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越来越多的青壮年背井离乡进城务工,留下了一个个独守家园的孤独身影,这个特殊而庞大的群体被称为“留守一族”,成了当下中国最需要人文关怀的群体。
“留守”是中国社会发展转型中所面临的阵痛之一,形成的因素复杂多样,有城乡收入差距的拉大,大量青壮劳动力蜂拥入城,造成农村空心化等方面的“经济动因”,也有受城乡二元结构体制影响,年轻人到城里打工,却无法将自己的孩子和父母带到城里进行陪伴的“体制之殇”,更有家庭、社会、政府、公众“四位一体”关爱农村留守人员保护体系的“缺失之过”,从而造成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在心理和心灵上产生不适应感,严重的心理畸形,出现“留守人员亲情缺失综合症”。
由于问题的复杂性,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的“亲情饥渴”不会在短期内得以解决,这就需要整个社会形成人文关怀的合力来尽力弥补。对于家庭,可以借助道德约束和法律规制,促使子女常回家看看,即使再忙也要常给父母打个电话,报个平安,以及通过舆论宣传和亲情呼唤,引导外出务工父母采取常打电话、不定期团聚等形式,给予留守儿童亲情沟通和精神抚慰。社会组织,则可以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和爱心资源,建立志愿者义工服务组织、爱心帮扶小分队等,以及设立“留守人员之家”、开设亲情电话进行定期“温馨对话”,包括寻找“代理妈妈”和“爱心子女”等,来为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提供一份社会的帮助和集体的温暖。就政府而言,在做好对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等特殊人群日常性生活救助、基本的精神安抚等必要的帮扶工作之外,更应该从长远出发,逐步实现以户籍制度改革为中心,拆除相关就业、医疗、教育等方面的壁垒,通过打破制度围墙的阻隔,最终实现减少留守、结束留守。作为社会公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是每一位公民应尽的责任义务,每一个人都应该行动起来,为了那些孤寂的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的生活多一丝阳光、多一分希望、多一份美好,来献出自己力所能及的关爱和帮助。
对于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陪伴和照顾永远是给予他们最好的礼物。和父母在一起,这是6000多万农村留守儿童最朴实而又梦寐以求的梦想;和亲人在一起,这是5000多万农村留守老人,最真实而又期许已久的愿望,让我们全社会行动起来吧,汇聚成一份份沉甸甸的温暖和关爱,去托起每一位农村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渴望亲情生活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