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通“最后一公里”,指的是干工作要善始善终,尤其是在最后的关键性阶段,往往是矛盾多发期,开展工作难度加大,更要铆足劲,一锤接着一锤敲,持之以恒干到底,不能虎头蛇尾、无功而返。但在有的地方,不少工作常年处于“最后一公里”的状态,既误了改革发展的良机,也冷了翘首期盼的民心。
我们常讲,工作的关键在于抓落实,不抓等于零,抓而不落等于白抓,落而不实等于落空。打通“最后一公里”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抓工作落实的过程,由于这“最后一公里”的特殊性,有时候甚至直接影响着整个工作的成效。因此,能够及时把“最后一公里”打通,既体现了一个干部敢“抓”的精神状态,折射了善“落”的工作作风,更检验着求“实”的执政能力。
打通“最后一公里”,需要“不破楼兰终不还”的魄力。在启动一项工作时,就铆足干劲,既重视在开局之时鼓舞士气,又重视在推进之中严督实查,紧盯目标任务,细化分解,量化落实,把一鼓作气体现在每个环节的推进过程当中,真正从启动之时就进入“倒计时”。尤其是对那些“难啃的硬骨头”,更敢闯敢干,把胆子放大,把步子调稳,不断创新工作举措,在水滴石穿中把蓝图变成现实。
打通“最后一公里”,需要“不打无准备之仗”的智慧。在谋划一项工作时要提升站位看问题,拉长焦距想办法,找出影响工作的主要因素、关键变量和薄弱环节,在把握大局大势中确定好战略布局、主攻方向和工作的着力点,让工作富有前瞻性和预见性,对于那些潜在问题,要提前预案,从而在未雨绸缪中解决好“桥”和“船”的问题,切实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打通“最后一公里”,需要“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情怀。在推进工作的过程中要用好随机调研这个法宝,既为突破难题注入“群众智慧”,也让群众在参与、见证中理解支持。尤其是对那些群众反映突出的问题,更要讲求“心换心”,不能“硬碰硬”,学会跳出工作看工作,站在群众的角度想问题,把群众满不满意、高不高兴、答不答应作为衡量工作成效的唯一标准,真正以务实的举措和扎实的成效赢得群众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