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以反腐倡廉为主题的电视剧,怎样才能收获既叫好又叫座的社会效果?最近刚刚在湖南电视台独家播毕并引发网络热议的55集电视连续剧《人民的名义》,让人眼前一亮。
这里,我们先回放一下媒体的几则报道:
百度指数显示,最近一段时间,“人民的名义”一词,整体搜索指数高达3744843,最高峰值达4198117。
新浪微舆情显示,“人民的名义”一词热度指数一度达到96.21。
与此同时,各类堪称大咖级微信公众号也对该剧集体好评,评论文章、剧情人物分析、为政为官哲理等文章比比皆是。如中国之声微信公号上一篇文章指出,“谁说主旋律不好看?《人民的名义》开播后,以摧枯拉朽之势赢得了各阶层观众的喜爱,其收视、点击率排行占据各大排行榜首位,网民们几乎齐刷刷给这部主旋律剧点赞。”中国日报微信公众号发文称:这部剧没有刷收视率神器的“小鲜肉”、不是由网红级IP改编、甚至题材对于很多年轻人来说会显得略“正”,但电视剧没播几天就横扫各个年龄段的追剧小伙伴,收获了无数粉丝。
中国作协主办的《文艺报》报载:随着电视剧受观众热议,原著小说《人民的名义》纸质书销量已突破145万册,电子书月点击破5亿,有声书月收听突破2000万。
……
在影视剧种类极为丰富的今天,一部弘扬主旋律的电视剧,为啥会点燃包括广大年轻人的追剧热情,乃至成为全民文化大餐?其高收视率赢在哪儿?这着实引人思考。
高收视率赢在了内容
影视剧叫座率的争夺,实质是人心的争夺。在影视剧种类越来越细分的当下,唯一不变的王道是好的内容。内容优质,所有人都会喜欢看,内容参差不齐,观众也会自动流失。这就决定了影视剧的创作,必须确立“内容为王”的创作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更加重视深耕内容,从而获得受众的青睐。《人民的名义》之所以能够征服各个年龄层段的观众,关键在于内容抓人,充分体现了该剧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重要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古老的中国官场掀起了一场力度之大、持续时间之久前所未有的反腐风暴,一批腐败分子纷纷落马。在这样具有压倒性态势的反腐败背景下,作为以反腐为主题的小说和电视剧,如果缺失正视和反映现实的大胆突破,而是“怀抱琵琶”般的羞羞答答,抑或避重就轻的“小打小闹”,很难引起观众的观看兴趣。正是基于对这个大前提的考量,《人民的名义》突破了反腐题材以往的一些所谓的红线禁区,故被称为“是历来尺度最大的反腐电视剧”,因而也满足了广大群众的一种欣赏期待。
大尺度展示腐败现象。首先在人物层次上,突破了以往只“写到副省级为止”,大胆涉及到了副国级领导干部。那位在汉东省当了8年省长、10年省委书记的赵立春,虽然没有作为剧中人物登场,但汉东的用人腐败、经济乱象却使人真切感觉到了其存在;其次在贪腐特征上,不仅有以权谋私、权钱交易、权色交易、官商勾结等多发性特点,更有近几年令人触目惊心的“塌方”式腐败和系统性“一坨坨”腐败,如汉东省“半壁江山”的沦陷:省委书记、政法委书记、公安厅长、大型国企老总,省会城市纪委书记、副市长、市检察长、法院副院长……;再次在剧情元素上,小官巨贪、官二代、拉帮结派、特权政治、权钱交易、庸政懒政,几乎所有政府部门的弊病沉疴都不放过,贫富差距、土地拆迁、群体性事件、民间借贷、电信诈骗、政府办事难、黑恶势力、社交媒体,种种热点社会现象也一网打尽,等等。这般大尺度地展示腐败,尤其是反腐主题的文艺作品在过去十几年一度出现空白的情状下,让观众在观看之际,不由得生发出一种“真敢写”的赞叹,也让反腐剧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回归观众视野。
