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淮南市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政 府 工 作 报 告 ——        2021年1月5日在淮南市第十六 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市长  张孝成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政府工作,请予审 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20年工作和“十三五”发展回顾 刚刚过去的2020年,是“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淮南 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一年。面对疫情汛情大战大考,在市 委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 、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 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贯彻新发展理念,扎实做好 “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砥砺奋进、开拓 创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历史性成就,决战脱贫攻坚取 得决定性胜利。受疫情影响,上半年地区生产总值下降 0.8%,预计下半年增长8%以上,全年增长4%左右。 一是疫情防控、防汛救灾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坚持人民至 上、生命至上,及时启动应急响应,努力化险为夷。面对 百年未遇的新冠肺炎疫情,我们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 ,依法防控、科学防控、群防群控,在全省率先建立压实 “四方责任”强化疫情防控工作机制,确诊病例27例,全 省第五少,仅用42天实现全部治愈出院。43名白衣战士主 动援鄂抗疫,2人荣获“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 ”称号。面对历史罕见的洪水,广大干群顶着淮河、淠河 、内涝“三线作战”压力,闻“汛”而动、保卫家园,及 时启用上六坊堤、下六坊堤、董峰湖3个行洪区,处置险情 147处,转移安置群众3.1万人,实现了安全度汛。第一时 间开展灾后恢复重建,实施“四启动一建设”,改补种农 作物40.64万亩,改造水毁农房318户,灾区生产生活秩序 全面恢复。这些大战大考充分展现了淮南儿女的必胜之心 、责任之心、仁爱之心、谨慎之心,极大增强了我们战胜 一切艰难险阻的信心和决心。这里,我代表市人民政府 ,向为防疫防汛作出贡献的广大干群和社会各界人士,致 以崇高敬意和衷心感谢! 二是“六稳”“六保”扎实推进。统筹推进常态化疫情防 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制定实施“六稳”“六保”工作方案 ,争分夺秒推进复工复产,地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 等主要经济指标下半年增速为近年来最好水平,全年完成 财政收入162.8亿元,预计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5%、规上工 业增加值增长5%。第一时间将中央特殊转移支付资金 11.6亿元、抗疫特别国债资金9.4亿元下达县区和部门,直 接惠企利民。阶段性降低企业用电成本,为5.79万户企业 节约成本约1.2亿元。减免缓补返税费资金29亿元,惠及企 业50.4万户次。发放新型政银担贷款、“税融通”贷款、 续贷过桥资金60亿元。新增减税降费25.9亿元。清理拖欠 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账款3.7亿元,实现无分歧欠款应清尽清 。优先稳就业保民生,发放创业担保贷款6.5亿元、稳岗补 助1亿元,新增城镇就业4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 在4.5%以内。扎实开展“四送一服”双千工程,为企业解 决问题4437个。新增规上工业企业110家、各类市场主体 3.3万户。亿元以上省重点项目完成投资563.4亿元,中车 瑞达电机研发和生产、大通唐兴高端装备产业园、毛集先 进制造产业园、凤台现代农业科技示范产业园等135个项目 开工建设,嘉玺新材料、引江济淮淮南段、淮干正峡段行 洪区调整和建设工程等213个项目加快推进,济祁高速三觉 连接线、中电科八所光电产业园等64个项目建成。战略性 新兴产业产值、高新技术工业增加值分别增长31.5%、 30.3%,增速稳居全省前列。园区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 21.2%,高于全市工业增速16.2个百分点。“1+5”现代工 业产业集群培育取得新进展。煤电化气规上工业企业实现 产值超600亿元,淮南矿区煤层气进入民用时代,化工行业 增加值累计增长近一倍。在库大数据企业99家,实现产值 72亿元。建成5G基站1277个。规上装备制造工业企业实现 产值超150亿元。陕汽淮南专用车产量达2.6万辆,产值增 长72%。以宏泰为主导的钢铁行业累计增加值增长9%。国家 级大宗固废物综合利用基地项目开工6个、建成1个。全市 经济在逆行中迅速恢复,显示出强大韧劲和巨大潜力。 三是三大攻坚战成效显著。