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不仅是自身经济发展的内在诉求,也是促进全球经济稳定发展的需要。从被动参与到主动构建,中国正以自己的方式为全球经济治理贡献力量
顺应全球经济变革要求
张 原
当前中国改革开放进入了新阶段,即前30多年中国主要通过改革开放接受全球规则进而融入全球经济治理体系,而未来30多年乃至更长时间,中国将着力推动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的调整优化。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成为中国新一轮对外开放的重点。
世界经济格局变化催生经济治理体系变革,属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自然规律。本次世界经济格局变化凸显中国因素,中国成为持续推动未来世界经济格局变化的重要力量。中国重视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是顺应世界经济格局变革的客观诉求。
当然,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变革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在较长时期内由美国主导的格局难以改变。尽管遭受金融危机影响,但美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金融强国。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应更加理性,重点不是如何主导全球经济治理体系,而是如何不断深化改革以夯实自身基础,重点从三个方面提升自身在全球经济治理体系中的地位。
首先,重视上合组织峰会、金砖国家峰会、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G20峰会等治理平台建设,稳步推动全球经济治理平台改革,增强国际经济治理经验,提升中国在区域乃至国际机构中的话语权。2014年11月北京APEC会议聚焦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及互联互通等重大议题,引发世界广泛关注。今年9月G20峰会将在杭州举行,中国在议题设置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中国将通过G20等全球或区域治理平台,持续释放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的新理念。
其次,重视货币金融在国际经济秩序中的核心地位,推动金融市场体系改革,稳步提升中国在国际金融货币体系中的话语权。去年,人民币加入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事件引发广泛关注,预示货币金融话语权是各国特别是大国在全球秩序竞争中的焦点。虽然短期内中国在国际货币等传统领域还难以大幅提升话语权,但可以在增量上寻找机会。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多网民和手机用户,加大力度支持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及时制定引领全球的互联网金融规则,将提升中国在互联网金融等领域话语权。
第三,重视加强中美在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建设中的合作,促使未来“一带一路”合作共赢治理体系与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跨大西洋贸易和投资伙伴关系协定(TTIP)对接。虽然美国目前没有加入“一带一路”,中国也没有加入TPP,但“一带一路”倡议与TPP和TTIP必然面临对接的问题。为此,深化中美两国经贸合作,携手推动全球高标准经贸规则的制定,不仅可以满足美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体系中继续扮演重要角色的诉求,体现中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角色变化,也有助于推动全球经济治理体系体现中国合作共赢的新思维。
(作者单位: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
尤 苗
全球经济治理是跨国界的公共产品,公共产品的特征就是其消费和生产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全球经济治理的出现,实际上是为了弥补全球经济的市场失灵问题,希望通过有效的集体行动,提高整个世界的福利水平。
普通的公共产品一般都是由政府提供,但是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由于不存在高于各国政府之上的政府,所以全球性公共产品一般由超级大国来提供。比如在二战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全球经济治理都是由美国主导,依托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关贸总协定为三大支柱。随着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的问题逐渐凸显。一方面,各主要发达国家为了恢复本国经济,国内政策分化严重,各国宏观政策的协商机制明显不足;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对全球经济治理的需求没有得到足够满足。各国都寄希望于通过国际经济治理这个公共产品来改善自身福利,但是公共品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决定了在全球范围的提供过程中,必然会有一些国家希望通过搭便车来改善自身福利。
作为新兴大国,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不仅给全球经济带来动力,还提高了我国承担更多国际责任的能力。虽然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中国仍然是发展中国家,代表的是发展中国家对全球经济治理这种公共产品的需求偏好。中国参与到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的建设中,必然会使得这种公共产品更具有普适性,比如针对发展中国家巨大的基础设施融资缺口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以及“中国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基金”等。