全方位解析腐败的危害。作为寄生在共产党执政体上的社会毒瘤,腐败对党和政府形象的损害、对党和人民群众密切联系的破坏、对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的败坏、对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干扰,是立体的全方位的。剧中除了在大贪官易容出逃、小贪官藏了一整墙现款、官商勾结腐败网、假警察拆迁队强拆等情节上夺人眼球之外,还侧重在腐败祸国殃民上深着浓墨。如省委会议现场一出如何处理京州市副市长丁义珍的“宫斗戏”,描绘了汉东的官场复杂和官员百态:检察官希望按上级检察机关指令办,走司法程序,但由于双重领导,又不得不向省委汇报;京州市委书记李达康以“吓跑投资商”为由,希望先双规,把握主动权,公安厅长祁同伟为升副省长时能获得身为省委常委的李达康的一票,随声附和;而省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高育良则选择了“中庸之道”,把球踢给了在外考察的新任省委书记沙瑞金。就在这种拉锯战中,有严重贪腐问题的丁义珍接到了密报,化装潜逃,上了前往美国的飞机。再如,大风厂工会主席郑西坡的“逼上梁山”,面对大风厂破产、工人下岗,他原本是想帮助政府做工人稳定工作的,绝对的具有“正能量”,后来由于受贪腐官员欺凌,打官司又被司法腐败压迫,大风厂的股权莫明其妙归了山水集团,为了保卫自己的工厂、捍卫工人的股权,被逼无奈组织了几百工人护厂,最终在与拆迁队的对峙中酿成了一场始料不及的群体性大事件。正如沙瑞金所言:“事件的根源在于腐败,是我们一些干部的腐败行为激发和激化了普遍存在的社会矛盾。”事实表明了反腐败的正义性,这就是:腐败毒瘤如不坚决割除,共产党必将失去根基、失去血脉、失去生命的源泉。这也无疑是中国共产党高擎反腐败大旗的根本问题所在啊。
深度发掘和反思腐败根源。数点剧中着墨颇多、颇具冲击力的腐败案件,无论是山水集团亿万富姐高小琴的发家史、“官二代”赵瑞龙月牙湖捞得第一桶金,还是省油气集团成为赵家的“提款机”、光明峰项目的官商勾结,都显现和潜藏着权力不受监督的异化。如高小琴的山水度假村,这个年轻美貌的渔家妹子,之所以能够将京州市郊乡村公路旁的一片每亩60万的土地,以4万元一亩的工业用地价格拿下,尔后又变更为商业用地建度假村,仅凭8千万的银行贷款空手套白狼,创造了10多个亿的奇迹,背后虽有主管副市长丁义珍的权力滥用,但关键却在于有个当着省公安厅厅长的情夫从中竭力运作。用高小琴自己的话说,如果没有祁同伟和丁义珍的权力支持,不会批地给她,银行也不会接受土地作抵押给她8千万贷款。显然,权者胡作非为是前提和关键。再如赵瑞龙在月牙湖建80万平方米的湖畔花园,似乎比高小琴的发迹更简单,仰仗着当了8年省长又任省委书记的老爹撑腰,由时任市委书记高育良大笔一挥,他一桶金就捞了十一二个亿。这里,“家族式腐败”固然令人发指,但个人手中的公权力在“投桃报李”中找到了寻租的落脚点也昭然若揭。高育良正是借机“入常”,当上了汉东省政法委书记和省委副书记。这就昭示人们,不受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而腐败的结果都是祸国殃民。对此,作者周梅森说:“我们写出来,不是要让人民绝望,而是要给人民希望,引导人民正确地看待这场反腐斗争。”
高收视率赢在了真实
文艺作品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文学家艺术头脑中反映的产物。它要打动人,为群众所接受,前提必须源于生活、适于生活,并高于生活。为此,《人民的名义》作者周梅森在创作期间采访了大量的案例,去检察院体验生活,去监狱探访落马官员,获得了大量的现实素材,剧中的事例、人物及其思想行为大都源于事实,从而也决定了这部电视剧的人物塑造、情节勾画,包括语言提炼,都给人以可接受的亲近感,透着真实的魅力。