深入开展“抗补促”专项行动 ,努力降低疫情汛情影响。投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4.96亿 元,实施扶贫项目587个。现行标准下剩余农村建档立卡贫 困人口全部脱贫,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中央环 保督察和“回头看”反馈的个性问题全部完成整改,省环 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有序推进。严格落实河湖长制、林长 制,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100%达标。石姚湾净水厂及 60公里配套管网项目基本建成。坚持为全局计、为子孙谋 ,禁捕退捕工作扎实开展,退捕渔民100%转产安置。实施 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修复项目92个,整治砖瓦窑厂117个、煤 系固废物堆场158个。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连续3年省考 核第一。完成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和生态保护红线评估调 整。完成成片造林1.1万亩。成功创建国家节水型城市。完 成市本级隐性债务化解年度任务,政府性债务管理工作连 续三年获省考核优秀等次。地方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处 置稳步推进。开展“1+11+N”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 ,安全形势总体平稳。落实“1+9+N”部署,重点领域风险 总体可控。四是改革开放创新持续深入。扎实推进96项改 革任务,完成经营类事业单位转企改制、五大领域综合执 法等47项改革事项。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登记工作圆满完 成。出台优化营商环境实施办法,平均审批时间由2.65个 工作日压缩至1.73个工作日,工业项目审批时间由120个工 作日压缩至40个工作日。企业开办实现“一日办结”零成 本。启用无差别综合服务窗口,推动“一事跑多窗”向 “一窗办多事”转变。全面融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等 重大区域发展战略,与上海市闵行区建立友好市区,沪苏 浙来淮投资新开工项目数和投资额分别占全市的38%、 42.9%。淮南经开区纳入“标准地”改革试点范围。统筹推 进“五外联动”,引进内资620亿元,进出口总额增长 12%,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增长8%。加快“三重一创”建设 ,中电科八所宇航光纤互联技术等3个省重点实验室获批筹 建,煤炭安全精准开采等3个省工程实验室通过组建验收。 培育“科技小巨人”企业5家。新增注册商标4500件。优化 人才发展环境,引进急需紧缺博士、硕士研究生及正高级 专业技术人员193名。 五是城乡统筹加快实施。完成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初稿编 制。改造老旧小区58个、惠及居民2万余户。完成7个农贸 市场建设改造。新改建城市道路14条。新建公共停车场5处 ,新增停车泊位3700个。投资27.6亿元实施城市污水管网 改造提升工程。建成街头游园和“口袋绿地”10个,改造 后的市政府大院--洞山公园成为居民休闲新去处。山南新 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66亿元,山南十一中、高新人民医院 等17个项目开工,高新产业园二期等30个项目加快建设 ,双创中心一期、玉兰大道等8个项目建成。全力保粮食安 全,粮食生产实现“十七连丰”。规上农产品加工业实现 产值近200亿元。新增“三品一标”农产品91个。749个村 完成“三变”改革,基本消除集体经济薄弱村。扎实推进 美丽乡村建设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实现农村生活垃圾市 场化管理全覆盖。建成“四好农村路”685公里。文明创建 “八大提升行动”深入开展。启动生活垃圾分类试点 ,905个无物业老旧小区物业管理实现全覆盖。征迁拆违 12.8万平方米,全省首次城市管理及综合执法现场会在我 市召开。 六是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分别增长6%、7%。高 质量实施33项民生工程,十三大类民生支出245亿元。在全 省率先出台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切实加强民生保障的若干意 见,发放特困群体价格临时补贴和生活补贴8039.8万元、 惠及132.1万人次。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疫情期间在全国率 先开通空中课堂,完成24个幼儿园新改扩建、129所城镇小 区配套园治理、449个校舍改造任务。寿县特岗教师管理入 选全国教育改革典型案例。新建社会足球场地29个,行政 村(社区)公共体育设施覆盖率达100%。紧密型县域医共 体建设实现全覆盖,动态消除村医“空白点”。市传染病 医院建成投用,新华医院成功创建三甲综合医院。二十四 节气保护工作研讨会在淮成功召开。统筹煤炭开采与耕地 保护,西部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一期)等项目开工,总投 资40.28亿元的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项目纳入中央预算内投 资支持范围。