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铁腕反腐,打“老虎”、灭“苍蝇”,无禁区、无死角,始终保持了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包括周永康、郭伯雄、徐才厚、苏荣、令计划等“巨虎”在内的一大批腐败分子纷纷被击落尘埃,反腐败斗争取得了重大胜利。党心大得,军心大得,民心大得。分析这些昔日雄踞庙堂、呼风唤雨的腐败分子走向腐败的原因,警示应当说是多方面的。不否认,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体制、机制、制度方面存在一些漏洞,滋生腐败的土壤和条件依然存在,但当事人自身不明白党员领导干部应为人民掌权、为人民担当的道理,或者说没有处理好做官与担当的关系,共产党人原本特有的精神家园失守,也是根本原因之一。这也是我们党成为执政党之后,每个党员领导干部都无法回避并且必须做出回答的一个重要问题。
所谓“官”,就其最早本意来说,是为国为民办事的岗位。我国第一部记录上古历史文献的经典名著《尚书》中,有一则官训这样写道:“若金,用汝作砺!若济巨川,用汝作舟楫!若岁大旱,用汝作霖雨!”。意思是,老百姓如果需要用刀,当官的就要作磨刀石;老百姓如果需要过大河,当官的就要作舟船;如果遇到天大旱,当官的就要作及时雨。这就意味着做官就要为老百姓做事,有对人民的担当,不为人民做事,不为人民担当,就失去了官的原本意义,这其实是一种百姓情怀、人民情怀。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孙中山先生说,“要立志做大事,不要立志做大官。”深刻揭示了为官治世的根本之道。对一个执政党来,事关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事,再小也是大事,相反再大也是小事。只有坚持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依归,才能在人民的眼里真正被视为代表者,才能有效地保持与人民的密切联系,得到最广大人民的拥护和支持。正因为深谙这一真谛,早在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同志就把“解决群众的穿衣问题,吃饭问题,住房问题,柴米油盐问题,疾病卫生问题,婚姻问题”等一切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作为我们党“应当注意的问题”明确提了出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并要求:“中国共产党的一切执政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治理活动,都要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拜人民为师,把政治智慧的增长、治国理政本领的增强深深扎根于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之中,使各方面提出的真知灼见都能运用于治国理政,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可以说,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党全部工作的意义所在,为人民做事、为人民担当是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必须牢固坚守,须臾不能丢。我们党95年的历史,就是一部为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努力担当的历史,这也正是党始终植根于人民群众深厚沃土之中、永葆青春活力的根本原因所在。
