是“加快”“推进”“提升”等措辞,今年明确将食品安全上升至国家战略实施。
专家分析,今年中央一号文件还首次提出,强化食品安全责任制,把保障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作为衡量党政领导班子政绩的重要考核指标。这意味着“食品安全”将与领导干部的“官帽”挂钩,以此强化地方政府的法定职责。
亮点六:
补齐全面小康“短板”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加快补齐农业农村短板,必须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促进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城乡要素平等交换,稳步提高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
今后五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农村成为最需要补齐的那块短板。比如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公共服务水平较低、人居环境差、贫困人口较多等等,加快补齐这些短板,对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对此,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把国家财政支持的基础设施重点放在农村,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农村基础设施,加快推动城镇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和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推进农村劳动力就业创业和农民工市民化,实施脱贫攻坚工程,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许多专家认为,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在强调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还强调不断提高农村学前教育、乡村教师队伍等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今后美丽乡村和农民幸福家园建设将会驶入快车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