新开工沉陷区搬迁安置房3156套,搬迁安置 群众7763户。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取得重要战果。扎实推进 信访工作“四最”试点、“四重”攻坚,我市被授予全省 信访工作责任目标考核优秀单位,社会大局持续和谐稳定 。国防动员、军民融合工作成效显著。援藏援疆、地震、 气象、档案、机关事务管理、邮政快递、广播电视、民族 宗教、地方志等工作不断加强,外事侨务、对台、工会、 共青团、妇女儿童、老龄、残疾人和红十字等事业取得新 进展。 各位代表!2020年,我们顺利完成了“十三五”规划主要 目标任务,为“十四五”良好开局奠定了坚实基础。回首 过去的五年,我们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新发展理念 ,坚持全方位对外开放,坚持创新第一动力,坚持以人民 为中心,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全力打基 础、补短板、垒台阶,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的重大成就。 这五年,是我市经济发展取得重大跨越的五年。面对诸多 不利因素,我们紧紧扭住发展第一要务,坚持项目为王、 项目为上,经济实力显著提升。地区生产总值连续跨越四 个百亿台阶,由2015年的917.4亿元提升到2020年的1350亿 元,在全省提升1个位次。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是“十二五 ”时期的1.3倍。中安煤化一体化项目一期、中移动(安徽 )数据中心一期、潘集选煤厂等123个10亿元以上重大项目 在淮南落地生根,成为发展的重要支撑。需要说明的是 ,“十三五”时期的增长是在弥补煤炭累计产量下降 19.8%、大疫大汛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巨大冲击等减量基础 后实现的增长,成绩来之不易,展现了淮南经济的强大韧 性,在全省发展方阵中往前走、上台阶、作贡献的步伐越 来越坚定! 这五年,是我市转型升级取得重大成果的五年。我们坚持 做精做优煤电化气产业链、做大做强非煤产业群,推动 “开发区+招商+规上工业企业培育”三位一体突破,三次 产业结构比由2015年的11.8:44.8:43.4调整为2020年的 10.9:39.8:49.3。在煤电稳定增长前提下,煤电产业占 GDP比重由2015年的27.5%下降至2020年的24%,“十三五 ”时期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量的近70%来自非煤电产业。企业 效益显著提升,规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利润总额分别是 “十二五”时期的1.3倍、3.8倍。市场主体取得历史性突 破,近三年净增规上工业企业数居全省第2位,民营经济增 加值由412.9亿元提升至621亿元。成功创建国家级高新区 。园区占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上升7.5个百分点。对于 淮南来说,每一个百分点的变化,都反映了淮南产业结构 的优化,这为我们久久为功推动高质量转型发展增添了信 心、坚定了决心! 这五年,是我市改革开放创新发生重大变革的五年。我们 坚持先试先行,“多规合一”、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 贷款等国家级改革试点工作成效显著。深化供给侧结构性 改革,关闭5对煤矿、退出产能1495万吨/年,稳妥推进淮 化集团依法破产工作,共妥善安置职工5.3万人。全面完成 国有企业“三供一业”分离移交。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 、淮河生态经济带、合肥都市圈等重大战略集中叠加,商 合杭高铁淮南段、济祁高速淮南段、凤台淮河二桥、孔李 淮河大桥、淮上淮河大桥等大通道建成通车,合淮产业走 廊、空港经济示范区等重大平台落地实施。累计开工招商 引资项目954个、总投资2807亿元,进出口总额是“十二五 ”时期的1.2倍。寿县顺利划转并与全市实现融合发展。凤 台国家农业科技园、深部煤矿采动响应与灾害防控国家重 点实验室、山河药辅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一批“国 字号”创新平台落地淮南,省级大数据战新基地加快发展 。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连续44个月保持两位数的增长态势 ,高新技术工业增加值增速连续4年居全省前四位。 这五年,是我市城市功能取得重大提升的五年。我们坚持 城乡统筹,常住人口城镇化率65.1%,位居全省前列。山南 新区建成区面积达13平方公里,集聚常住人口22万人。高 铁营业里程、高速公路运营里程分别较2015年末增长了 3.4倍、1.8倍。整治改造小街小巷1220条,现有公共停车 泊位2.5万个,开通农村班线270条。城市建成区绿地率、 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分别较2015年末提高5.8个百分点、 1.14平方米。完成人工造林9.4万亩,森林覆盖率达 15.8%。累计投入污染防治资金160余亿元,生态环境质量 持续好转,城市黑臭水体基本消除,PM2.5平均浓度下降 9.1%,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下降6.7%。建成保障性安居工程 5.7万套,14.2万群众喜迁新居。完成农村危房改造1.3万 户、农村改厕14.1万户。