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善于引用古代典籍、经典名句来阐述修身、为官、治国、平天下之道。诚如人民日报社社长杨振武在《习近平用典》序言中所说,“从用典中,我们可以感悟‘以百姓之心为心’的宗旨意识、‘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的政治智慧、‘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的务实精神”。习近平总书记这些哲理深刻、寄意深远、清新质朴、生动传神的经典雅句,“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带给人们以深刻的思想启迪、精神激荡与文化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用典具有连贯性。2015年2月人民日报出版社发行的《习近平用典》中遴选了习近平总书记数百篇讲话和文章中使用频率高、影响深远、最能体现他治国理政理念的典故135则,分为敬民、为政、立德、修身、笃行、任贤、天下、廉政、信念、创新、法治、辩证等13个篇章,从中可以了解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的概貌与深意。该书只是遴选,不能涵盖用典的全部。例如198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时,便在《干部的基本功——密切联系人民群众》中引用老子的“以百姓之心为心”来说明只要我们党真正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周围就会吸引和凝聚起千百万大众,就不愁社会不稳定;1990年在《从政杂谈》中引用司马光的“天下事未尝不败于专而成于共”来阐明专擅狭隘的危害性及齐心协力建功立业的重要性。2016年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多次引经据典,如引用王阳明“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来勉励党员要立志坚定;引用《大学》“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来要求全党坚信人民是党的根基与力量,必须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引用《三国志》“功以才成,业由才广”来激励全党加快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引用《论语》“己不正,焉能正人”强调必须持之以恒地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引用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以冀望全党同志不忘初心,永葆谦虚谨慎、不骄不躁、艰苦奋斗的作风,勇于变革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习近平总书记频繁、持续地引用经典,被誉为“习氏风格”,折射出他对传统文化的深厚情愫。
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的素材包罗万象。上自西周、春秋战国,下至清、民国、新中国的各个时期的经典妙语,孔子、孟子、荀子、墨子和名家、法家、兵家、道家、杂家等诸子百家,易学、唐诗宋词、名臣奏议、名家笔记中的名言名句,都被他信手拈来。例如,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引用《国语》“从善如登,从恶如崩”来嘱托青年要意志坚定,加强内心自律,做到慎独、慎初、慎微;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引用《资治通鉴》中“为政之要,莫先于用人”来说明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重要性;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引用《诗经》“思皇多士,生此王国。王国克生,维周之桢;济济多士,文王以宁”来阐明人才对中华民族复兴的意义,又引用《礼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来激励中国科学家不断创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六次集体学习时讲话中引用朱熹“不以一毫私意自蔽,不以一毫私欲自累”来要求领导干部坚守正道、弘扬正气,坚持以信念、人格、实干立身,襟怀坦白、光明磊落、恪守规矩、清正廉洁,正确行使权力,经得起各种诱惑的考验;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讲话时引用毛泽东同志“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诗句来号召全党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毫无畏惧面对一切困难和挑战。可见,习近平总书记博古通今,其用典之丰富体现了他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
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的方法具有灵活性。习近平总书记并非守旧僵化地引用几千年、几百年前的经典名句,而是融会贯通、活用经典。他常独辟蹊径、赋予新意。如引用苏东坡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诗句,将描写观赏庐山风景时的感受转换成换个眼光看问题的辩证思维;在谈到“为学”问题时,因对象不同,用典亦不同,如在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座谈会上引用唐代诗人杜荀鹤“少年辛苦终生事,莫向光阴惰寸功”诗句,叮嘱小朋友为学要从小做起、从当下做起;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引用《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激励青年人将学与识、知与行结合起来;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引用荀子“学者非必为仕,而仕者必为学”,劝诫党员干部把读书作为修身之基与理政之备,不断为学、涵养精神,才能遇事从容不迫、方寸不乱。如此娴熟地运用经典,易于为人接受,得到启迪。
