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打印 加入Vip

一个新社会主体正形象地走进公众视野

 时间:2016-05-16 15:36:00 |  | 字体:【 】| 阅读: 138

中国二线城市90后大学生族群典型特征描述

图片选自沈虹等著、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移动中的90后:90后大学生媒介接触行为生活形态与价值观研究》

主持人

黄月平

话题嘉宾

张颐武:北京大学教授

金定海: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教授

樊泽民: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讲师

话题缘起

近年来,随着90后开始步入社会,他们的社会形象、生活选择、职场表现成了社会关注的热点。有人对90后沉迷的“二次元”文化直呼“看不懂”;有人认为90后是家中青春期超常的孩子、职场冷漠的新人;还有人认为,90后比较现实、功利化,缺乏理性信念,等等。究竟该怎样客观理性认识90后的特征,看懂和读懂90后,本刊特邀专家进行多角度、深层次解读。

——编者  

高度分散化的90后:

个体化是90后最大的特点。不可用90后群体内部的某一特定小特征去总体标榜已高度分散化的90后青年群体

主持人:近年来,关于90后的话题开始浮出水面。从现实看,随着80后已经渐渐人到中年,中国青年的主力已经从80后转向了90后。应怎样界定90后的代际特征?

张颐武:当前,90后呈现的一些特点开始成为社会讨论话题。虽然以代际来划分人群确实存在一些局限,但这还是一个有价值的参照。因为每一代人的成长环境不同、社会的发展状况不同都会给人们带来重要的影响,一代人的成长路径也会有所不同,他们不仅会表现出更多的共同点和相似性,而且也会体现出和上下不同的几代人的代际差异性。这些体现为一般人在生活中的感受和经验,值得深入地思考和探究。今天的90后已经开始在社会的各个领域里彰显其存在,也会在未来对社会产生更大的影响。

樊泽民:我认为,受特定历史时期的特定社会环境的影响,90后是一个内部高度分化的群体,“标签式”的总体定性的意义远劣于分层意义上的微观确认。90后承接当今时代的变迁和中国社会的转型,他们个体化的兴起具有标志性意义,也是其最大特点。个体化兴起的结果是群体的碎片化、原子化。相比80后内部还因社会不发达而不能主动选择,只能接受具有相似性的资源供给,形成部分群体性认同与共识,90后内部从一开始就在资源多元化自主选择的基础上解构了群体共识。90后的生活方式、消费模式、价值取向、文化圈子、身份认同等多领域都表现出高度的差异化、层次化,因此不可用90后群体内部的某一特定的、易被舆论捕获的小特征,去总体标榜已高度分散化的90后群体。90后代表着一个特定群体,但对这个群体严谨的社会科学实证研究还不多、不够深入。当下一些流传于网络和媒介中的90后研究报告,总体来讲都程度不同地存在着一定的研究误区和困局。

被表达的90后:

90后暂时没有自己的代言人,总是被一些媒体在道德和商业的混乱驱动中随意制造和粗暴定义

主持人:近几年,随着90后开始步入社会,社会和媒体对90后的表现有很多评价,褒贬不一,怎样看待舆论环境中的90后?

金定海:随着人们对90后的认识不断加深,“90后”这一名词更多体现出的是社会化意义,是指这十年间出生的孩子大多有孤傲、叛逆、个性、不随大流的特质。由于他们一直处于青少年的成长阶段,因此,对他们的评价大多来自“长辈”和媒体之口。2012年,90后毕业的大学生开始进入社会,意味着他们以社会主体的形象走进公众视野,公众对90后的关注更加严苛,批评也更集中,90后们需要面对这些批评和挑战。