人物塑造有现实原型。无论是正面人物,如反贪局长侯亮平的傲骨,省委书记沙瑞金的坦诚,检察长季昌明的老练,市委书记李达康的强势等;还是反面人物,如高育良的道貌岸然、祁同伟的外强中干、高小琴的八面玲珑、蔡成功的泼皮无赖等,都摈弃了以往写好就“高大全”、写坏就“一无是处”的套路,让人感觉人物就在现实生活中,并情不禁地联想和“对号入座”。这一点,电视剧一开始就颇成功:那个国家部委的项目处长赵德汉被人举报受贿上千万,当反贪总局侦查人员前来搜查时,看到的却是一位长相憨厚的“老农民”在简陋旧房里一边吃炸酱面,一边说“权力大小,那都是为人民服务,有权就可以任性吗?”这个场景,与后来在豪宅中被坐实罪证又痛哭流涕的丑态相映照,活脱脱的一个“两面人”。更奇葩的是他藏着二亿三千九百五十多万,竟然一分钱都没有花过,也就是“常来看看”。当最后被带走时,恳求让他再看一看自己从来没有住过的豪宅,竟然趴在钞票堆上放声大哭。为钞票痛?为贪婪悔,为其下场悲?抑或兼而有之。这无疑会给人以沉重的思考,也不由得令人赞叹人物塑造的匠心与成功。
故事情节有生活气息。比如描述汉东省的用人腐败,既有权钱交易、权色交易,也有任人唯亲、唯近是举的帮帮派派、团团伙伙。结果,有德才有担当的县委书记易学习,先后在正处位置上打转转了25年;而身为省委副书记的“门生”又善于为领导“哭坟”的祁同伟,竟从政保科长一路飚升成了副省长人选。这种情状,是一度流传着的那个“说你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行也不行”的官场戏说的生动写照,也与一些人为了仕途升迁“找门楣”、“钻圈圈”找“政治资源”的政治生态深度契合。又如,刻画懒政庸政,那位“不贪不腐、不急不干”的区长孙连城,感觉自己升迁无望,便敷衍塞责、欺下瞒上,宁关心宇宙不关心群众,乃至进了不合格干部“召回学习班”,依然以“无私才能无畏”遮丑而满不在乎,这代表了时下官场中典型的懒政心态。再如表现“小国之君”的权力滥用,高育良对祁同伟有个训斥:“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在你身上应验了!下一步,你是不是准备把你们村上的野狗全弄到公安局当警犬,吃上一份皇粮啊?”这种在“一把手”把持的一亩三分田上胡乱用人的情节,尽管没有画面出现,但借助于人物对话讲出来,联想现实,同样给人以可信的真实感。
语言提炼接地气。以往不少主旋律题材的影视剧,正面人物常见一些大气磅礴的“圣话”、“官话”、“套话”,似乎不这样不足以表现正面,观众因之讥为“假大空”、“不像人话”。《人民的名义》在语言上也颇具匠心。不仅担负着反腐重任的反贪局长、退休后被视为“老愤青”的老检察长说话“接地气”,就是省委书记也没有“官僚气”。如沙瑞金讲干部队伍中的问题和用人腐败:“靠一些素质低下、道德水准低劣的干部领导一个地区一个部门,这个地区和部门还能搞得好吗?人民群众不是要骂我们瞎了眼?所以,现在严重的问题不是怎么教育我们的人民群众,而是怎么教育我们的干部!”“我们的党组织不是梁山忠义堂,可有些人就把它变成了忠义堂!非我族类,一概不用,宁把位子空在那里等着自己人上位,也不许其他同志上!”这话听了让人提气,也令人共鸣。尤具神来之笔的是沙瑞金与李达康的一段关联话。沙以“老正处”易学习为例:“易学习只会干活,总觉得自己的努力组织上能看得到,实际情况呢?组织是由一个个具体的人构成的,是由一个地区一个部门的一把手掌控的。中国的政治就是一把手政治嘛,你不向一把手靠拢,不经常出现在一把手的视线里,进而把一把手变成你的政治资源,你就不可能出现在一级组织的考察范围里。”李接茬说:“如果政治生态进一步恶化,比如这位一把手拉帮结派,不是他的人一概不用,你怎么办?再比如,一把手若是心术不正,要卖官帽子发财,那你就更别指望他唯才是举。这种政治生态说到底就是腐败的生态!”这些话出自高级领导干部之口,掷地有声,震撼力很强。
唯有真实最动人。正由于人物有原型、情节接近生活、语言引人共鸣,才有了电视剧接地气,赢得观众认同也就成了应然。
高收视率赢在了得民心
“民心是最大政治,正义是最强力量。”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的一句话,也是《人民的名义》最大的信心源。一段时间以来,学者们谈反腐败,总喜欢谈机制、体制问题,寄希望于“制度理性”。其实,机制、体制也是一个方法和手段的“术”,还有一个比它更重要的问题,这就是人心。人心向背,始终是悬在执政者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永远是最大的政治,因此也必然应是反腐倡廉为主题的文艺作品强烈关注的基本点。《人民的名义》的高收视率,说到底是赢得了民心,符合人民期待。
