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打印 加入Vip

敲黑板,习近平这样讲文化自信

 时间:2017-05-09 16:37:00 |  李竟 综合整理 | 字体:【 】| 阅读: 149

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指出全党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并对文化自信特别加以阐释,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这一论述使文化自信成为继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之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第四个自信”。

那么“文化自信”究竟如何理解,它的内涵有哪些?习总书记的“文化自信”到底对哪类人提出了具体要求?如何在当下培养“文化自信”?今天,就跟着人民论坛网小编一起系统全方位地认识下“文化自信”这个热词吧。

一、何为“文化自信”?

所谓文化自信,主要是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

习近平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讲话中指出,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从中不难看出,习近平眼中的“文化自信”主要包括三大层面,第一,即历史层面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第二,即制度层面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第三,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传统文化,它是民族繁衍生息的根基和血脉。每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都是复杂多样的,从特定历史坐标和相应评价标准来看,其内容有优秀与落后之分。概略地说,优秀传统文化是指中华传统文化中历经沧桑而积淀传承下来的精华部分,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智慧的基本元素和珍贵结晶。优秀传统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具有超越时代局限、反映中华文明永恒价值的特征,与社会历史发展方向相贴近,与民族共同体的利益和福祉相契合,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系列重大成果的基本精神相呼应。

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来说,“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中创造和延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植的文化沃土。”

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我们党领导各族人民在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实践中,创造了鲜明独特、奋发向上的革命文化。从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到雷锋精神、大庆精神,再到航天精神、奥运精神、抗震救灾精神,它们都是富有民族特色、时代特征的宝贵财富,脱胎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同时又在新形势下不断进行更新升华,从而为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文化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革命文化是我们党独有的文化自信,也是激励我们不断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用习近平的话来讲,就是要“使红色基因渗进血液、浸入心扉”。

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可以说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它是对旧有文化的改革和创新,是运用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所进行的文化创造,它在新民主主义文化基础上建立,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立足于中国实际,吸收国外文化有益成果,通过不断的改革创新形成了具有自己民族特征的先进文化,其本身就是文化自信的表现。正如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所强调,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要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坚定文化自信,首先必须坚定价值观自信,这就要求我们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十八大报告用24字,分别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提出了反应现阶段全国人民“最大公约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制,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实际上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

2014年五四青年节,习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文化自信的一部分,用总书记的话说就是,“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

二、提倡“文化自信”,总书记对哪几类人提出了哪些要求?

1.第一类:党员干部——坚持四个自信

习近平在庆祝建党95周年大会上强调:“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七一讲话后,由原来的“三个自信”拓展延伸到“四个自信”,这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丰富和发展,是重大理论创新,凸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文化发展事业的高度重视,以及对全体党员干部坚定“文化自信”给与的高度期盼。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党员领导干部是党的执政骨干,是社会风尚的引领者,在中华文化薪火相传中是关键少数。中华文化的发展繁荣,很大程度上有赖于领导干部是否能够坚定文化自信,是否有文化自强的责任担当。

可以说,有民族文化的精神支持和方向引导,我们才能在建设发展的道路上保持理想不变、信念不变,因此,文化自信,是党员干部的信念根基。

第二类:文艺理论工作者——坚定文化自信

2014年10月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讲话提出,文艺工作者要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旗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动活泼、活灵活现地体现在文艺创作之中。2016年11月30日,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讲话中,习近平再次给广大文艺工作者提出了希望,“希望大家坚定文化自信,用文艺振奋民族精神”。习近平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创作出具有鲜明民族特点和个性的优秀作品,要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有深刻的理解,更要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善于从中华文化宝库中萃取精华、汲取能量,保持对自身文化理想、文化价值的高度信心,保持对自身文化生命力、创造力的高度信心,使自己的作品成为激励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不断前行的精神力量。

第三类: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014年五四青年节,习近平到访北大,他提出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是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广大青年要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勤学、修德、明辨、笃实,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自己的基本遵循,并身体力行大力将其推广到全社会去,努力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创造自己的精彩人生。   

习近平强调,核心价值观的养成绝非一日之功,要坚持由易到难、由近及远,努力把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变成日常的行为准则,进而形成自觉奉行的信念理念。广大青年树立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在勤学、修德、明辨、笃实上下功夫,下得苦功夫、求得真学问,加强道德修养、注重道德实践,善于明辨是非、善于决断选择,扎扎实实干事、踏踏实实做人,立志报效祖国、服务人民,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

 三、如何培养文化自信?

高度的文化自信对于提升中华民族文化软实力,实现文化强国的理想至关重要。那么,究竟如何培养呢?

第一,必须具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历史表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建设文化强国,首先必须具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对自己的文化缺乏自信甚至妄自菲薄,建设文化强国就无从谈起。

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五千多年文明发展历程中,各族人民紧密团结、自强不息,共同创造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同时,中华文化具有开放性、包容性的鲜明特征使其在世界文化多元竞争发展格局中能够博采众长而生生不息。只要我们做到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就能使中华文化成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成为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可以说,这是我们培养高度文化自信的深厚底气。

正如习近平所说:“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第二,应深刻认识我们党在文化建设上取得的巨大成就。尤其需要强调的是,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这条道路是我们党长期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集中体现,是对我国文化发展规律的深刻揭示,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地位作用、发展方向、发展目的、发展动力、发展思路、发展格局、发展战略、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作出了科学回答。只要我们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紧紧抓住当前我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所具备的各方面有利条件,就一定能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是我们培养高度文化自信的现实基础。

第三,文化自信不是文化自大,不是要排斥国外优秀文化成果。正如习近平所说,“对我国传统文化,对国外的东西,要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经过科学的扬弃后使之为我所用”。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学习借鉴一切有利于加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有益经验、一切有利于丰富我国人民文化生活的积极成果、一切有利于发展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管理理念和机制。这是我们在培养高度的文化自信时需要着力把握的。

公文写作,请认准公文库 https://www.gongwk.com
公文库客服

QQ扫我,联系客服

风过无痕老师,fgwh799

微信扫我

此生此时老师,fgwh7919

微信扫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