金融危机之后,中国作为世界经济的稳定剂,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角色也在不断变化。2010年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关于“十二五规划”建议中,首次提出中国应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2013年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在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中进一步提出形成参与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的机制,推动国际经济治理结构完善;2015年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十三五规划”,特别提出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可以看出,中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从起初被动接受的参与者到现在积极主动的构建者,通过提出中国方案、分享中国智慧,展现出了中国正在积极为全球经济治理贡献更多力量。
在贸易投资领域,在美国大力推行TPP和TTIP的同时,中国目前也已与20多个国家和地区达成自贸区协定,并且正在积极推进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中日韩自贸区以及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等协议;中国还在积极推动世界贸易组织多哈回合谈判的进展。在金融货币领域,中国建设性地提出了许多创新方案,比如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丝路基金、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等。与此同时,中国还积极谋求在二十国集团、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金融稳定理事会等国际机构内与自身能力相匹配的权力,提高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目前中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话语权多体现在区域性规则的制定方面,在全球性规则制定方面的话语权还不足。全球经济治理的话语权和全球公共产品的提供是一国实力的综合体现。因此,中国修炼好内功、提高自身综合实力是根本。一是扩大提高贸易和服务的规模,提高在世界市场中的份额,为世界提供更大的商品和服务市场;二是增加对外长期投资,继续实施走出去战略,提高国际影响力;三是切实落实创新驱动战略,提高技术输出能力;四是继续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这些措施都需要中国经济在改革、创新和开放方面有新的进展。此外,除了以上这些硬实力之外,还要加强话语体现、价值观传播等方面的软实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话语体系。只有这样,才能在全球经济治理体系中,唱响中国声音。
(作者单位: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院)
积极提供国际公共产品
刘 东
环顾当今世界,尽管各个主权国家都让渡了部分权力,但并没有形成真正的世界政府,而是形成了不同层次、各种形式的国际公共产品。国际公共产品是国家产品的对称,比如联合国、国际维和部队、国际法院、世界贸易组织、国际环保组织等等。其中,联合国等国际组织是国际公共产品的最高形式。
二战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美国扮演着全球国际公共产品主要供给者的角色,但它的实力已明显相对下降,地位和实力之间的反差造成国际公共产品供应严重不足。而且,既有的国际公共产品也被美国严重“私人产品化”。在这一背景下,其他大国有必要根据国际区域合作不断发展的形势,积极提供国际公共产品。
“一带一路”和亚投行是中国提供给世界的重要新型公共产品。它们不是排他而是包容的,不是谋求赢者通吃而是要实现合作共赢,它们的运作过程遵循国际公认的准则,充分吸取现行国际机制的经验和教训,当然也必定会更均衡地反映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和关切。中国欢迎其他国家搭乘自己驾驶的列车,搭快车也好,搭便车也好,来者不拒。“欢迎搭车”充分体现了中国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新理念。
中国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是为了推动沿线国家乃至世界各国互利共赢、共同发展。“一带一路”建设的原则就是“共商、共建、共享”。共商就是集思广益,好事大家商量着办,使“一带一路”建设兼顾双方或各方利益和关切,体现双方或各方智慧和创意;共建就是各尽所能,各施所长,把优势和潜能充分发挥出来,集腋成裘,聚沙成塔,持之以恒加以推进;共享,就是让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沿线各国人民,打造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实际上,“共商、共建、共享”这一原则,既贯彻于“一带一路”倡议中,也是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贡献的重要理念。
“一带一路”激发了区域合作的新浪潮,孕育着无限的生机和光明的前景。在有关各方共同努力下,亚投行已经开展工作,丝路基金也已启动业务,一大批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项目正在稳步推进。
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这与中国主张的和平发展道路密不可分。和平发展道路的内涵非常丰富,对外开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共同发展、全球治理,都是一脉相承的。对外开放,就不是闭关自守,不是意识形态结盟,而是打开国门,走出去、引进来。和平发展,就是通过和平的方式进行发展。合作共赢,就是通过参与分工合作,公平交易,等价交换,实现互利。共同发展,就是保证竞争起点的公平,不通过市场手段吃掉对方,贯彻正确义利观。全球治理,就是积极提供大家都需要的公共产品,包括全球性的多边组织,也包括区域性的多边或双边组织,并欢迎大家搭便车,与大家一起构建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
从可预期的将来看,美元、欧元、人民币共同构成货币体系,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其他地区性的银行及基金共同调节货币市场,WTO、区域性的多边自由贸易投资组织推动贸易发展,以及二十国集团峰会等机制地位越来越高,加之部分区域推进经济一体化,共同构成了世界经济治理体系。
(作者单位: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