以惩腐扬廉为主线,符合民意。腐败本质上是一种利用公权谋取私利、损害和侵吞人民利益的行为,因此人民痛恨腐败,赌咒腐败分子不得善终,期待着“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同时人民又爱戴清官,总希望清廉为政的好官能得到重用。该剧顺应这一民意,从小官巨贪的“苍蝇”开始掘进,到最后挖出副省级“老虎”、副国级“巨虎”,层层剥茧抽丝,步步为营推进,始终贯穿了一条主线——惩腐扬廉,最终让赵立春、高育良、祁同伟、丁义珍、张树立等一串腐败分子显出了原形,得到了腐败的必然报应。同时,汉东省对原拟提升的省管干部人选进行了再考察,像易学习、侯亮平等好官终于扬眉吐气、立起了好形象。这种因果循环的大结局,既契合事物规律,又符合受众的传统心理。尤让民意受抚慰的是,电视剧贯穿的这条主线,与党中央反腐倡廉的决策共振,与中国社会的现实共振,与中国广大群众的意志共振。这就是:中国共产党反腐败不是看人下菜的“势利店”,不是争夺权力的“纸牌屋”,也不是有头无尾的“烂尾楼”,而是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下决心还人民一个“山青水秀”的政治生态。这自然是整个社会普遍存在的一个朴素而坚定的诉求和期待。
以维护人民利益为依归,顺应民情。反腐败从根本上讲,是依据法律和法理,对客观认定的腐败问题进行反证和处理,以维护广大人民的利益,这是中国共产党反腐败的基本立场,也是当代中国的基本民情。《人民的名义》在许多环节上准确把握了这一定位。从反腐败的大棋局,如严惩鲸吞人民财产的巨贪、拨乱反正被破坏了的政治生态和经济秩序,到消除懒政“不作为”的小窗口,如市委书记、省委书记先后在信访办接访窗口两次现场办公,看似近乎恶作剧般隔窗对话,但却发人深醒地警示一些“人民公仆”——不要“以人民的名义”欺负人民,务必从细微之处维护人民利益。这个改窗口的事儿虽小,但剧本却不惜笔墨重复再现,让人在会心一笑中感悟到“群众利益无小事”的分量。同样,当侯亮平被诬陷受贿、停职反省时,他的领导和同事们,老干部、工人们包括宿舍管理员,都鼓励和支持他挺起腰杆,个中原因也很清楚:反腐败与腐败的斗争,是一场你死我活的生死较量。反腐败维护人民利益,必然摧毁腐败网的既得利益。因而当侯亮平遭遇“莫须有”诬陷反扑时,人民群众站出来力挺则也是必然的。这二者之间,没有调和余地,也容不得骑墙。
以人民获得感为标度,大得民心。人民的获得感始终是衡量为政者作为重要标尺,当然也应是反腐绩效包括反腐剧质量的一个重要的衡量标度。《人民的名义》强烈关照了这一点。省委书记指示撕掉大风厂的封条,让工人们上班得以由大门进出,再也不用像猴子一样爬墙钻窗户了;指示吕州市长依法拆除严重污染环境的湖畔美食城,还老百姓一个美丽的月牙湖;提议京州举办不合格干部“召回学习班”,倒逼干部尽责勤政,主旨显然都是为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特别值得一说的是“达康书记”,在吕州市长任上,为保护月牙湖区环境,他正色拒绝了为省委书记的儿子批建美食城,以致被调离最容易进步的岗位;在林城市委书记任上,为保护潘安湖环湖开发区环境,他毅然拒绝了污染GDP的诱惑,失去一次上台阶机会。这种超前的环保意识,显然是老百姓为之感动的。正因为聚焦了这个基本点,李达康尽管霸道、也过于“珍惜自己的政治羽毛”,但在老百姓眼里仍然不失为一个好官。这恰恰照应了沙瑞金的一段话:“我们是人民公仆,是为人民服务的,不能让老百姓白养活。可是,这个最朴素的道理,我们有些干部就是搞不明白,不但让老百姓白养活,还祸害老百姓,让人痛心啊!”这话可谓道出了人民支持反腐败的真谛和要义所在。其实,这又何尝不是《人民的名义》这部电视剧火了的真谛和要义所在呢?!
(作者系中国作协会员,中国军事文化研究会理事,山东省军企文化融合专委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