做大官与做大事,在孙中山先生那个时代,确实是两码事。但到了今天,从理论上分析,这两码事应该变成一码事。我们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最终目的是实现共产主义,难道还有比共产主义最伟大的事业吗?没有了。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是为人民服务,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难道还有比这更美好的吗?没有了。所以从理论上讲,我们党的干部正是不要做大官,而是要干大事业,干人类历史上最伟大最美好的事业。人生在世,事业为重。凡是立志为人民做好事、做大事的人,即使当不了大官,也会名垂青史。凡是总想做大官,而不求做大事的人,即使是当了大官,也会因其行为与党和人民的利益相左,最终落个身败名裂、遗臭后世。已经被钉在历史耻辱柱上的周永康、郭伯雄、徐才厚、苏荣之辈,一再为此作了注脚。这表明,坚守共产党人特有的精神情操,秉承为人民做事、为人民谋福祉的本质特征,进一步完善规范党员领导干部的掌权行为,坚固拒腐防变的第一道防线,不能不成为我们加强执政党建设的首要基础工程。
为人民担当,决不能贪图享乐。无论古代还是现在,要真正做一个勤政为民的好官,贪图享乐是不行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做官就是要尝苦味,使苦劲、出苦力。清代的潍县令郑燮有首《青玉案》,述说自己的做官之苦:“十年盖破黄绸被,尽历遍,官滋味。雨过槐厅天似水,正宜泼茗,正当开酿,正是文书累。坐曹一片吆呼碎,衙子催人妆傀儡,束吏平情然也未?酒阑灯跋,漏寒风起,多少雄心退!”把当官的苦处描写的淋漓尽致。从现有的史料来看,郑燮为官确实很苦:不仅收入少,而且因为上书请求赈救难民一事,得罪了一些权贵,最后竟被罢免了官职。后来,他在扬州过着“宦海归来两袖空,逢人卖竹画清风”的贫苦日子,直到离世而去。这种做官苦,其原因很清楚:一则廉洁自律,不贪钱财,经济上苦;二则勤政为民,排忧解难,工作上苦。在“墨海沉浮”、“物欲横流”的封建时代,像郑燮这样“独步清流”的好官固然有一些,但毕竟极少数。在我们共产党的队伍里,这种典型可谓不胜枚举。如方志敏、焦裕禄、孔繁森、谷文昌……,他们虽然没有像郑燮那样感叹为官之苦,但作为一个真正的共产党人,他们的苦已通过行为业绩体现了出来:方志敏担任红十军供应部长时,吃菜根穿破衫,始终不动公家一钱一布,他说:“为着党的事业成功,我毫不稀罕美味的西餐大菜,宁愿吞嚼刺口的苞粟和菜根;不稀罕舒服柔软的钢丝床,宁愿睡在猪栏狗窠似的住所!”焦裕禄任兰考县委书记只有480天,为改变兰考的贫穷面貌,带病坚持工作,“日夜操劳不知辛苦”,直至牺牲在岗位上;孔繁森为西藏的经济发展,哪里危险哪里上,何处困难到何处去,他要求自己很苦,省吃俭用,从不多花一分钱,遇到群众有难,他有钱就捐钱,有物就捐物,以至到牺牲时身上仅有八元六角钱;谷文昌心系群众,一心为民谋福祉,用“为民高擎一把伞,为民敢扛一片天”的担当,带领群众治风沙、建绿岛,真心实意为群众解忧难、谋利益……他们都以十分鲜亮的行动,展现了一个真正共产党人做官的担当。做官的苦,才能换来百姓乐、社稷安。相反,如果做官乐、做官甜,则只能带来百姓苦、百姓怨、社稷乱。因为做官的贪图享乐,挥霍的只能是百姓的血汗。挥霍老百姓血汗的人,是不可能得到老百姓拥护的。
为人民担当,决不许发财致富。“做官即不许发财”。这是抗日将军吉鸿昌父亲的遗言。吉鸿昌把它烧制在瓷碗的两侧作为自己的“官铭”,让自己吃饭时便能看到,以反省和警示自己。这则官铭,关键就在“不许”二字,以“不许”为自律。郑板桥对自己也有同样的自律,他在“七品知县”任上时曾修家书说:“人皆以为做官乐,我今反以做官为苦,既不敢贪赃枉法,积造孽钱以害子孙,则每年廉俸收入,甚属寥寥。苟不入仕途,鬻书卖画,收较多于廉奉数倍。”这其中最闪光的语言,不是言他做官尚不如鬻书卖画的清廉,而是两个字——“不敢”:不敢贪赃枉法,不敢积造孽钱以害子孙。古今大量事实表明:“当官发财两条道,当官就不要发财,发财就不要当官。”(习近平:2015年1月13日与县委书记研修班学员谈话)你要为人民做事,当人民的公仆,就不要指望比别人富有。要想发家致富,就不要当官。道理很简单,“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其后;与其有乐于身,孰若无忧于其心。”(唐.