建成美丽乡村省级中心村173个 ,新改建农村公路35 1 3公里,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 86%,120万农村居民用电质量显著提升。先后荣获全国水 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市、全国建筑垃圾治理试点城市、 全国无偿献血先进城市等国家级荣誉。 这五年,是我市社会建设取得重大突破的五年。我们始终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十三大类民生支出 1030.1亿元。居民收入快于经济增长。全市现行标准下农 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162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国 家级贫困县寿县高质量摘帽。教育累计投入312亿元,新改 扩建各类学校699所,安理大新校区、交通学校、安医专新 桥校区等竣工投用,连续五年在全省教育民生工程项目考 评中位居第一方阵。新改扩建卫生项目23个,医疗卫生机 构床位数较2015年末增长24.6%,医疗保障实现全覆盖,社 会办医规模稳居全省首位。成功举办首届淮河文化论坛 ,花鼓灯舞蹈、寿州锣鼓等一批文艺精品获国家奖项,寿 县跻身中国地名文化遗产“千年古县”行列,我市成功申 创中国成语典故之城、安徽省文明城市。城乡养老服务三 级中心实现全覆盖,养老床位数较2015年末增长80%。在财 力十分吃紧的情况下,连续5年实现城乡低保、特困人员供 养扩面提标,供养标准分别较2015年末提高46%、221%、 186%。加强退役军人服务管理工作,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 展,荣获全国人民防空先进城市称号,实现创建全省双拥 模范城“九连冠”。深化平安淮南建设,人民群众的获得 感、幸福感、安全感进一步提升。 这五年,是政府自身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的五年。我们坚持 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扎实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等,推动党中央及省 委、市委决策部署落细落实。全面推进依法行政,自觉接 受人大法律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建议 1608件、政协委员提案1564件,提请审议地方性法规10件 ,制定政府规章5件。持续纠治“四风”,市政府文件、全 市性会议大幅减少。“七五”普法圆满收官,跻身全省首 批四个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行列。深化“放管服”改革 ,行政审批事项申请材料、承诺审批时限分别压缩53%、 86%。政务服务地图上线运行,率先在全省推行7×24小时 不打烊“随时办”服务。市长热线连续六年获评人民网网 民留言办理先进工作单位。以担当的精神解决了淮矿农民 轮换工信访等一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房地产项目 历史遗留问题得到有效处置,5.3万户购房群众入住办证问 题得到圆满解决。坚守节用裕民之道,“三公”经费下降 41.6%,审计(调查)单位3183家,促进增收节支27.2亿元 。制修订市政府工作规则、市政府党组工作规则等制度文 件,建立市政府党组向市委请示报告、市四大班子涉及政 府工作重要议定事项分解督办等制度,政府治理体系和治 理能力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各位代表!事非经过不知难。回首过去的五年,我们用汗 水浇灌收获,以实干笃定前行,成绩来之不易。这是习近 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的结果,是省委 省政府及市委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监督支持 的结果,是全市上下共同努力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 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各民 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社会各界人 士,向驻淮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公安干警和消防救援 队伍指战员,向所有支持淮南发展的港澳台同胞、海内外 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我们也清醒地看到,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不少困难和挑战 。一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突出,县域经济、园区经济 、民营经济发展滞后,部分市辖区接续替代产业发展不足 ,稳增长、调结构任重道远。凤台县、大通区、谢家集区、 八公山区、毛集实验区、煤化工园区未完成规上工业企业 培育年度任务。二是思想解放还需加大力度,营商环境有 待进一步优化,招商引资实效需要加强。三是疫情导致的 各类衍生风险不容忽视,部分区域防洪排涝能力不足,安 全生产事故时有发生,应急体系有待完善。四是城市管理 、生态环境等方面仍需优化提升,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 配差距较大,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供给和保障能 力有待加强。