新媒体环境下,90后群体被乱贴标签,负面报道居多。标签是符号化的表达,每个人身上或多或少都会有几个标签,但是对一代人贴标签应该始于80后,而到90后这一代呈现出愈演愈烈之势。于是,我们看到在90后整个一代人身上有了“非主流”、“脑残”、“炫富”、“90后是缺失真正偶像的一代”、“是金钱观不正确的一代”、“是没有远大理想的一代”等诸多标签。当网络和手机成为人们重要的媒介工具后,人人都可以是媒体发言人。不论大众媒体抑或自媒体对90后都有诸多关注。然而在这些报道中,能够引起高度关注的新闻多是关于90后的负面报道,如90后撞车、90后殴打老人,甚至还将某些事件概括为“摸奶门”、“脱裤门”等,这些负面报道给90后一代人赋予了“自我”“另类”“冲动”的形象。当这些新闻出现时人们批评的声音也随之到来,社会大众认为90后比80后更是“垮掉的一代”,认为他们是没有社会担当、以自我为中心的一代。这些负面报道造成社会对90后的各种担忧,更重要的是给90后形成巨大的压力,这对于他们的成长是非常不利的。

到目前为止,90后是失语的一代,也是匿名的一代,他们没有自己的利益代言人,他们的声音淹没在“长辈们”的话语中,在主流媒体上更没有他们的一席之地。每一代在成长过程中都会有一段时间的失语状态,然而他们的这种失语状态很容易导致话语权被成人所“强暴”与“掠夺”。90后暂时没有自己的代言人,意味着人们对90后的认识可以根据自己的主观意念随意表达。这样的失语状态是危险的,因为90后群体总是被一些媒体在道德和商业的混乱驱动中随意制造和粗暴定义。

网络“原住民”90后:

网络化的90后在中国社会引发了“鲶鱼效应”,整个社会的价值体系、文化体系、权威体系和商业体系都因90后的出现而发生了较大变化

主持人:90后是彻底网络化一代,被称为网络“原住民”,他们生活、工作、交流、交友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对当前社会运行产生了怎样影响?

樊泽民:中国接入世界互联网的20多年来,互联网深刻影响了多数人的生活、工作、交流、交友,尤其是与互联网几乎共存共生的90后一代,他们是彻彻底底的网络化一代。90后出身于独生子女家庭,生活于市场经济时代,长成于网络发达的社会。网络化的90后在中国社会引发了“鲶鱼效应”,打破了传统的社会和市场运行规则,整个社会的价值体系、文化体系、权威体系和商业体系都因90后的出现而发生了较大变化。信息技术深刻改变并深度影响着90后的生活方式、交流方式、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和聚集方式。90后作为消费者,他们善于利用网络工具解决问题,这些特质促进了中国企业重视并形成“互联网思维”。企业透过互联网与90后目标消费者保持频密的互动联系,从尊重90后消费者需求的角度与消费者进行信息交换。他们很会找一些市场上的“痛点”,很会在互联网上抓眼球和自我营销,这体现了90后群体崇尚自我的意识。

互联网的最大特征是信息的海量。90后的信息来源渠道多元。他们对事物形成认识和判断时,打破了代际的单一思维,能从不同视角去观察和理解社会。沿用传统的对社会现象的解释无法取信于90后,他们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发生了改变,变得更加立体、包容和开放,当90后成为社会主体时,整个中国的价值体系将更加开放、自由和多元。90后在接受和掌握新技术方面具有天然优势,更能适应这个时代的快速变迁,而年长者不可避免地丧失了“经验传喻”价值。90后将整个中国带入到“后喻文化”时代,这是一种“反向社会化”。不是后辈向前辈学习,而是前辈向后辈学习,引发“信息反哺”现象。

“火星文”中的90后:

90后的网络用语对主流社会的影响表现出90后的影响力,他们不只是被别人表达,他们也在用自己的方式表达自己,这种表达就是争取话语权的表现

主持人:跟90后打交道,很多老一辈人直呼看不懂,他们的网络用语也被称为“火星文”,怎样看待这一现象?