韩愈语)你要想为自己发财,就不会去想为人民做事和担当;而做官者发财致富,必然贪赃枉法,或卖官鬻爵,最终走向腐败,这是一条铁律,古今中外概莫如此。在封建社会里,做官发财,是官僚政治从娘胎中带来的一种古代官场艾滋病,官大都是骑在人民头上的统治者,当官不过是剥削人民、聚敛钱财的手段。“千里做官为发财”、“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就是这种官态的真实写照!从现代一些腐败案例来看,这种为发财而做官的人也不鲜见。颇为经典的如江西省原副省长胡长清有个表白:“现在我花你们几个钱,今后我当了大官,只要写个字条,打个电话,你们就会几千万几千万地赚。”很显然,在这位已当着副省长的“大官”看来,当官就是为了捞钱,捞钱是为了继续往上爬,捞更多的钱。正是这种心态的支配,他在任副省长期间“日进斗金”,捞了几千万,却仍然欲壑难填。由此可见,我们今天的政府官员,尽管与封建官吏不可同日而语,但如果共产党人特有的精神情操失守,不是想着为人民做事,而是想着为自己发财,与古代的贪墨并没有质的区别,“积造孽钱以害子孙”的结果当然也没有什么两样,受到党和人民的唾弃也是必然的。
为人民担当,决不能以权谋私。做官,就要掌权、用权。能否以天下为公,为人民用权,是衡量做事与做官的试金石。为人民做事,就要代人民立言,为人民做主。“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这是古代一些清官廉吏的为官之道,我们今天的领导干部,思想境界应当比这更高、做得更自觉。一方面要牢记党的宗旨,多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想群众之所想,干群众之所思,急群众之所急,努力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实现好、发展好。一方面要秉公用权,用权唯公,不殉私舞弊,不贪赃枉法,敢于扶正祛邪,扬清击浊,切实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维护好。弗兰西斯.培根任全英大法官时,曾讲过一句名言:“一次枉法裁判,比十次作恶本身对社会的危害还大。”因为它销蚀的是公正,是民心,是人民群众对政府的信任!领导干部身居高位,手中有权,很容易成为被腐蚀的对象,各种腐蚀尽管花样不断翻新,但说到底无非是投其所好,“见缝下蛆”,或用金钱、美女拉你下水,或以古玩、珍宝诱你入我毂中,实现权钱交易、权色交易之目的。看一看这些年不断跌落尘埃的腐败分子,无论是早先落马的倪献策、罗云光、张辛泰,后来的陈希同、王宝森、孟庆平,还是十八大以来被严惩的周永康、郭伯雄、徐才厚之流,教训都在这里。因此作为领导干部,一定要时刻不忘手中的权力是人民给的、要用来为人民做事,心存敬畏、手握戒尺、慎独慎微、勤于自省、严于律已,高度警惕私欲膨胀,自觉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警钟常鸣,防微杜渐。“物必自腐而后虫生。”凡领导干部犯错误,乃至违法乱纪、腐化堕落,根源大都在世界观出了问题。加强自身修养、解决“内功”问题,从来都是拒腐防变的根本。作为领导干部,在事业上要有雄心,但决不能有野心,更不能有贪心,除了享有制度和政策规定的个人利益和工作职权以外,不得谋求任何私利和特权。“千百巧计,不如本分做人。”这个道理听起来似乎很平常,但与党规党纪要求却是一致的。
为人民担当,决不能搞虚假作风。孟子有云:“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程颐说:“以诚感人者,人亦以诚而应。以术驭人者,人亦以术而待。”为人民担当,最重要的是对党、对组织、对人民、对同志忠诚老实,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干老实事,以实取信于民,让群众感到把权交到你手里放心。试想,对一个说话不真诚、做人不老实、办事不实在的人,有谁敢相信?同样,一个作风飘浮、好大喜功、虚报浮夸、弄虚作假、欺上瞒下的领导干部,怎么能让群众放心?这种领导者在群众中又如何会有感召力和凝聚力?因此能否做到实事求是,是喜报喜,有忧报忧,对成绩不夸大,对问题不缩小,对错误不隐瞒,对事实不歪曲,不仅事关党的原则和党的事业,也事关个人的品质和形象。