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是改革开放后最高层首次为城市建设进行顶层设计,并首次提出了“紧凑城市”的理念。由于“紧凑城市”是西方发达国家城市问题的对应策略,而我国的城市发展的特点与西方国家城市发展存在着差异,导致人们对“紧凑城市”的认识以及具体的操作还存在着一些误区。
“紧凑城市”等于拥挤城市吗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具有高密度的人居环境特征,主要表现在我国人口密度和城市人口密度较高。一些人认为目前中国城市的人口数量越来越多,在一些特大城市已经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拥挤,而“紧凑城市”提倡高密度就意味着在限定的城市范围内,进一步地增加城市人口和建筑物的数量,会导致城市居民在住房、出行、娱乐休闲等方面更严重的拥挤。显然,在一些人们的理解中将高密度等同于拥挤,并认为在中国这种高密度的人居环境中,实施“紧凑城市”建设会更加恶化城市环境,导致更多的城市问题。
相对于西方城市而言,中国城市的密度很高,但却是一种无序的高密度和拥挤,不可否认,拥挤是城市集中所产生的外部负效应。而认为“紧凑城市”就是单纯地、极限地增加城市的容积度,使越来越多的人聚集在现有的城市土地上,这属于一种极端的“紧凑城市”认识的表现。主要原因在于把“紧凑城市”所表现出的高密度特征作为“紧凑城市”的主要内容,有意或无意地弱化了城市形态紧凑的特征和内核,只注重城市高人口密度和高建筑密度的表征,而忽视了城市形态紧凑和城市功能有机混合的重点,这与“紧凑城市”的核心内容是不相符的。
“紧凑城市”会带来高的生活成本和社会分离吗
一些人认为随着城市的紧凑程度不断提高,一系列的城市负面问题也会随之而来,如地价和房价不断攀升、交通压力增大、基础设施服务人均拥有量下降、出行时间及成本增多、空间资源更加稀缺、公共安全隐患加大、环境过于拥挤、城市污染更加严重等,从而导致高昂的城市生活成本,不利于人的健康发展。同时,当城市生活成本不断提高时,城市将会出现更严重的社会分离,城市中的经济富裕者始终可以通过经济支付占据城市的稀缺空间,享受优质的服务和设施,而城市中的经济贫困者将会被深度地边缘化,承受着由于城市密度提高而带来的负面影响,并认为这种社会分离不仅体现在经济差异上,还体现在年龄差异上,对于老年人和幼儿来说,城市密度的提高将意味着更少的开阔空间和更大的活动成本。
上述观点也属于一种极端地对“紧凑城市”认识的表现,其主要原因在于将“紧凑城市”理解为一种单维的城市空间无序叠加的结果,忽视了城市的紧凑度与环境舒适性及经济上的可行性之间的平衡。
可以用城市密度衡量“紧凑城市”建设吗
在“紧凑城市”的实践过程中,将“紧凑城市”单纯地理解为一种紧凑的城市物理形态,过于强调地理范畴的城市形态建设,导致“紧凑城市”的实践活动停留在地理和形态层面,缺乏对城市空间的有机整合,因此,便把城市密度作为判断“紧凑城市”紧凑度的关键指标。城市密度包括城市建筑物的密度、城市建成区人口密度、城市居住密度等,只要这些密度值在“紧凑城市”的阈值范围内就认为其属于“紧凑城市”,把对“紧凑城市”的测度理解为单一指标的计量过程,并依赖于这种单一的密度指标对“紧凑城市”进行定性。
这种认识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简单地将“紧凑城市”的布局要素——城市形态扩大化,只是从形式上理解和实践“紧凑城市”,并没有深入到“紧凑城市”建设的核心层面。对城市密度过分考量的主要原因在于停留在西方发达国家对“紧凑城市”的理解上,单纯地从“量”的角度对“紧凑城市”进行衡量,而忽视了“质”的衡量要素,否定了“紧凑城市”概念的复杂性,违背了“紧凑城市”建设的内容和机制。
总之,“紧凑城市”是符合中国城市发展的道路选择,也是破解城镇化发展难题的钥匙,它的实现需要扭转一些错误的认识和做法,需要从中央到地方的共同努力,需要各个不同政府部门的通力合作,也需要全社会的持续推动。
(作者分别为山东大学城市发展与公共政策研究所所长、昌吉学院经济管理系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