金定海:处于成长阶段的90后其话语权始终没有掌握在自己手里,但是,90后们也一直在争取自己的表达权。他们在积极地创造着自己的文化、自己的语言、自己的表现,以此来显示他们对社会的思考,其中尤其以网络用语凸显出其价值。90后创造的网语和亚文化已经反过来成为社会流行语和未来文化的前提,显示了90后表达自我的愿望,更重要的是他们以此来争取自己的话语权,是与外界的一种对抗,是他们自我力量的呈现,“火星文”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表现。

所谓“火星文”,即是同音字、音近字、错别字、英文、日文及特殊符号等杂糅起来表音或表意的文字。这个称呼最早出现在台湾,后来在大陆、香港迅速传播开来。“火星文”的流行源于其独特的写作和表达,与90后所推崇的表现自我个性相吻合。但随着使用和发展,“火星文”也成为90后孩子对抗家长的一种方式,他们通过家长看不懂的这种语言来进行朋友间的交流,通过这种方式来保护自己的隐私,不让大人们侵入。

此外,90后所创造的网络用语也逐渐进入主流社会,成为全社会通用的词汇,例如萌、屌丝、宅男宅女等。这些90后的网络用语对主流社会的影响表现出他们的影响力,他们不只是被别人表达,他们也在用自己的方式表达自己,而这种表达就是话语权争取的表现。

文学场域中的90后:

90后对社会已经确立的主流价值相当认同,同时也发展了一个独特的文化生活的趣味和空间

主持人:我们知道,以韩寒、郭敬明等为代表的写作群体是观察80后代际特征的一个重要窗口,那么,当前90后的写作有什么特点,是否能反映90后某些代际特征?

张颐武:与80后初出茅庐时渴望对话不同,90后在社会规则上相对偏于温和,他们一方面顺应社会的主流要求,而另一方面又拥有一个比较丰富的精神世界,他们发展出来了一个独到的世界,所以与他们相处,会发现有时候“语言不通”。90后的卢思浩、张皓宸、苑子文、苑子豪等年轻畅销书作者作品有相似性,和郭敬明、韩寒已经大有不同。他们的新书在短期内占据了当当、京东等图书销售排行榜的半壁江山。90后作者笔下以篇幅短小、语言幽默与温和的小感伤相结合的方式来表现,这些作品有一点像过去的所谓“小小说”。但他们的写作也很接近短小的段子,用一个小故事来表现温情和感伤的混合复杂的情绪。他们的写作主要集中在网上。90后作家出道较晚,他们经历了长期的市场磨练,从写段子开始,对市场的运作很熟悉,有高度的敏锐性。他们作品中反叛性不足,就是生活的平常性,人物也是不好不坏,有点小感伤、小同情,又有调侃机智,似乎对社会看透了的感觉。没有大喜大悲,写的就是生活中相对小的波澜和小的故事,里面有迷茫、期望等丰富情绪的细腻传达。其中有某些中等收入群体后备军的特性。这种表达受到了年轻读者的欢迎。他们的写作几乎不为成年人所关注,形成了独特的青少年写、青少年读的另外空间。这其实反映了90后现状的一部分特征。他们对社会已经确立的主流价值相当认同,同时也发展了一个独特的文化生活的趣味和空间。

“自我”的90后:

开放的环境、多样的文化形态让他们表现出了更多的自由。90后群体不会过分依赖于利益性的人际关系,显得独立、自我

主持人:最近,一则关于一位90后实习生拒绝为单位同事订盒饭的新闻引发了热议,这反映了90后怎样的价值观?从总体上看,90后的自我表达呈现哪些特点?

