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一年一度的端午即将到来,赛龙舟、悬艾叶、饮雄黄酒、吃粽子等等充满节日氛围的活动也即将拉开序幕,这是中国传统习俗的传承,也是五千年的文化传承,是淌进血液的情怀,更是傲然于世的文化自信。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谈到中国传统文化,表达了自己对传统文化、传统思想价值体系的认同与尊崇,他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文化自信反映的是一个国家最内在的思想自信,积淀的是一个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越了解国家,“文化自信”就越深入。文化自信,我们底气十足。
深厚的历史人文是“文化自信”的基石。我们从哪里来?我们从历史中来。中华民族五千年,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兼容并蓄,和而不同。在几千年历史中创造和延续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春节、清明、端午、重阳等文化节日载体,每时每刻都在让历史融入血液,让文化自信生根发芽;诗词歌赋,阳春白雪,下里巴人,历史赋予我们的艺术,深入生活,像空气也像水,滋养了我们的成长,也焕发了美丽的新颜;动刀动枪,变革变法,不管是暴风骤雨式的洋务运动,还是和风细雨般的民主革命,维系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并推动我们社会不断向前发展。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正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魅力所在,奠定了当代“文化自信”的坚定基石。
强劲的发展动力是“文化自信”的提升。我们到哪儿去?改革开放以来,国家从“沉睡”开始慢慢“苏醒”,雄狮的命运必将是震慑森林,奋力前进。飞速发展的航天事业,蓬勃发展的军事力量,雄厚的经济实力,造福人类的水稻育种,不容小觑的激光技术,创新有趣的3D打印,稳定和谐的社会民生等等政治、军事、经济、民生、国际方面的展现,是国家不断提高的综合实力,这强劲的发展动力,让“文化”有了新时代的新衣裳,但是坚定共产主义的心不变,跟着这股动力,齐拼搏,共前进,是“文化自信”大大的提升。
团结的人民力量是“文化自信”的焕发。“大树成林不怕火,十根细线拧成绳。”团结的力量,是无法用量来形容的。而一个民族的团结与否,也是决定这个民族命运的重大前提。社会发展的今天,在党和国家的正确领导下,大家紧紧抱在一起,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不断强化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这13亿的力量,就是无坚不摧的铁盾,内在的“文化自信”自然而然散发,进而演变成国家的强大、有力、蓬勃、雄厚的发展劲头,每一个国人的团结、自信、勇敢、奋进的精神气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