习近平总书记所引鉴的经典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皆是针对当下中国内政治理中最紧迫、最重大的现实问题而谈。例如,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第一批总结暨第二批部署会议上的讲话中引用司马迁《史记·殷本纪》“人视水见形,视民知治不”,告诫各级党员干部要“以民情为镜”、“坚持开门搞活动”,自觉接受群众参与、接受群众监督、请群众评判,多照照群众这一面镜子,多比比群众这一把尺子,“切忌自说自话、自弹自唱”;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的讲话中用通俗平实的民间语言聚焦问题,如会所中的歪风,培训中心的腐败,裸官、走读、吃空饷、参加天价培训,党员干部在企业兼职、吃拿卡要、庸懒散拖、高高在上、挥霍浪费、脱离群众,执法监管部门和窗口服务单位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雨过地皮湿、温水煮青蛙、隐身人等,“点准了穴位,戳到了麻骨”。而后数次引用经典雅句,精当地表明解决问题的决心与方法。例如,在谈到聚焦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等问题时,引用“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来强调必须找准靶子、点中穴位;引用“取法于上,仅得为中;取法于中,故为其下”来强调必须严字当头、从严从实;引用“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来强调必须相信群众、敞开大门;引用“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来强调必须增强忧患意识,从严治党;引用“奢靡之始,危亡之渐”强调必须持续深入改进作风;引用“不矜细行,终累大德”来号召各级干部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坚守正道、弘扬正气,营造良好从政环境;引用“道私者乱,道法者治”来强调必须严明党纪,加强执纪问责。这些用典言简义丰,对聚焦问题和解决问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用典密切围绕他治国理政的核心目标,体现了经世致用的实践理念。例如,在《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 在浙江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会上作报告时的插话》等文中引用南宋吕本中《官箴》“当官之法,惟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强调领导干部要遵守清廉、谨慎、勤勉三条法则,严守党纪国法;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引用明代刘基《拟连珠》“物有甘苦,尝之者识;道有夷险,履之者知”,强调天下道路皆有平坦坎坷之分,只有自己走过才会明白,领导干部要有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在河南兰考县委常委扩大会议上讲话时引用“天下第一清官”张伯行的“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宽一分,民受赐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谁云交际之常,廉耻实伤;倘非不义之财,此物何来”,告诫党员干部要体察民艰、爱惜民力、廉洁奉公;在中央政法工作会议上讲话时引用“公生明,廉生威”,嘱托政法干部要心怀敬畏,始终“做到秉公用权、不以权谋私,依法用权、不假公济私,廉洁用权、不贪污腐败”;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第一批总结暨第二批部署会议上讲话时引用清代万斯大的“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要求为政者维护人民群众利益;在《领导干部要认认真真学习 老老实实做人 干干净净干事》等文中多次引用老子的“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提醒党员干部谨防“贪欲”之害,把握住自己,洁身自好,清廉自律,坚守党纪法规的底线;在不同场合、不止一次地强调“严明党的纪律”、重视“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引用韩非子的“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商鞅的“国皆有法,而无使法必行之法”、王符的“法令行则国治,法令弛则国乱”、包拯的“法令既行,纪律自正,则无不治之国,无不化之民”、张居正的“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等,强调不能“让制度成为纸老虎、稻草人”,不能“把纪律作为一个软约束或是束之高阁的一纸空文”,领导干部及司法工作者要带头依法办事、秉公执法、遵守纪律,使法律真正成为“带电的高压线”,形成全民守法的良好社会风尚。可见,用典的背后是“治世”,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治国理政的养分,是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的真正目标。作为党和国家的最高领导人,习近平总书记引经据典,集千古之智,心系亿兆黎民,彰显了一种干事创业、治国理政的大境界,一种执古御今的气魄。
习近平总书记用典传播了中国传统文化。在各种国事访问中,习近平总书记从历代经典中旁征博引,恰到好处和鲜明地表述中国对重大国际问题的观点立场。如在印尼国会演讲时引用于右任的“计利当计天下利,求名应求万世名”来诠释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当以世界利益为出发点,共建中国与东盟命运共同体的观点;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演讲时引用唐代诗僧尚颜的“浩渺行无极,扬帆但信风”,表达了御风而行、一帆风顺的祝愿;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演讲中引用《古今贤文》中“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来阐明中国乐于共建世界多元文明的愿景;在德国科尔伯基金会演讲中引用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来表明中国对合作共赢的世界秩序的构想;在中法建交五十周年纪念大会上引用《中庸》中“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来表达中国文化对多元和谐的追求;在布鲁日欧洲学院演讲中引用《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来阐明中国人刚强劲健、勇于开拓进取的无畏气概;在出席美国华盛顿州西雅图市欢迎宴会时演讲表示“法者,治之端也”。这些用典,令世界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彰显着一种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
[2]习近平用典[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5年.
(作者简介:赵雅丽,北京社会科学院历史所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