金定海:90后的价值观显然与他们的前辈不同,他们享受到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发展成果,可以通过网络了解外面的世界,这种开放的环境、多样的文化形态让他们表现出了更多的自由。90后喜欢有更多自己的空间,不想让其他人过多地干预自己的生活。而这种自由又使得他们能够最大限度表现自我、彰显人的价值,而不会像前几代人经过传统教育后变得规矩。90后表现出个性特质,追求的就是“与众不同”,这种个性张扬表现在各个方面,从衣着、发型等个人生活领域到参与、表达等社会生活领域。90后群体不会过分依赖于利益性的人际关系,显得独立、自我。因此他们的价值表达表现出了自由与个性。

正是由于90后的价值表达呈现出了自由与个性,因此也使得其审美表达有着自己的特点:躲避、叛逆、游戏与调侃的美学混合。

90后躲避崇高也躲避荒诞,因为崇高和荒诞背后都有英雄,他们不希望过多地卷入他人生活,更喜欢个人化的生活。但他们逃避不了现实的挤压,于是创作出自己的文字、歌曲、漫画,通过自我表达来实现这种躲避。正如90后崇拜的对象多是娱乐明星,而不是如前几代人所崇拜的科学家、政治家、文学家。甚至这些明星都不需要扎实的唱功和逼真的演技,只要有个性就获得追捧。此外,他们通过文字和漫画来表达自己对生活、对人生的理解。而这些文字和漫画又完全颠覆了传统定义,故事中的笑料也完全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幽默。他们用90后的个性思维,用不同于前人的思考方法进行创作,而这种“火星思维”也成为了90后的标志。

此外,90后的成长是正处于中国经济市场化浪潮大发展的时候,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国外产品和品牌涌入中国,消费主义也影响到国人的消费习惯,90后很早就耳濡目染这一切。特别是他们是伴随着高科技成长起来的一代,对数码产品尤为热衷,手机、电脑离不开他们的生活。他们对时尚非常敏感,对当下的流行趋势异常清楚。但同时,他们消费理性早熟,对品牌有自己的选择,不盲从,消费自主性更强,非常看重适合自己消费感受的品牌,对体现自己个性的产品尤为钟爱;此外也看重产品的质量。90后对互联网的熟练运用,使得他们注重网上社交口碑,熟悉网购团购,打折和促销活动能够吸引他们的注意。由于家庭经济实力的差别,90后的消费差异性也较大。

“实惠”的90后:

90后更早地了解、认识、感知社会生活的各种样态,在更快融入社会的同时,也使得他们可能变“务实”为“实惠”,走向理想信念缺乏和道德观念淡薄、是非界限模糊的另一极

主持人:有人认为,90后处理事情比较自我、功利化,对生活的认识更加现实,缺少理想信念,您怎样看待这一观点?

樊泽民:90后具有理性的人生态度与目标设计。社会开放所带来的信息通达和网络交往的社会性,使得90后群体能更早地了解、认识、感知社会生活的各种样态、规则和“潜规则”,加之当今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生存发展压力逐渐增大,催生他们更加清晰、理性、务实的个人发展意识和生涯规划。给我们最大震撼的不是他们的“特立独行”、“反叛”、“非主流”,反而是他们对自己未来的规划十分清晰。这说明他们对一些具体的事物、切身的利益更加关注,对生活的认识更加现实,对自身有更加清醒的认识、更加明确的定位。这种生长于物质相对富足状态下的理性也相对“功利化”、“工具化”,在推动90后更快融入社会的同时,也使得他们可能变“务实”为“实惠”,走向理想信念缺乏和道德观念淡薄、是非界限模糊这样的另一极。

张颐武:一方面,90后基于现实选择,判断事情比较理性,不太容易盲目冲动,这总体上是好的,体现了年轻人更加智慧地面对世界、面对自己。但另一方面,他们也存在志存高远不足,比较关注自己的一套,容易自满。历史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每一代都有自己的历史责任,前几代人把中国建设到这样一个程度,而他们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应该把国家带到一个更好的“地方”。

“粉红一代”90后:

90后也有着较强的群体意识,他们用欲红而嫩、潜力无限的“粉红力”来为自己做出新的注解,形成了独特的“辩护性爱国主义”

主持人:国外媒体称90后更具有爱国情怀,在最近的“帝吧出征”事件中,90后用自己特有的方式,高调、自信、幽默地展现了他们的国家认同和爱国情怀,如何认识这一现象?

