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入猴年,“孙悟空”又再次成为话题。我们反思“孙悟空”之所以能最终脱胎换骨,成为“斗战胜佛”,正和一次又一次的学习提高有关。他从一无所有的石猴,到学习“七十二变”、“跟斗云”等无敌功夫,成为“齐天大圣”;之后因不再学习、穷兵黩武,被压五指山;然后因机缘再次追随唐三藏,连我家一岁多的宝宝都会唱“五行大山压不住我”,都是因为“猴哥”的继续学习、控制住了心性,最终成就了他人、也成就了自己。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会利弊相随,“互联网+”和大数据除了带给我们时代和科技的进步之外,也带来一定的弊端,当前电脑手机占据了一方天下之后,我们不可否认,当今我们读书写字少了(这里我指的是传统的对经典书籍的阅读),如今的阅读多少带些功利性和速成性,很多字经常不写手生了,写错字、别字甚至压根不会写某些字的情况时有发生。笔者还时常在大街上看到“一斤15元(或20元)”的卖盗版书促销信息。如此种种,导致笔者对该如何读书、读何种书、如何保持写字能力等诸多问题的忧虑油然而生。
要想在工作中技艺日臻成熟、进而开拓新局面、涌现新办法,就需要不断读书、学习不止。“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到用时方恨少”、“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无一不揭示了读书学习的重要性。见物知性,我们说,“孙悟空”尚能如此,公务人员(即执行公务的人员,包括公务员、事业人员和部分临时从事公务工作的人员)更应该学习“猴哥”的这种学习精神,在工作中严以修身,不断提高修为。因此,我们每个人在工作中应具备以下四种读书精神。
应乐于读书。也即愿意读书。莎士比亚曾经说过:“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笔者以为干任何事情首要在于态度,学习更是如此,有了学习的内动力才谈得上学有所获。如果能静下心来认真阅读,读书确是一件惬意之事。有的人“书非借不能读也”,这也不错,只要肯去借、去读。书的种类名目繁多,瀚如烟海,有的书用如诗如歌的语言道出了作者对人生、痛苦、欢乐、期许的深邃体悟;有的书用恢弘磅礴之势论古道今;有的书用温柔细腻的小清新笔调叙述了种种坎坷、有趣的遭遇……读文章气象、读文字品味、读人生感悟、读深邃期许、读精彩故事,读书可以明志、可以顺理、可以怡情、可以让人健康成长。总而言之,读书是一件快乐的事,何乐而不为呢。
应善于读书。也即会读书。有人说,现在网络无所不在,任何“不知道”只要上网搜索就可以懂得;工作打算、工作方案、工作总结,只要网上下载、复制、粘贴,东拼西凑就能做到“完美”。但即使“天下文章一大抄”,也要“看你会抄不会抄”,唯有具备一定的思想功底、具备创新源泉,才能“信手拈来”、才能使原文生化为“神奇”,才能“洋为中用、古为今用”,而达到这一层次无不需静下心来看书学习,随时汲取“精华”。以前读书学习尚不便捷,看书学习的时间成本巨大,而现在读书学习迎来了最好环境,买书、看书、学习可以借助互联网、电视机,而视频等新媒介更已将看书学习时间成本减至最低,一个手机就可以成为随时读书学习的平台,几乎所有当代智者的想法均可第一时间得到。如此便捷伸手可及的读书环境,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读书学习?总结起来,学会学习,是当今生存的必备条件。
应勤于读书。也即爱读书。“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封建社会,社会总体知识量有限,知识层次更谈不上宽广,人文、历史占据了几乎全部,即使这样,只要不停读书学习,就可能大有作为。作为其中翘楚的曾国藩,面临社会内忧外患,尤其是太平天国的做大做强,最后以一己之力扭转乾坤,靠的就是读书学习;而古代圣贤孔子,更是将自己的“成就”归结为读书多。读书,很重要的一件事是要选择好的、健康的书籍。“腹有诗书气自华”,一本好书往往能改变人的一生。枕边、工作桌上可以常备《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经济学通识》、《医生的修炼》、《中国文学史》等各类好的书籍,睡前、工作休息之时,可以通过爱读书、读好书、读经典书、博古通今,知晓未来经济社会发展趋势,这便是爱上读书最好的理由。
应精于读书。也即钻读书。读书学习还要注意克服“拿来就用”的实用主义,避免“为读书学习而读书学习”,要全面涉猎,任何一本书、一段话、一个视频都是人类思想的精华,虽然工作有专业之分,但是我们绝不应该把自己局限在狭小领域,那样我们即使书读的再多,也将“一叶遮目不见泰山”。在西方,“管理学”的发现人——彼得.德鲁克,就坦诚自己更愿意被人称为社会学家,他认为一切组织均需管理,管理需要学习,他自己就是读书学习的典型代表,他每年都会系统的学习一门新知识,并且他还坦诚他的整个管理学思想都是从书本中学习时获得的灵感,同时观察企业、组织实践总结而来。大师的谦逊是一方面,但另一方面则为我们指明了为何要读书学习,以及如何做到精于读书、钻研学习的“总路线图”。
我们的工作纷繁复杂,所需信息海量而瞬息万变,但只要摸清脉络,把握本质,就能独具慧眼、高屋建瓴、游刃有余。而唯有通过不断的读书学习,才能尽快具有新发现、新感悟、新技能,才能适应快速变化的信息世界。
1995年正式确定每年的4月23日为“世界读书日”。读书,说到底,便是一种良好的习惯。俄罗斯、法国、英国是全世界爱好读书的排名前几位的国家。当代作家贾平凹曾说“如果人人都不爱读书,国家的发展就没后劲了。”不仅公务人员需要读书学习不止步,整个社会都应如此,开启“全民阅读”模式,让读书学习成为一种永恒的习惯,特别的,一定要让孩子喜欢阅读、习惯阅读,在阅读中快乐,在快乐中成长。唯有做到这些,方能担得起中华民族“礼仪之邦、文明古国”的尊号。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