五是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仍需持续提升 ,少数干部推动高质量转型发展的专业能力有待提高,工 作作风还需进一步转变。对此,我们一定直面问题,认真 加以解决,决不辜负全市人民期待! 二、“十四五”时期主要目标任务和重大举措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 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 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 ,也是我市厚植优势加快高质量发展,建设新阶段现代化 美好淮南的关键时期。根据《中共淮南市委关于制定国民 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Ο三五年远景目标 的建议》,市政府编制了《淮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 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Ο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 ),提交大会审查。《纲要》(草案)锚定二Ο三五年远 景目标,明确了今后五年淮南发展定位、发展目标和重大 战略任务,提出了一系列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 活、实现高效能治理的重大政策、重大工程和重大项目 ,坚定地朝着经济强、百姓富、生态美的新阶段现代化美 好淮南进军。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 展阶段。与全国、全省一样,淮南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 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我市正面临着长 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淮河生态经济带、中部崛起、合肥 都市圈等重大战略纵深推进带来的机遇,面临着5G、大数 据、智能终端、物联网等新一轮科技革命加速突破带来的 机遇,面临着区位交通、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等比较优势 更加凸显带来的机遇。未来五年,我们既要“赶考”、也 要“补考”,既要解决“好不好”的问题、也要解决“有 没有”的问题。必须全面、辩证、长远地审视淮南所面临 的内外部环境,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遵循历史前进 逻辑、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呼应人民群众期待,保持战略 定力,扎扎实实办好淮南的事,奋力在危机中育先机、于 变局中开新局。 做好政府工作,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 、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 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 基本方略,按照市委十届十次全会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 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 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 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 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建 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 现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和谐,奋力在构建以国内大循 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实现 更大作为,在加快建设新阶段现代化美好淮南上取得新的 更大进展。 “十四五”时期淮南发展定位是: 一是打造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发展示范城市。深入实施可 持续发展战略,持续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 动力变革。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 护,发展绿色低碳循环的生态经济,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 生态环境,争创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 基地、国家林长制改革示范区先行区,打造人与自然和谐 共生的绿色淮南美好家园。 二是打造国家新型综合能源基地。落实国家“做好碳达峰 、碳中和工作”部署,实施能源高质量发展工程,推进能 源消费、供给、技术、体制革命,推动煤电、煤化、煤气 、煤废利用一体化发展,从“点状突破”到“链式创新 ”,做大做强国家级大宗固废物综合利用基地,全力打造 国家煤炭绿色开发利用基地、国家煤电和新能源清洁电力 生产基地、国家现代煤化工产业示范区。 