张颐武:最近的“帝吧出征”事件令很多人惊讶,其实也是90后生活在中国大发展新环境下的必然结果。90后眼界相对开阔,有的90后从小便去过很多国家,有更丰富的留学经历等等,其他的90后也是在网络和生活中相对见多识广,有多样的生活经验和感受。他们对国家的认同来源于现实的认知和与其他国家的比较,对外国的一些东西有着“免疫力”,但他们的爱国常常有自己的一套更为灵活的表达方式。他们往往表现得相对更“成熟”,更倾向于理性的思考和辨析。

樊泽民:90后思想活跃,关注新鲜事物,关注新的思潮与文化,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新发展,使得广大青年对自身成长发展的观念不断更新。90后成长的时代正值中国崛起和逐步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心。他们对中国经济和国家地位充满自豪感,认为中国正逐步走向强大,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应是平等、同步的关系,这就是平等和自信的国际观,并形成了独特的“辩护性爱国主义”。他们总是会站在中国人的角度去捍卫国家,他们认为中国不像有些人说的那么差,中国尽管不完美,但值得期待。他们觉得“我们的国家不比别人差”,这是90后爱国主义的基调。在价值观层面,90后具有较强的国家认同感与群体观念。国家的强盛、国际地位的提升,能够直接触及90后内心的情感,增强90后对于国家的向心力和认同感。多数90后认为“我为自己是中国人而感到自豪”,这充分体现出因为90后群体的发展成长历程与中国的大国崛起之路相互交叠,因此他们对国家的认同感较强。90后不仅拥有一些约定俗成、内部公认的表达方式,更标新立异地将自己定义为中国未来的“粉红一代”,用欲红而嫩、潜力无限的“粉红力”来为自己做出新的注解。

每一代都曾经是“90后”:

对90后的“特长”和“特短”有更清醒理性的认知,其实是非常重要的。先有更多的理解,然后才会有更多的沟通、激励和引导

主持人: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青春,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特征,在这个多元的社会中,应该怎样理性认识90后的代际特征?

金定海:从代际进化的角度看,在分享挨骂的机会上,每一代都是“90后”,因为每一代都年轻过。“50后”曾被誉为“祖国的花朵”,没吃过苦,后被制造为红卫兵一代、知青一代;“60后”则因中国当时特殊历史事件使其文化知识欠缺,被称为红小兵一代、摇滚一代;“70后”赶上了改革开放的浪潮,热衷于下海、出国,价值观扭曲,被称为尴尬的一代;“80后”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外来文化的侵入,独生子女的他们被认为是缺少责任心、自私自利,被称为垮掉的一代、叛逆的一代。如今,90后渐渐成长起来,意味着他们被社会批评的时刻也就到了。这本不是90后的问题,而是每一代都会遇到的问题,这就是代际更迭期的症候。

张颐武:现在有些代际争论并不奇怪,因为中国社会变化太快了。往往在几年间就形成了一些不同的特点,但代际争论并不表示不同代际的人群之间有优劣之分,而是他们成长的社会环境不一样,他们都有自己独特的“特长”和独特的“特短”。现在我们的代际争论往往是只看别人的“特短”,而对他们的“特长”缺乏认识。其实代际讨论也是一代人试图了解另一代人的过程。而且,每一代人到了一定的年龄段都自然会把老一辈身上合理的东西吸纳进来。社会舆论可以予以提醒,但不必过于担心。对90后的深入认识和了解,对他们的“特长”和“特短”有更清醒理性的认知,其实是非常重要的。先有更多的理解,然后才会有更多的沟通、更多的激励和引导。

公文写作,请认准公文库 https://www.gongwk.com
公文库客服

QQ扫我,联系客服

风过无痕老师,fgwh799

微信扫我

此生此时老师,fgwh7919

微信扫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