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是历史的创造者。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实现人民的解放和幸福作为一以贯之的价值追求。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包括共享发展在内的五大发展理念,并指出坚持共享发展,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使社会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共享发展理念的提出,明确了“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发展的思路、方向和着力点,体现了人民的价值主体地位,彰显了以民为本的价值取向。
树立共享发展理念,就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我们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价值主体地位,首先需要明确“为什么人的问题”。毛泽东曾指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在社会主义制度之前存在的剥削制度,都是作为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工具而存在,制度的改革也只是为了使统治阶级的利益最大化。资本主义从自由资本主义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成立股份公司和垄断组织,甚至发展到国家资本主义,都没有改变其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的制度属性,同样,无论资本主义采用何种形式,君主立宪制、议会共和制和总统制等,也不会消弭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而与之相反,社会主义制度将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根本的价值追求,在各个领域的制度构建中,也以是否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重要的价值衡量标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经济制度上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政治制度上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都是这种价值取向的鲜明体现。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共享发展理念,是我们党在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对这种价值取向的深入认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树立共享发展理念,就要坚持发展依靠人民。毛泽东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坚持发展依靠人民,就是要始终坚持把人民群众作为巩固和加强我们党领导地位的力量之本,始终坚持把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始终坚持把依靠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作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根本工作路线。可以说,全国各族人民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主体,人民群众积极性创造性的充分发挥是我们事业成功的保证,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党全部奋斗的最高目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 中国共产党将人民群众作为党的根本力量和优势所在,立场分明、全心全意、自发自觉、无条件地站在人民的立场上,代表人民利益,贯彻人民意志,始终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共享发展的实现,必须依靠广大人民群众。脱离了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最广大人民群众,也就失去了实现共享发展的根本依靠和力量源泉,而所谓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会变成无源之水,无水之鱼,无根之木。
树立共享发展理念,就要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我国将共享作为发展的基本遵循,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和共产党宗旨。具体来说,发展经济,奠定了全面小康的物质基础。我国当前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能够为人民提供更好的物质条件和经济基础;建设民主政治,为人民营造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人民群众的民主权益得到进一步的尊重和保障;加强文化建设,全面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文化的前进方向,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夯实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够调整社会关系,优化社会结构,激发社会各阶层、各群体、各组织的创造活力,最直接体现以民为本的价值取向;创建生态文明,绵延全民福泽。通过制度构建,努力打造一个以环境资源承载力为前提、以自然规律为基础、以可持续社会经济文化政策为手段的环境友好型社会。站在“十三五”的新起点上,共享发展仍然存在短板,比如农村贫困人口脱贫,就是一个突出的短板。我们必须扭住短板,在补齐短板上下功夫,注重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着力实现共享发展的协调性和平衡性。
共享发展理念为我国新的发展阶段实现更高质量更高水平的发展提出了目标要求和行动准则,这必将促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最深厚的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