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打印 加入Vip

桂昭明:勇于承认人才资本的市场价值

 时间:2016-05-24 09:55:00 |  桂昭明 | 字体:【 】| 阅读: 145

近日,中共中央印发了《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强调:“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聚焦国家重大战略,科学谋划改革思路和政策措施,促进人才规模、质量和结构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相协调,实现人才发展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深度融合。”

《意见》关注到了近年来日益突出的一个现实课题——中国的人才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融合度”并不高,这直接导致在全球产业布局中中国仍然暂时不能改变“世界工厂”的尴尬地位。究其根本,还是在于没有真正认识到或者不愿意承认优秀人才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不愿意承认人才资本的市场价值。

  人才与经济社会的“四个脱节”

中国改革开放将近40年,经济发展成就举世瞩目,但在人才层面的解放还远没有完成,“大国崛起”之下的基石并不是一个“人才强国”。人才发展与经济社会存在“四个脱节”:

其一,科技人才同经济的脱节。我国工程师数量虽然是世界第一,但据2014—2015年度全球竞争力报告,中国在“科学家和工程师的可用性”指标中,仅排名第43位,评估分值4.4分(最高分7分)。美国81%的工程专业毕业生可以立刻胜任工作,印度有25%的毕业生可以做到这一点,中国的比例只有10%。

其二,人才创新成果同产业的脱节。我国科技论文数量虽多,但在全球被引用次数居于前1%的论文(即“高被引论文”)数量仅居世界第6位。专利数量虽多,但整体转化率低于20%,产业化不到5%,且被世界公认的权威专利局授权的专利很少。2012年,在美国、欧洲和日本授权的三方专利局,中国专利权人获得专利授权的比例分别只有2%、1%、2%。而美国、日本和欧洲专利组织成员国的专利权人获得专利授权的比例高达98%~99%。

其三,人才创新项目同现实生产力的脱节。毋庸讳言,有相当一些在我国中西部地区(大多在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申报、落地的国家“千人计划”人才(其中主要是创新人才),很快又转移到东南部沿海地区的一些城市去创业了。为什么?因为他们的创新项目在申报、落地的地区缺乏产业化平台,缺乏创业环境,无法转变为现实生产力;而东南部沿海地区的城市,则为他们提供了完善的、没有“天花板”的创业平台和没有“藩篱”的创业环境,使他们“如鱼得水”,能够充分展示其聪明才智。问题是,这些人才的“东南飞”,已不再是上个世纪末的孔雀“东南飞”,而是凤凰“东南飞”了。

其四,研发人员创新劳动同其利益收入的脱节,也就是人才价格与价值的脱节。其重要表现,就是把人才当作廉价劳动力。由于人才资本的廉价使用,又造成了对人才的虚假需求,国有企事业单位中的许多优秀人才在做着与才华不相符的事情,人才浪费严重。

“四个脱节”,缘于人才发展“顶层设计”——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的偏差,显现了人才与经济社会的游离。有不少地方的领导人,对自己“拥有”多少人才如数家珍,但对这些人才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作用如何,却“心中无数”。

在发达国家,吸引外来人才的并不是政府,而是以私营企业为主导的社会力量。在人才吸引问题上,政府的主要作用是致力于营造公平竞争的就业和创业环境。“向用人主体放权”,就是要根据政社分开、政事分开和管办分离要求,推动人才管理部门简政放权,消除对用人主体的过度干预,强化政府的宏观管理、政策法规制定、公共服务和监督保障等职能。

  “四个对接”突破体制机制藩篱

要推进人才与经济社会深度融合,实现人才创新驱动发展,需要破除“四个脱节”,实现“四个对接”。

其一,科技人才同经济的对接。

《意见》提出,要“转变政府人才管理职能”“强化政府人才宏观管理、政策法规制定、公共服务、监督保障等职能”“推动人才管理部门简政放权,消除对用人主体的过度干预”。这将有望让市场真正成为配置创新资源的力量,让企业真正成为技术人才创新的主体。

即将出现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为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了难得的重大机遇,科技人才同经济社会发展的对接已经成为历史的必然,对接则兴,脱节则衰。推动科技人才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关键是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通过深化改革,进一步打通科技人才和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通道。

其二,人才创新成果同产业的对接。

对人才绩效的科学评价是推进人才创新成果同产业对接的关键。《意见》提出,“健全市场化、社会化的人才管理服务体系”“积极培育各类专业社会组织和人才中介服务机构,有序承接政府转移的人才培养、评价、流动、激励等职能”。

中国创新创业科技人才评价应该把握的关键,是成果的创新性及由此产生的绩效。因此,首先要设计好人才评价各环节的机制,解决“为什么评”“评什么”“由谁评”“怎样评”“评价结果如何使用”等问题,填平人才资质评价的“陷阱”,避开人才绩效评价的“误区”,让人才达到与其“职业锚”相匹配的发展巅峰。

其三,创新项目同现实生产力的对接。

《意见》要求,要“鼓励和支持人才创新创业”“研究制定高校、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科研人员离岗创业的政策措施”“鼓励和引导优秀人才向企业集聚”“总结推广各类创新创业孵化模式,打造一批低成本、便利化、开放式的众创空间”。这些要求的提出,有望推进创新项目同现实生产力对接,降低对外技术依存度,推进自主创新取得实效。

对国外技术的依赖已经成为制约当前我国许多行业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的瓶颈。各地人才经济发展的实践证明,“产学研”相结合是吸引人才集聚、孵化创新企业、孕育创新创业人才、实现技术创新,进而实现产业的转型升级、形成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人才创新项目同现实生产力对接,推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平台。

其四,人才价格与价值的对接。

《意见》提出,要“推进人才管理体制改革”“强化人才创新创业激励机制”“完善科研人员收入分配政策,依法赋予创新领军人才更大人财物支配权、技术路线决定权,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激励机制”。这些要求,将大大促进研发人员创新劳动同其利益收入的对接。

山东淄博有个村办企业,生产神舟飞船用的硅胶。这个村办企业现在已经成为中国氟硅行业的龙头企业,是中国石油化工的百强企业。他们的人才战略有两句话,叫以价值体现价值,以财富回报财富。该企业以柔性流动的方式吸引高层次人才前来创新创业,其工资标准一律按照上海北京等大城市工资标准的5倍执行,同时为这些人才实行期权股权制度。十几年来,他们一共引进了几百名北大、清华、中国科学院的高层次人才。他们的创新实践,值得借鉴。

笔者相信,人才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深度融合之日,即是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实现之时!

(作者系武汉工程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公文写作,请认准公文库 https://www.gongwk.com
公文库客服

QQ扫我,联系客服

风过无痕老师,fgwh799

微信扫我

此生此时老师,fgwh7919

微信扫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