明乎此,每个领导干部不可不思,不可不认真对待。我们共产党人,历来把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当老实人,“说得到,做得到”,作为取信于民的一项基本要求。延安时期,我们党开展了整风运动;新形势下,我们党在党员领导干部中多次进行强党性、正党风、树形象为主旨的党员先进性教育,尽管形势不同、场景不同,但目的之一都是为了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的优良作风,纠正和防止追逐个人名利、弄虚作假、欺上瞒下、搞形式主义等不良现象。我们为人民做事,既会有成绩,也难免会有问题,有喜报喜易,有忧报忧则难,特别是对事关单位荣誉、个人面子乃至形象的问题,没有个“清越而瑕不自掩”的品格是难以做到的。有句群众语言说得好:“发现成绩是水平,敢于揭露是党性。”一个领导干部敢不敢正视问题,揭短亮丑,不回避矛盾,既反映了是否真正具有求实之心,也反映了有没有对党的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心底无私天地宽。”凡掩盖矛盾、隐蔽事实真相者,无论其如何表白,实际上都是怕砸牌子、怕担当责任、怕影响形象,说到底一个“私”字在作祟。事实反复证明,爱讲假话的人,对党隐瞒和歪曲事实真相的人,看起来似乎精明的很,实际上总是吃亏。一害人民,二害自己。因为假的就是假的,瞒得了一时瞒不了一世,瞒得了个别人瞒不了多数人,东窗事发之时,就是其威信扫地、被党和人民唾弃之日,正所谓“聪明反被聪明误”。这也是一条铁律,是由我们党的根本思想路线所决定的。因此说,虚报浮夸、弄虚作假,绝不仅仅是作风不正、党性不纯的表现,也是一种违法违纪行为、一种腐败现象,是我们党的严明纪律所不允许的。
为人民担当,一定要有好的人品官德。任何人当官只是暂时的,而做人则是一生的。领导干部首先是人,其次是官。人做不好,官也当不好。做个好人,才会做个好官。不是个好人,肯定也不会是个好官。人品、人格不好,官风官气也不会正。不是官位使人增光,而是人使官位生色。我们的各级领导干部,首先应是合格的党员、合格的公民,才有资格担当领导责任,才能实实在在地为人民做事。而有些官迷心窍的人则不然,为了当官不惜一切代价,不顾人格、出卖灵魂,最终不但官当不成,有的甚至连公民的权利也失去了。做好人就要讲良心,做好官更要讲良心,责任担当同样要讲良心。良心是最起码的心肠,也就是推己及人。自己要活得好一点,要想到别人也想活得好一点;自己要休养生息,别人也要休养生息。孟子讲:“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这个“不忍人之心”,就是良心。如果凭着良心去治政,不扰民、不伤民,治天下就会如同反掌。当然,我们今天做人民公仆,仅讲“不忍之心”是不够的,我们的理想和担当应当更高一些,但作为领导干部既有“不忍人之心”,又有“公仆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担当,岂不更好?有人笃信“关系”学,把关系看作“通行证”,认为有了“关系”就有了一切,千方百计地乱拉“关系”,死心踏地地依附关系,以至“没有关系不办事,有了关系乱办事”,严重败坏了党风政风,人民群众对此很不满意,必须用鲜明的事实以正视听。我们共产党人讲认真,讲无私奉献,讲严以修身、讲严以用权、讲严以律己。人生天地间,真正靠得住的不是“关系”,而是立身的本事,一个人的升迁去留,要寄托在自己的真本事上,而不应寄托在跑“关系”上。如果说共产党人也讲“关系学”的话,那么讲得应当是密切联系群众的关系学,靠真本领为人民做事的“关系学”。党诞生在人民中间,成长在人民中间;人民哺育了党,人民拥护党;牢记人民的重托,对人民认真负责,以实谋事、以实创业、以实做人,在为人民服务中勇担重任、建功立业,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归宿、一切发展的源泉。我们党与人民的关系,就会始终水乳交融、鱼水相依、血肉相联,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