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打印 加入Vip

刘新庚:从“细小实”处筑牢核心价值观

 时间:2016-11-29 10:23:00 |  刘新庚 | 字体:【 】| 阅读: 140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要注意把我们所提倡的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但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并非一日之功。我们要利用各种时机和场合,形成有利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情景和社会氛围,使核心价值观的影响无所不在、无时不有。

一要大力拓展和优化载体建设,促进核心价值观入耳入脑入心。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载体,主要包括人们的工作岗位、各种媒体、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等。适宜的载体能够将核心价值观的思想生动鲜活地呈现出来,帮助人们更好地认同和接受,使主体与客体实现良性交流和情感互动。目前我们的载体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如载体自身欠缺吸引力,传播效果差等。为了更好地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我们要做到:首先,充分利用新兴媒体改变信息的单向度传播,为人们提供更直接、更迅捷、更具互动性的载体平台,切实增强载体的传播和教育功能。我们要利用新媒体平台的各种技术优势,通过新媒体平台拉近主客体之间的距离,让人们真切地感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不是空洞的口号和枯燥的说教,而是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特别要注重拓展大数据时代新型载体的功能,注重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人们正确认识各类社会热点问题。其次,注重各种载体的综合化构建,将岗位载体、活动载体、大众传媒载体有机结合,形成一个体系,产生合力功效。最后,净化网络环境,建立健全专业人才队伍,完善各种监管机制,加强对网络的管理,使其更好地为落细落小落实核心价值观服务。

二要遵循认同规律,助推个体的思想内化和情感认同。人的认同是主客体通过相互作用引起主体的认知、情感、行为发生变化,从而与一定社会要求、价值观念等趋于吻合的过程,是主体对客体作出的一种肯定性的积极反应。个体的认同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伴随着知、情、意、信、行的过程,只有遵循认同规律,才能有效助推个体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可、选择、内化和践行,逐步实现理性认同、观念内化和习惯养成。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度认同,关键在于实现个体思想内化。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我们要力避粗、大、虚的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要遵循认同规律,从群众面对的各种生活小事入手,切中群众利益的关注点,找准人们情感的共鸣点,科学助推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古人云: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只有内化于心,才能外化于行。因此,我们要善于用生活化的语言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用生动的事例诠释其意义,让广大人民群众感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吸引力、亲和力和感召力,从而自然而然地产生情感认同。在这一思想内化和情感认同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选择彰显社会主义价值观的鲜活事例和典型人物,用生动、形象和富有感染力的方式大力宣传,以榜样的力量积极影响群众心理情感。总之,只有真正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人们日常工作、生活和学习的“无缝对接”,才能有效助推人们对核心价值观逐步实现思想内化、情感认同和实践循环。

三要形成立体化实践格局,推动全面、深入、持续践行核心价值观。实践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我们要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推动各种实践活动常态化、长效化。为此,必须大力拓展实践渠道,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全面践行。我们可以以岗位实践为主导,以其他形式的社会实践为补充,形成全方位立体化的社会实践格局。目前,许多地方开展的岗位业绩竞赛、劳动能手展示活动、专题社会调查、主题文艺演出、志愿者活动等,都是实效性强、群众反应好的实践活动。同时,要大力推动实践基地建设,积极培育诸如城市社区文明服务示范基地、乡村生态文明建设基地、学校创新创业基地、企业劳动能手培育基地、军民共建文明示范基地等各种基地建设,促进各行各业深化核心价值观建设。此外,我们还要注重完善各种实践制度,持续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制度是实践活动的基础,是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活动持续化、常态化的基本保障。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科学有力的制度保障。我们应当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健全各行各业规章制度,完善市民公约、乡规民约、学生守则等行为准则,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人们日常工作生活的基本遵循。

(本文系2016年度湖南省智库专项重点课题“湖南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的实践路径研究”(16ZWB15)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公文写作,请认准公文库 https://www.gongwk.com
公文库客服

QQ扫我,联系客服

风过无痕老师,fgwh799

微信扫我

此生此时老师,fgwh7919

微信扫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