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打印 加入Vip

于永军:为什么必须警惕和提防类“墙头草”之辈?

 时间:2017-07-06 16:44:00 |  于永军 | 字体:【 】| 阅读: 134

“为政之要,惟在得人。”得人的前提和要义,又在识人用人。用什么人,就会吸引、聚合什么人,正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所以,古往今来,有一类人物,始终为远见卓识的领导者所警惕和防范,这就是类“墙头草”之辈。

何谓“墙头草”?通常释义是形容一个人没有主见,那边势硬,即倒向那边,正如一句俗语所说:“墙头草,两边倒。”具体到官场为官做事,“墙头草”则是专指于媚权谀权、拍马溜须、附权趋势、见风使舵、随波逐流之类。

按说,这是一种卑污的品格,历来为正人君子所不齿,责骂鞭笞之声,亦不绝于史。然而骂归骂,这种角色始终没有绝后,直到今日,官场上此辈仍然时时闪现。

“墙头草”之辈,史上最臭不可嗅的当推春秋时御厨易牙。当年,做了春秋五霸之首的齐桓公吃腻了山珍海味,突发梦呓要尝一尝蒸孩儿的味道。该佬闻听此言,竟回家杀了三岁的儿子,蒸了一大盘献上。尽管他借此大受齐桓公宠幸,却也深为世人所不齿。比易牙稍晚一点的乐羊子,在魏国为将时,随魏文侯讨伐中山国,为了表示对魏侯的忠心,当着中山国使者的面,吃掉了在中山国为官的儿子的肉。此举之臭并不输于易牙。东汉时的吕布,随丁原时拜丁为义父,投董卓时杀了丁原认董为义父,后来为了貂婵又杀了董卓,虽然虎牢关勇抵三英,却被张飞骂作“三姓家奴”,成为笑柄。还有唐代天宝年间的安禄山,为了向上爬,竟厚颜无耻地认比自己还小的杨贵妃为干妈,时常装憨卖呆于左右,同样令人作呕。很显然,类“墙头草”之辈,骨子里都裸露着一种卑劣的谀性——看来头、看风向,谁得势就巴结谁。

留心观察一下眼下官场,类似人和事也不一而足。如只看领导眼神说话,眼睛盯着主要领导,对方认真关注,便起劲儿叙说,对方面带喜色,更是大开大合、绘声绘色,若对方不感兴趣,或者“走神”,便立马打住或转移话题;又如无原则奉迎领导,对领导提出的观点或意见,不仅无条件地表示赞成,还随声附和唱赞歌,什么“高瞻远瞩”“高屋建瓴”呀,什么“有高度、有深度、有宽度、有新度、有力度”呀,什么“接地气”“走心气”“振士气”呀,领导愿听什么来什么,什么能打动领导说什么,反正吹牛不上税,哄死人不偿命,只要领导喜爱听他就麻得上来;再如揣摩领导意图做事,专门投机钻营主要领导喜好,只要能吸引领导眼球,引起领导重视,赢得夸奖和点赞,就不惜花血本下大功夫,其他什么百姓诉求、群众冷暖,统统不在考虑之中,等等。在这种人物眼里,无是非曲直,无品格道德,唯权者马首是瞻,就像哈巴狗儿,以讨权者欢心为能事,从来没有自己的主见,即使自己意见对了也不敢坚持。同时,这种人往往都有一个共同特点——自己喜欢奉迎领导,也希望和喜欢下级奉迎,就像是精神上的“堤内损失堤外补”。所以哪个单位由这等人把持大权,往往官风不正、文风不正、风气不正。

“墙头草”何以风行上千年却臭而不休,迄今仍然顽固存在?明代赵南星笔下的笑话颇能说明问题。大意是:一位善谄术的秀才挺尸了,到阎罗殿上报到。碰巧阎王放了一个臭屁。秀才抓住机会写了一篇《屁颂》献上,称阎王这屁是“高竦金臀,弘宣宝气,依稀乎丝竹之音,仿佛乎麝兰之味,臣立下风,不胜馨香之至。”老阎王一下子被捧了个美滋滋,立马大笔一挥为秀才增寿十年,放回阳间。由这则笑话透视和分析类“墙头草”之辈作祟的原因,庶几如是:媚权的目的在于捞取某种好处。而借此让权者在被媚中滋长“大王能开九石弓”式的“理智麻痹”,却又实实在在能达到以期目的。

必须严肃指出,类“墙头草”之辈是决计靠不住的。齐桓公鼎盛时,易牙表现出的“忠心”足谓无以复加了,然而当桓公病重,他却率先出来作乱,把宫门堵得严严实实,将桓公活活饿死在宫中。那个自我标榜“唯赤心耳”的安禄山,当得获高位、拥有重权之后,不久便发动了“安史之乱”,把昔日叫得口水儿淌的干娘和干老子撵得弃京逃窜,中原百姓也八年不得安生。所以有远见的,对类“墙头草”之辈是十分警惕的。管夷吾临终曾谆谆告诫齐桓公:易牙对待自己的儿子都那样残忍,对君主的“忠心”是不可信的。可惜桓公并没有听取仲父的忠告,待临死时醒悟已悔之晚矣。与齐桓公相比,魏文侯称得上识人。乐羊子当众食子之肉,对老魏可谓忠得可以,但文侯当面嘉奖了几句之后,再无任何“表示”,相反却收缴了其兵权,原因大概就是看清了乐羊子的本质,唯恐有朝一日这“中山狼”得志,把他也宰了啖肉也。同理,日前新任山东省委书记刘家义在解释自己的用人观时,明示“只看领导眼神说话”的“墙头草”式干部不可用,反映了一种为政清醒和为官远识,也不啻是对这类人物的一记当头棒喝,令人称道。

欲成大事者,须近君子远小人。近君子,“用一贤人则群贤毕至,见贤思齐就蔚然成风”,必然成就和推进大事业;而亲小人、疏君子,轻则个人遭殃,重则贻害国家和百姓。唯有警惕并用心提防类“墙头草”之辈作祟,不使前后左右有此辈出没,方才能不蹈齐桓公、唐明皇之辙。古代为官如此,现代领导何尝不是如此呢?

公文写作,请认准公文库 https://www.gongwk.com
公文库客服

QQ扫我,联系客服

风过无痕老师,fgwh799

微信扫我

此生此时老师,fgwh7919

微信扫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