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打印 加入Vip

高山:以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最新成果引领新时期民族工作

 时间:2017-08-18 15:18:00 |  高山 | 字体:【 】| 阅读: 147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民族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他多次发表重要讲话,多次深入民族地区视察指导,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形成了一系列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新境界,为做好新时期民族工作提供了基本遵循。

做好新时期民族工作,必须着眼多民族的基本国情,准确把握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科学内涵。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各民族在长期的发展中已经结成了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这是我们认识和解决国内民族问题必须牢记的基本“家底”,是民族工作领域看问题、定决策、作部署、抓落实必须把握的重要前提。围绕这一基本国情,习总书记提出必须坚持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并从八个方面对其科学内涵进行了深刻阐释,即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维护祖国统一、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坚持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坚持依法治国。

习总书记的重要论断,既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形成的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理论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进行了更富有针对性实效性的创新和发展;既肯定了我们党以往相关民族理论及其实践所取得的经验和成就,又以坚定的政治自信廓清了干扰社会的思想迷雾,消除了各种杂音和噪音,进一步增强了全党全社会坚定不移地沿着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前进的信心和定力。对此,我们必须结合新时期形势变化的要求,进一步深化对习总书记关于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科学内涵新的理解和把握,并以此为引领,在宏观战略层面,加强顶层设计和谋划;在微观落实层面,加强政策统筹和落地,切实保证新时期民族工作朝着正确的方向持续健康发展。

民族团结

做好新时期民族工作,必须围绕共同富裕发展的本质要求,确保实现各民族同步小康的总体目标。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全面实现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习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深刻地诠释了全国同步小康的总体目标,彰显了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这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向全世界发出的庄重承诺。实现全面小康,一个民族都不能少,首要的一步就是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习总书记曾经指出,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没有贫困人口的脱贫,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当前,我国民族地区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是全国脱贫攻坚的重点和难点所在。据统计,2016年民族地区的贫困人口和贫困村均占到全国的三分之一左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民族地区是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2013年11月,习总书记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调研时,第一次提出“精准扶贫”的理念,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找到了“药方”。我们必须按照这一理念,从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实际出发,找准自身的优势,探索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模式,最大限度地激发各个方面的潜能,助推和加快脱贫致富奔小康进程。与此同时,也必须看到,实现全面小康,一个民族都不能少,指的是“同步”小康而非“同一水平”的小康。对此,民族地区的广大干部群众要有清醒的认识和足够的心理承受。

习总书记特别强调,实现同步小康,要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既要考虑2020年这个时间节点,又要立足打基础、谋长远、见成效。所以,实现同步小康,必须区分开“同步”与“同质”的差异,“同步”进入小康,并不等同于同步进入“同质”小康。必须区分不同区域、不同群体、不同模式,将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相结合,将客观指标与群众感受相结合,将纵向比较与横向比较相结合,做出符合实际的综合性评估和预期。工作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应该在确保202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这个大前提下,重点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切实提升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应该看到民族地区因其资源禀赋各有千秋,相应地同步小康的实现路径和形式也应各具特色。民族地区要把握住这些优势,主动融入国家总体发展战略,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努力实现跨越式发展。在此期间,国家要充分发挥好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释放改革和政策红利,加大项目和资金投入,不断厚植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优势,为实现各民族同步小康增添后劲。

做好新时期民族工作,必须抓住民族团结这个关键,不断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民族工作,最关键的是搞好民族团结。我们要高举各民族大团结的旗帜,坚持绵绵用力、久久为功,把加强民族团结作为战略性、基础性、长远性工作来做。习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既是对我国民族关系发展实践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和提炼,也是做好新时期民族工作的重点和基本要求。加强各民族大团结,只能走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之路,这是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团结带领各族人民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的战略举措。

加强各民族大团结、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必须正视和尊重民族差异。各民族一律平等是党的民族政策的基石,其基本前提是切实尊重民族差异。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民族共同因素因交往交流交融的增加而不断增多,但同时民族特点和民族差异仍然并将长期存在。这是我们必须正视的现实问题,任何部门和任何人都不能以自身的好恶来对待,都不能采取人为的、强制的手段来取缔。应该以包容的心态,尊重和支持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在保护文化多样性中增强彼此的共同性,进一步夯实相互交往交流交融的文化基础。

加强各民族大团结、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必须运用和发挥法律的保障作用。习总书记指出,只有树立对法律的信仰,各族群众自觉按法律办事,民族团结才有保障,民族关系才会牢固。经过60多年的不懈努力,我国已经形成了以宪法有关规定为根本、以民族区域自治法为主干的民族法律法规体系,为推进民族事务治理法治化和民族关系的和谐提供了支撑。我们要加大普法宣传力度,帮助各族干部群众牢固树立法治意识,做到尊法学法守法;要加大依法执法力度,坚持各族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以法律为准绳,决不搞法外从宽从严,做到法律规定什么权益就保障什么权益,是什么问题就按什么问题处理。对于极少数蓄意挑拨民族关系的违法犯罪行为,不论什么民族、信仰何种宗教,都要坚决依法打击,确保法律对民族团结的保障作用不断得到彰显。

公文写作,请认准公文库 https://www.gongwk.com
公文库客服

QQ扫我,联系客服

风过无痕老师,fgwh799

微信扫我

此生此时老师,fgwh7919

微信扫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