三是打造长三角绿色农产品供应基地。落实好国家耕地保 护、粮食安全等重大战略部署,主动适应长三角农产品需 求由质量安全型向优质绿色型转变趋势,实施好重要农产 品保障工程,建设大基地、做深大加工、构建大流通,培 育壮大粮食精深加工、畜禽水产养殖业加工、地方名优农 产品三大产业链,打造一批龙头企业和标准化示范区。 四是打造长三角区域重要文化旅游目的地。弘扬淮河文化 ,传承淮河文明,打好“一座城(寿州古城)、一本书 (《淮南子》)”“三山三水”等文化旅游品牌,建设以 山脉为纽带的名山旅游圈、以水系为载体的秀水旅游线、 以人文为依托的文化旅游带,擦亮“楚风汉韵·能源之都 ”城市名片,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魅力淮南。 五是打造长三角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重要节点城市。突 出数字赋能,坚持系统性谋划、革命性再造、持久性攻坚 ,一体谋划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政府建设,统筹推 进经济数字化、生活数字化、治理数字化。强化与长三角 地区数字经济合作,聚焦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建设 数字淮南、网络强市,让城市更聪明、更智慧、更高效。 “十四五”时期淮南发展目标任务是: 一是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打好 “四张资源牌”,做精做优煤电化气产业链、做大做强非 煤产业群,做好煤电化气资源、非煤产业、山水生态文化 三篇文章,大力培育“1+5”现代工业产业集群,积极发展 现代高效农业和现代服务业,推动新“四化”同步发展 ,振兴淮南经济。到2025年,煤电产业占规上工业比重调 整到50%左右,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 5个百分点。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达到全省平均水平 ,到2025年地区生产总值确保1800亿元,力争达到2000亿 元。 二是创新能力迈上新台阶。坚持创新在发展全局中的核心 地位,深入实施科技兴市战略、人才强市战略、创新驱动 发展战略,实施创新引领重大工程,国家智慧城市和省级 创新型城市试点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积极参与省“四个一 ”创新主平台、“一室一中心”分平台、安徽能源实验室 建设,争取加入G60科创走廊,谋划建设合肥综合性国家科 学中心辐射区。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快实施创新型 企业倍增计划和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培育计划,推进“四基 ”建设,打通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弘扬科学家精神 、工匠精神,支持企业建设劳模(大师)创新工作室。对 标国家领军型、技能型人才标准,全方位培养、引进、用 好人才,让更多“千里马”在淮河两岸竞相驰骋。 三是落实区域重大战略开创新局面。实施长三角更高质量 一体化发展专项推进行动,把握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 建设机遇,积极与沪苏浙相关市(区)结对共建友好城市 ,推动县区(园区)与长三角发达地区共建开发园区,建 设“一廊五地”。谋划实施水清岸绿产业优淮河生态经济 带提升工程,推动水经济、水生态、水景观、水文化融为 一体。把握城市组团式发展机遇,主动融入合肥都市圈建 设,主动对接合肥、联动蚌埠,主动参与安徽自贸区、合 肥空港经济示范区建设,力争到2025年合淮产业走廊一体 化产业格局基本形成。实施基础设施重大工程,着力构建 “三纵三横”多层次轨道交通网、“四纵四横”高速网、 “四环七通道”干线公路网及“两横一纵”航道主骨架 ,打造江淮航运枢纽(淮南)临港经济区,建设交通强市 。 四是改革开放实现新突破。坚定不移解放思想、深化改革 、扩大开放,创造市场有效、政府有为、企业有利、群众 受益体制机制新优势,营商环境在全省综合排名进入前列 。扭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同时注重需求侧改革,发挥消 费的基础作用和投资的关键作用,推进“两新一重”建设 ,积极打造“四店经济”,争创国家级文化和旅游、体育 消费试点(示范)城市。深化与境外国家(地区)、友好 城市务实合作和人文交流。坚定不移建设工业强市、制造 强市,紧紧抓住企业这个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常态化推动 “开发区+招商+规上工业企业培育”三位一体突破。实施 规上工业企业培育专项行动、园区工业倍增计划,到 2025年全市规上工业企业数超过1200家,园区经济、民营 经济、非煤产业迈上新的大台阶。 五是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 值观,深化“四史”教育,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 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 产业体系更加健全,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文化强 市建设迈出更大步伐。讲好淮南故事、传递淮南声音,提 振和彰显奋进新时代、创造新奇迹的昂扬精气神,城市文 化创造力、传播力、